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于广西百色市老山林场调查了相思木蠹蛾对西南桦的为害情况,并进行了不同高度虫孔数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整枝方式虫孔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种群密度估计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有虫孔株率70%,虫孔密度2.79个/株;以2m为区间段,无虫孔的占74.8%,有1个以上虫孔的占25.2%;相思拟木蠹蛾对树干高度有选择性,树干4~6m间虫孔数最多;幼虫侵入期人工修枝会加重相思拟木蠹蛾为害;以无虫株率估计相思拟木蠹蛾种群密度的模型为^x=1.420 8(-lnP0)1.476 8。相思拟木蠹蛾为害对西南桦木材品质有较大影响,应加强监测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树上的分布,测定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 (Blandford)]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型。空间分布型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测定、Taylor幂法则和m*-m (Iwao) 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地和葡萄树树体上均呈聚集分布,且都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雌成虫侵入孔主要分布在葡萄树0~60 cm高度的主干上。  相似文献   

3.
茶材小蠹是危害南亚热带水果荔枝、龙眼主干、主枝和秋梢结果母枝的最危险害虫。该虫钻蛀2~3年生枝条、树干 ,甚至茎基部 ,侵入孔狭小 ,世代重叠 ,防治难度极大。应用16%虫线清乳油400倍液防治茶材小蠹扬飞期成虫 ,药后10d防效达93.2% ;采用茎基打孔注药防治囊害树 ,果树治愈率达94.4%以上 ,可控制茶材小蠹的危害 ,达到有虫不成灾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喀什地区多毛小蠹发生与为害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喀什地区疏勒县系统调查、研究了杏树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 Murayama)的发生、为害规律,结果表明:4月中旬始见多毛小蠹成虫在杏树上蛀孔产卵,于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达到高峰期;高度80~110 cm的枝干和东、南2个方向生长的枝干易遭受小蠹虫的入侵;多毛小蠹聚集为害;随为害程度的加重,杏树韧皮部含可溶性糖量也随之升高,韧皮部含水量随之降低,并且不同为害程度杏树韧皮部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水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咖啡豹蠹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豹蠹蛾属鳞翅目 ,豹蠹蛾科 ,是近年来在黄皮树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该虫以幼虫危害黄皮枝条或主干 ,幼树受害更重 ,一般被害率为6% ,严重达 31% ,甚至死亡。经室内外饲养观察明确 :该虫在粤西地区 1年发生 1代。完成一个世代需 358.6d。向虫孔注射 80 %敌敌畏乳油 100倍液可有效防治幼虫危害。  相似文献   

6.
茶材小蠹(XyleborusfornicatusEilchhoff)又称茶枝小蠹,果农称之为“圈枝虫”,属小蠹科。该虫是世界茶树上的重要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福建、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寄主植物过去主要是茶、柳、樟、橡胶树等,后来发展到为害荔枝、龙眼等果树。茶材小蠹成虫、幼虫钻蛀荔枝枝条,造成枝条或花穗枯死。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造成茶材小蠹发生量上升。饶平县黄冈镇自1990年开始有茶材小蠹的零星为害,至1995年近七成荔枝园受害,枝条受害率达60%~65%,严重的80%以上。为了彻底根治该虫,我们在查清该虫的发生规律和…  相似文献   

7.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小木蠹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石家庄和天津两城市,施用芜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agriotos Filitjev防治小木蠹蛾 Holcocerus insularis Staudinger。经防治的树计1.4万棵,用塑料洗涤瓶将线虫悬液(1000条/ml)从最上端虫孔注入,每树约注200ml。线虫注入虫道后,有大量木蠹蛾幼虫感病爬出树干外死亡。死亡率达96.8%,活幼虫孔减退率为94.2%。大面积用线虫防治小木蠹蛾的显著效果说明,芜菁夜蛾线虫防治小木蠹蛾可应用于生产上。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木材公司从非洲象牙海岸进口一批原木(3558根,14405m~3)这批木材带有多种林木害虫,虫量大,为害严重。主要种类有长蠹、小蠹、长小蠹、粉蠹、象甲、天牛等。以长蠹类害虫数量最多,为害最重。一般为害深度6~8cm有的种类为害深度达20cm以上,最深可达37cm。主要树种为拟匹塔豆树Piptadeniastrum africarum Brenan、非洲毒箭木 Antiarisafricana Engl.、大榄仁木 Terminalia superba Engl.et Diels。原木在贮木场以每堆500m~3,堆高3m堆放,用厚度为25丝的拼幅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密封。用硫酰氟60g/m~3密闭48小时(日平均温度20℃)熏蒸处理,杀虫效果100%。  相似文献   

9.
利用田间剖解坑道和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的生活史和季节性飞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小蠹在成都地区1年发生3~4代,具有局部世代现象,自11月始以雌成虫在主干基部的坑道中群集越冬。越冬雌成虫于第2年3月开始出孔飞行,全年雌成虫有2个飞行活动高峰,其中越冬代雌成虫的飞行活动为最高峰。  相似文献   

