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究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为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海岸带修复、退塘还湿等重大生态措施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从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两个层面描述东寨港地区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生态指数2种方法,探究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结果](1)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1988—2016年间,研究区域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大比例增长,分别从占总面积的1.6%和1.86%,上升到11.89%和9.39%;林地和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占比分别从17.61%和38.89%,下降到11.83%和27.06%;(2)从景观角度看,斑块密度和数量的上升、平均斑块面积的下降、面积加权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的高位稳定等景观指标状态都显示东寨港地区在研究区间内景观破碎化程度正在逐渐加大;(3)景观破碎化指数与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的减少加上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的加重;(4)红树林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总面积未出现明显波动,与其它地类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耕地、养殖水面和水域之间的转换。[结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在近30年间,发生了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的增长以及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土地利用变化,而耕地面积的减少,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加重。  相似文献   

2.
选择1990、2005年2期的TM遥感图像,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2方面对西吉县15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吉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是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林草面积快速增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域面积萎缩;其动态转化过程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草地转化、水域转化为耕地、城镇用地占用耕地和牧草地;景观格局总体趋于破碎,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而优势度上升。  相似文献   

3.
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GIS/RS环境对两期TM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处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河北省沽源县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明显的是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并以林地的增加为主,土地利用景观异质性在增强,景观多样性有所减少和景观组分趋向均匀分布,景观聚集度适中且小斑块数量增多,空间连接性减少,空间分布趋向均衡化分布,斑块形状总体上仍然有规律、简单,受人类干扰程度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4.
景观变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域环境间相互干扰、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过程,分析和评价成都市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历史遥感数据,运用遥感、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定量研究成都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20年间成都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农业用地占主导的土地利用格局逐渐转变为耕地、林地和人造地表占优势的局面,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4.71%,成为成都市的主导土地利用/地表覆被类型。20年间增速最快的是人造地表,单一动态度达44.58%,其次为水体和林地;增速最慢的为草地和湿地。(2)20年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面积达237 303.17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56%,表现出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大量转出和人造地表、林地大量转入的特征。(3)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人造地表景观类型是20年间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形成了较大的集聚斑块且逐年扩大。整体景观格局受人...  相似文献   

5.
2000—2010年浑太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4,(1):98-103
选择2000年与2010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RS/GIS技术、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转移矩阵数据模型,综合土地利用特征,从景观多样性、空间异质性等方面对研究区景观要素时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浑太河流域在近10年内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利用转化及景观格局演替规律。研究表明,受经济发展与快速城镇化等因子的驱动,林地、耕地和沼泽湿地等生态地类面积减小,建筑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景观格局呈现斑块不断变小、离散化和景观破碎化的态势。研究结果可以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和土地利用综合治理方案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译宁夏中部红寺堡区1989年、1999年、2006年、2012年TM遥感影像,获取该区域生态移民前后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1989~2012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性显著。1989~1999年,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开荒和红寺堡灌区的建设,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同时该区域开始有了水浇地,而林草面积相应减少;1999~2006年,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耕地中的旱地被逐渐退耕为草地或发展为水浇地,林草面积开始由减少转为增加,区域土地利用开始合理化;2006~2012年,随着生态移民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成熟发展,林草覆盖面积进一步增加,水浇地面积继续稳步增加,而未利用地和旱地面积持续下降。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移民工程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丁亮  王涛 《绿色科技》2019,(6):30-32,38
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特征、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规律及景观空间位置迁移轨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15年滇池流域景观组成以建设用地、水域、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了研究区总面积的34.51%、23.5%、15.87%和15.04%;地类之间相互转化情况较为复杂,频繁,建设用地以转入为主,耕地则以转出为主;流域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持续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受昆明市不断向南扩张的影响,其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质心均向南部迁移。  相似文献   

8.
基于RS与GIS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哈尔滨市1989年、2007年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演变,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完成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的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水域和草地发生了扩张,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耕地和林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和未利用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2007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是林地逐年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逐年减少,该变化持续到2079年后,区域土地利用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时,耕地占57.79%,林地占25.24%,草地占2.80%,水域占3.98%,居民工矿用地占9.28%,未利用土地占0.91%。  相似文献   

9.
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采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kappa指数方法,对辽河流域10 a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并对辽河流域内所包含的各市辖区县的土地利用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2000—2010年间,各个景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耕地大幅度减少,城镇用地大幅度增加,城镇用地主要由耕地、湿地转化而来;土地利用度及土地利用动态度逐年提高,市辖区的土地利用度明显高于各县;景观指数与Kappa指数表明:主要类型的景观变化幅度较小,景观总体变化趋势趋于复杂,破碎化加剧,人为影响突出。  相似文献   

