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新忠  赵永红 《杂粮作物》2007,27(3):202-204
玉米在我国种植史有400余年,在辽宁只有300多年。和其它作物如水稻、小麦、高梁等有数千年种植史的作物相比,栽培时间短,但其发展速度之快,在农作物中十分罕见。特别是1949年以来,辽宁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及总产量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其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粮食作物之首。  相似文献   

2.
间作,就是把两种作物在同一块地上,同时相间种植,或者基本上同时相间种植的一种栽培方法。如花生间玉米、玉米间大豆等。 套种,就是在前茬作物生长后期,将后茬作物播种在前作物的行间或株间的一种种植方法。如麦田套玉米、花生等。 复种,就是在一年之内,在同一块地上,种收一季以上的作物。如一年两作两收、三作三收等,有的叫多作多收。 间、套、复种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该低海拔地区单位面积耕地上,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系统研究集成高效配套种植技术(模式)。[方法]通过在低海拔地区设置"果蔬玉米(间作菜用大豆)+果蔬玉米+花椰菜"高产栽培试验,分别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并比较。[结果]种植果蔬玉米为主要作物的高效栽培模式可为低海拔且热量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栽培技术(模式)支持。[结论]可为该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模式)支持。  相似文献   

4.
构建合理的群体是获得作物高产的重要保证.综述了种植密度、行距与化学调控对玉米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同时从高产栽培模式、合理群体结构的塑造、机收玉米群体化学调控等角度,分析了玉米栽培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玉米高产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多数国家,玉米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青贮作物和价值较高的饲料作物之一。在许多国家,由于较早熟和需热量较低的玉米品种和杂交种的育成,及其栽培机械化的实现使玉米栽培面积扩大。例如,1970年欧洲经互会成员国青贮与青饲玉米面积为149万公顷,到了1981  相似文献   

6.
黄勇  黄文林  成玛丽  蒋燕 《玉米科学》2001,9(3):062-063
通过对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地膜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目前玉麦分带轮作应采取多条途径,采用多种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形成早熟小麦+中晚熟玉米的旱地分带轮作种植模式,做到既能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又能保证小麦玉米适种适收,实现两茬作物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作物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玉米植株的叶面积、LAI和LAD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玉米群体光照条件,提高了群体光合性能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寒地春玉米的产量。试验表明: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分别比小垄栽培对照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8.
赵久然 《玉米科学》2004,12(Z2):136-136
各位领导、专家、玉米栽培界同仁: 今天,我们相聚在中原大地,即我国玉米大省省会郑州。新老朋友相聚,分外高兴。我谨代表全国玉米学组对各位专家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0年8月,在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隆重召开了第七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交流大会。3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科研等各方面形势都在飞速发展,玉米学组聚集着我国玉米栽培界的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他们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努力工作,为我国玉米栽培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下面, 我代表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玉米学组,将2000年以来的工作做一总结汇报。一、玉米栽培…  相似文献   

9.
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特别适应麦秋两季种植,是黄淮地区夏播的主要粮食种植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在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化控与农民种植技术等多方面的不断进步,玉米单产和总产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根据目前夏玉米生长发育阶段本区的光热资源、推广种植品种的增产潜力、土壤肥力基础、病虫害及化控技术等综合因素分析,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在667m2最高产量已达1000kg以上时,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推进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流国内外玉米栽培研究进展,加快我国玉米栽培学的发展。由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17年8月16~18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本次会议将研讨玉米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全面展示我国玉米栽培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欢迎各界玉米同仁和研究生踊跃参会。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抗寒性测定D.MartHodges等作物品种对寒冷的敏感性常常限制其栽培范围。在温带种植的玉米经常在萌芽前后遇到寒冷,使其发育受到影响(Cutworth等,1990;Hope等,1992)。在温带引种寒冷条件下出苗率高的玉米品系有助于引种成...  相似文献   

12.
旱稻、玉米间作栽培是高矮两种作物按一定的种植比例合理搭配的一种栽培形式。本文阐述了间作比例、地块的选择、品种选择、适时播种、细致整地、防除杂草、防治病虫害、机械化栽培的技术要点,并指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玉米学组于2002年8月11-14日在北京市平谷召开了全国玉米栽培小型交流研讨会。参加会议人员主要有玉米栽培学组全体负责人、农业部有关领导、中国作物学会有关领导、《玉米科学》有关负责人、玉米栽培界部分老领导和专家等。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饲、经作物,也是增产潜力大、富民强国的支柱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根据我们在生产实践中的高产栽培试验和各地的高产栽培经验,带动玉米大面积增产,总结出沿海地区大面积产量650~750kg/667m^2玉米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5.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东安  赵民军 《作物研究》2002,16(4):188-189
近年来,江华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粮食作物生产上适当调减水稻尤其是早稻面积,大力发展玉米、红薯、大豆等旱粮作物,其中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5年的2200hm2,2760kg/hm2发展到2002年的7000hm2,5250kg/hm2。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水平的提高,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越来越普遍和严重,日益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障碍。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1.1 病原玉米纹枯病与水稻纹枯病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菌丝初期无色,倒棍棒形,顶端生有4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卵圆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0℃左右,在10℃以…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饲、经作物,也是增产潜力大、富民强国的支柱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根据我们在生产实践中的高产栽培试验和各地的高产栽培经验,带动玉米大面积增产,总结出沿海地区大面积产量650~750 kg/667 m2玉米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净作玉米、净作马铃薯、净作大豆5种种植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虽然间作时单一作物的产量、产值比净作时降低,但综合产量提高。通过调整搭配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达到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从而获得各种作物的丰收。在作物搭配时应以其中一种作物为主,另一种作物为辅,不能同时并重。马铃薯间作玉米以马铃薯为主,玉米间作大豆时以玉米为主,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刍议中国发展玉米生产的科技导向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佟屏亚 《玉米科学》2003,11(1):094-097
玉米已发展成为世界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人均占有玉米数量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玉米总产量已有75%以上供作发展畜牧业的饲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发展玉米生产的方向及品质问题提到日程上来。1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课题。当人们富裕起来又想吃好的时候,才真正认识到抓好玉米高产的重要意义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上个世纪90年代,常年种植玉米面积2333~2533万hm2,全国玉米单产平均达到5250kg/hm2,在适宜的气候和栽培条件下,大面积单产7500~9000kg/hm2,高…  相似文献   

19.
旱稻、玉米间作栽培是高矮两种作物按一定的种植比例合理搭配的一种栽培形式。本文阐述了间作比例、地块的选择、品种选择、适时播种、细致整地、防除杂草、防治病虫害、机械化栽培的技术要点,并指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地膜玉米分带轮作系指在玉米覆膜种植的基础上,通过预留空行,分带间套一季或多季互利互惠的矮秆粮经作物,组成一定复合群体,充分利用作物之间的时间、空间差和生物因素,年度合理进行带内轮换,平衡肥力供应提高地膜玉米生产整体水平的种植制度。笔者自1987年开始,在总结单项技术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分带轮作套种马铃薯、豆类和光叶紫花苕的养用结合技术,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为目标,从耕作、播种、施肥等方面进行了产量效应,增产原因和经济效益分析,结合选用对路高产良种,配方施肥,适时茬口衔接合理田间配置四项关键技术,形成了高寒山区地膜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