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工程实施取得较大成效.但是,退耕还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通过对岷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地调查,发现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实施退耕还林是根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改变传统落后耕作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被誉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德政"、"民心"工程。镇安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后续产业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可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该文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特点,针对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的措施,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政策补助期满,退耕农户的生活何以为继,退耕还林成果能否巩固,如何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通过对云县爱华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增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增加了林草植被,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 1.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 退耕还林工程从2002年实施以来,为我市生态建设增添了强有力的动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林草植被,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退化,保护了农田牧场的安全,增加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论退耕还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影响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通过对1 619户农户的全面调查,了解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系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行为方式、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不仅使当地农民受惠,而且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给农村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农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就业压力增加、农村出现空心村现象、城镇住宅紧张等,基于此,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是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恢复我国原有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不仅有利于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而且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最近几年,山西省平遥县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效,地区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退耕还林成果差,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滞后,农民群众对退耕还林法律政策认识不够等几方面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a来,吴起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吴起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个方面。建设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发展乡村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加强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仍然实行以土地生产资料功能为主的直接保障方式,农民难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农村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结构的转型受到制约;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重视农村土地的产权价值,实施农村土地产权货币化的政策,建立以农村土地产权货币价值为基础的可城乡互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保山为分析样本,介绍农村集市发展概况,并从内外因分析总结农村集市相对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加大对“三农”转移支付的力度;鼓励本土人力资本参与本地农村自救和农村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实现农民普惠式金融生态;处理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出现的“内卷化”问题;落实保护农村本土人文特色前提下建设各具特点的新农村;重视土地对于农民的福利效应;改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完善农村社会基本保障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市民社会建设的途径及其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为农村市民社会的内源性发展释放了空间,但是由于特殊原因,农村市民社会内源性发展乏力以及非正常化发展,迫使农村市民社会建设走上了国家主导的外源性发展道路,而国家主导则在制度内卷与农民非制度参与的非良性互动中陷入困境。阐述了我国农村市民社会建设的核心与实质、途径及其困境,提出了我国农村市民社会建设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结构性的深层问题,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政策引导、科技引导、投入引导和市场引导等数次深刻变化。当前城乡关系问题突出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和劳动权益保护,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支撑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治理的人力资源匮乏,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的趋同化。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将城乡关系基础构筑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的市场环境上,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中的决定作用。未来改革的要点包括尽快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实现土地政策三个保护,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的有效形式,保护农民非农方面权益和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中的政府统筹政策框架,探讨了关于政府的作用、城乡统筹发展论和扩大农村教育机会等问题,认为美国农村教育成就项目、日本政府教育资源规范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实施城乡教育统筹的政策框架一是政策规定应有全面性、系统性。二是政策目标应有一致性。三是政策体系应有确定性。政府的应该加强统筹、规范办学行为、明确普职分流。  相似文献   

17.
在对吉林省部分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研究了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和需求现状,从而得出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化时期,作为"工业强省"战略实施正处于前进中的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在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政策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用创新思维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化的伟大战略目标。湄潭县茶叶产业已稳坐贵州茶业发展的龙头地位,完成了其"贵州茶叶第一县"到"湄潭茶叶强县"的角色转换。为推动湄潭县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城镇化带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从10个“1号文件”透视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边婧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7):138-140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仅关系着农村社会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三农”问题,党中央共出台了10个“1号文件”,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以10个“1号文件”为主线,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发展过程,总结这段时期党制定和调整农村经济政策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城乡文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必然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该文通过对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今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