10.
基于赫章县2010、2016和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现状、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面对赫章县2010~202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Fragstats 4.2软件进行了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赫章县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其中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他地类面积逐年上升。(2)地类转化最为明显的是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换,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入,未利用地主要被开发成林地、草地和耕地。(3)2016~2022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为1.71%;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差异显著,动态度变化最明显的是园地,达121.58%,林地动态度最小,为0.89%。(4)2010~2022年赫章县景观破碎化程度愈发严重,各地类的边缘景观形状越来越复杂,香浓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受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赫章县12年间的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风景游览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演变是自然保护与风景旅游业协调发展状况的直接表现。以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大石林景区为例,应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199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天然灌草在研究期内减少了近50%,耕地减少了7.81%,石林地减少了4.15%,云南松林、交通用地、水体、建筑、滇青冈林、柏树林、人工草地、香樟树林8种景观类型均有所增加。景观类型呈现出不稳定和频繁变化的特点,地类间的转化呈多向交叉转移转化,除建筑、水体、滇青冈林保有率较高外,其余各地类均有超过50%的比重发生转入和转出。景观间的连通性降低,多样性增加,异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以2003年、2013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以及2009年森林资源年度更新数据为基础,提取出衡阳盆地2003、2009、2013年三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在IDRISI17.0软件支持下,利用提取出的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叠加运算,得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空间转移矩阵,分析了2003—2013年间衡阳盆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结构变化情况。现状结果显示:2003—2013年,衡阳盆地内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有下降,耕地、建设用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均有所增加。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出2023年土地利用/覆盖情景。模拟出2023年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覆盖情景,并依据数量Kappa系数、位置Kappa系数和标准Kappa系数检验模拟精度。模拟结果显示:2013—2023年间,衡阳盆地内的林地将向草地、耕地和水域转化,耕地则更多的转化为园地和未利用地,部分林地、耕地和水域将继续向建设用地转换。  相似文献   

13.
对三明市生态林景观格局变化和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生态林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化指数较低,优势度指数较高,这反映在区域内存在有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有林地),整体生态林景观较完整,说明了三明市生态林保护工程建设得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2000—2018年景观格局数量动态的面积、转移及速度特征.从斑块类型尺度与景观尺度2个层面选取景观指数分析流域近18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并在流域尺度上沿城市—林区梯度线分析沿线景观格局指数的梯度分布,基于数量统计模型对景观格局动态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临淄区2008年、2012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对2008-2018年这10年间临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2018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0年间,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减小,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多。草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耕地;耕地和水域为生态高敏感类型,林地为中敏感,草地低敏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不敏感。2008~2018年期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临淄区中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面积不断减少,临淄区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增加;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下降,2008~2012年,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耕地转换为草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2012~2018年,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Forest structure changes continuously by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effects. Because the level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forest ecosystems are related to this structure, some attributes have to be controlled while they are being managed.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long-term temporal changes in land area and landscape metrics related to different land uses of a managed forest in Turkey.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Daday Forest Planning Unit located in the west Black Sea region of northern Turkey. The total area is 16,813 ha and besides wood production, it is managed for erosion control, public health, aesthetics, and recreation. Stand type maps that were constructed in 1970, 1989, 1999, and 2010 were used in this analysis. Transition matrixes that illustrate area changes among cover types and temporal changes on some landscape metrics were obtained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Stands were separated into small patches, and thus the number of patches increased nearly two-fold between 1970 and 2010. The total forest edge increased and through the associated fragmentation, the amount of core forest area decreased at the landscape scale. Landscape metrics were applied to digitized versions of historical maps to assess how forest area changed. Human use of the land has changed,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have evolved, and these along with natural forest growth have contributed to interesting changes in landscape character.  相似文献   

17.
根据马家河乡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开发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ESV)计算方法,对其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马家河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以林地、居住及建设用地等类型变化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减少的最多,其所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减少幅度达到11.94%;其次为耕地面积,减少了3.02%;果园、草地水域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居住及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达到了8.14%。马家河乡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以林地价值减少最多,达到664.5元;果园价值减少459.77元;耕地价值减少188.97元;草地价值减少了64.39元;水域、居住及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价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马家河乡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除了森林游憩保健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所上升,其余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相似文献   

1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给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一个示范案例,本文以四川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米仓山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2016年和2017年获取的两期遥感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在ArcGIS平台上分别圈定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人工因子)和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自然因子),监测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分析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16—2017年间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换趋势为人工因子转自然因子,主要类型为耕地转林地。通过选定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岩性坚硬度,坡度,水资源,气候降水和人文因素进行驱动力分析发现,米仓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推动下的人口减少是直接动因。该成果可为保护区相关监管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段,其源头到都江堰市,包括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和松潘县五个县。它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一个重要的林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其景观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应用3S 技术研究了该区在1986 年到2000 年之间的景观变化情况。该区的景观被划分为10 个景观生态类型,即耕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经济林、草地、居民用地、河流、湖泊、沼泽和未利用地。研究结果表明,在岷江上游地区林地和草地是该区主要的景观类型,约占全区面积的91%,景观类型之间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耕地、居民用地和经济林之间,并且有林地面积从51.17%下降到47.56%。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其景观的破碎化在加剧。图1表2 参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