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杂交油菜黔油17号为样本进行油菜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的高产和超高产产量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施肥量及栽后管理一样的情况下,免耕栽培和翻耕栽培之间没有明显的产量差异。②平均而言,高密度处理的产量比低密度处理的产量要高。③翻耕12.7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3396.90kg/hm2,翻耕5.2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2673.00kg/hm2,免耕12.7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3 049.80kg/hm2,免耕5.2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2 902.65kg/hm2。④就经济效益而言,高密度栽培不一定比低密度栽培合算,因为前者投入的肥料和人工都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3.
4.
不同栽培因素对油研6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出一套油研6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在不同海拔地区设置不同栽培因素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是主导因素;不同栽培因素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而对产量发生影响;各栽培因素与产量及亩有效角果数呈一元二次回归y=a+bx+cx^2,各栽培因素与角粒数、千粒重呈直线回归y=a+bx;油研6号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密度为7000-9000株/亩,尿素追肥用量为15-25kg/亩,钙镁磷肥为25- 相似文献
5.
6.
<正> “蓉油3号”系成都市第二农科所选育成功的甘蓝型早熟杂交油菜。本所1993年引进鉴定、示范.结果表明“蓉油3号”在不同年份间的不同试验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在1994~1995年的引种试验中,亩产达149.8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27.38%.在省区试中,8个点平均亩产152.93公斤,比对照“蜀杂1号”增产8.78%,最高达196.3公斤,比对照增产28.3%。同时该品种在高海拔低气温的安顺地区生产试验中,亩产达164.64公斤.比对照增产21.65%.是近几年来出现的高产杂交油菜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三系杂交种常因不育株的存在而影响杂交种的产量,关于F1不育株率对杂交种产量影响程度的报道不多.1996~1999年我们进行了垦油1号杂交种F1不育株率对产量影响的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杂交油菜免耕移栽种植方式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杂交油菜贵杂5号为材料,在稻油复种免耕条件下研究了杂交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在苗期和角果发育成熟期,免耕移栽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比翻耕移栽分别高28.25%和29.42%,且在角果发育成熟期达5%的显著水平。在现蕾期,油菜免耕移栽的叶面积指数比翻耕移栽高41.18%。免耕移栽油菜的产量为2 290.18 kg/hm2,比翻耕移栽略低,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免耕移栽油菜的每角粒数比翻耕移栽油菜低,但其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均比翻耕移栽高,同时影响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单株有效角果数,其次是每角粒数。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在终花期呈显著正相关。油菜免耕移栽的净产值为2 744元/hm2,比翻耕移栽高42.99%。 相似文献
9.
10.
简述了国审杂交油菜中农油6号的特征特性,从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12.
杂交油菜青杂5号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究青杂5号的高产栽培模式。[方法]利用3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鸟兰县进行青杂5号油菜的密度、施氮量、施磷量与其产量的回归关系的试验。[结果]油莱施氮量、施磷量与产量之间有极显著回归关系。随着氮和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油菜产量逐渐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油莱产量最高。继续增加施肥量,油菜产量逐渐下降。随着密度和磷肥用量的增加,油菜产量先增后减。密度和磷肥用量的最佳组合为密度38.90万株/hm^2,纯磷45.00kg/hm^2。青杂5号油菜产量最高时的密度、氮和磷肥施用量的最优组合是密度30.00万株/hm^2,氮和磷肥施角量分别为90.00和71.75kg/hm^2。[结论]该研究为充分发挥青杂5号的增产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美国杂交油葵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对引种的3个美国杂交油葵品种进行了多因子栽培试验。初步研究表明:DK34有较高的产量和含油量,比DK3881和G101更适合于南昌莲塘地区种植。栽培3因子中,以播种期对油葵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最大。在适播期(6月11日),密度与种肥合理搭配,上述3个品种均可获得2250kg/hm2左右的葵籽产量和57%左右的籽仁含油量。 相似文献
15.
16.
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产量形成及其生理基础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沟播小麦的单株叶面积大,群体叶面积系数下降速度慢,叶绿素含量增加,单株干物质生产力高于平作畦麦,具有个体壮、后期群体强的干物质生产特性,套作优势值大。60 cm沟播小麦能兼顾高产和利于套作,且周年产量最高,是沟播小麦最有利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为试验区半夏的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7因素2位级正交试验研究种级、有机肥、地膜等技术措施对半夏产量的影响。[结果]7个措施组合的小区(面积为20 m2)平均产量为23.6 kg,组合7产量最高,组合4产量最低,分别为30.4和16.7 kg。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防旱保墒>地膜>种级>播期>遮阴>有机肥>叶面喷肥。撒麦糠与不撒麦糠2、级种与3级种间差异极显著;进行地膜覆盖与不进行地膜覆盖、早播与晚播间差异显著。[结论]防旱保墒、地膜和品种对半夏产量影响较大,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为:撒麦糠进行防旱保墒,地膜覆盖,选用二级种在早期播种,其产量可达15 180 kg/hm2。 相似文献
19.
青杂3号是清海省农科院春油菜中心育成的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是替代海拔在2800~3000m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的理想品种。本文详细介绍了青杂3号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