10.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32 000IU/mg苏云金杆菌G033A可湿性粉剂对萝卜黄曲条跳甲防治效果较好,每667m^2用100g、150g、200g施药后2d防治效果分别为68.2%、78.0%、81.4%,药后5d防效为76.2%、84.1%、89.2%,药后10d防效为73.3%、80.8%、85.1%;每667m^2用100g的防效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5%啶虫脒EC的防效,每667m2用150g^200g的防效与对照药剂5%啶虫脒EC无显著差异。根据试验结果认为,推荐用药量为150g^200g/667m^2,施药时间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时进行,间隔10d左右视虫情发生情况再进行第2次防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昆虫分布及越冬地域也在发生变化。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Walker)的越冬北限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不过北纬34°线,近年发现该虫在更北的黄淮海夏玉米-小麦轮作种植区新乡市(北纬35°)发生为害,为该种植模式下发生的新害虫。为了准确监测,科学、有效地制定该害虫的防治对策,本研究对河南北部地区稻蛀茎夜蛾的发生为害规律及生活史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稻蛀茎夜蛾可以在小麦-玉米轮作的条件下顺利完成生活史,其中在河南新乡该虫为害穗期玉米并顺利越冬的事实是首次报道。应用灯光监测并结合田间幼虫调查发现,当地稻蛀茎夜蛾一年发生3代。越冬代幼虫化蛹后在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羽化的成虫在小麦或早春玉米上产卵,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春玉米和小麦,6月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飞往夏玉米田内产卵,幼虫主要为害夏玉米幼苗。第2代幼虫化蛹后于8月初开始羽化形成第2代成虫,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主要钻蛀夏玉米穗和茎秆,9月下旬幼虫陆续沿茎秆钻入玉米残桩基部越冬。综合调查结果,绘制了河南北部地区稻蛀茎夜蛾的年生活史表。  相似文献   

12.
埃及柽麦蛾--控制柽柳的有效天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埃及柽麦蛾的年生活史、习性及其天敌进行了观察。该虫在新疆阜康县 1年 3代 ,以老熟幼虫在吐丝粘着枝条形成的丝巢中化蛹 ,秋末在地面枯枝落叶层中越冬。第 1代历期 3 0~ 45d ,第2代 2 5~ 3 0d ,第 3代为越冬代。野外采集幼虫和蛹在室内盆栽多枝柽柳上进行的接种试验表明 ,埃及柽麦蛾幼虫在盆栽多枝柽柳上可以完成生长发育 ,种群增长迅速 ,明显抑制柽柳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大猿叶虫山东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猿叶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山东省泰安市田间,该虫有两个明显的危害期,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年发生1~2代,部分隔年繁殖。滞育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下旬陆续出土繁殖。在25℃下,成虫产卵期为11~34d,每雌产卵量平均861粒。第1代成虫5月中旬全部入土越夏。越夏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出土繁殖。在25℃下,产卵期为13~26d,每雌产卵量平均775粒。第2代成虫10月下旬前陆续入土越冬。雌雄一生能多次交配,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9、11.2、10.2℃。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24个月。  相似文献   

14.
于2008年和2009年在山西关帝山和河北怀来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研究了绵山天幕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成虫寿命、羽化的动态节律.结果表明:绵山天幕毛虫在山西关帝山和河北怀来均为一年一代,以卵越冬.4月下旬开始卵孵化进入幼虫期.幼虫共6龄,幼虫期约70 d.7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蛹期为20 d,7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月中旬和8月下旬,9月上旬进入羽化未期,历期50 d左右,羽化高峰在12:00-15:00,占到总羽化量的76%,与其他时段羽化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雌雄虫均为一生交配一次,雌雄性比约为1∶1.2.雌虫8月上旬开始产卵,9月中旬结束产卵,以卵越冬;雄蛾平均寿命为(3.87±1.30)d,雌蛾平均寿命为(5.27±1.43)d,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天敌主要有抱寄蝇、卵寄生蜂、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代数烟蚜茧蜂的寄生效应,在室内续代饲养8代的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密度及不同代数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和羽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烟蚜密度为50头/株、25头/株时,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较高,分别为19.33%、14.67%。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与雌蜂密度呈正相关,且雌蜂密度为3头/株时对烟蚜的寄生率最高,为28.67%,而其羽化率不受雌蜂密度变化的影响。从F1代到F8代,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逐渐下降。其中,F1代的寄生率高达64.00%,F8代的寄生率为46.40%。前7个世代烟蚜茧蜂的羽化率均在87.50%以上,但F7与F8之间的羽化率差异显著,其羽化率分别为87.50%、69.64%。所以,室内续代饲养的烟蚜茧蜂,其各项能力均会显著下降,7代后更为明显。因此,在室内续代饲养7代后要及时复壮,以保持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正常寄生力。  相似文献   

16.
囊泡病毒(ascoviruses)和类囊泡病毒(ascovirus-like viruses)通过寄生蜂para-sitoid wasp的产卵行为而散布于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体内,它与寄生蜂的关系多种多样。大部分的囊泡病毒和类囊泡病毒都是致病性的,由雌蜂携带传播。一些囊泡病毒和类囊泡病毒则是互利共生生物,其基因稳定地存在于寄生蜂的细胞核中,世代间垂直传播,通过抑制鳞翅目幼虫的防御机制来促进幼蜂的成功发育。囊泡病毒DpAV4则根据所处的寄生体系可以是致病性病毒、互利型或共生非致病性病毒。各种生物学特性显示囊泡病毒与寄生蜂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寄生蜂控制病毒复制的调节因子,囊泡病毒与寄生蜂的关系类型依赖于它们之间关系得以进化的种类系统。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齿唇姬蜂生物学特性及田间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齿唇姬蜂在河南新乡棉区年发生约8代,以6个世代发生在棉田,其中4个世代与棉铃虫低龄幼虫发生期吻合。田间出现4个寄生高峰,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中下旬,7月底至8月初,8月底至9月初,寄生率平均在19.2~42.9%,以一、二代棉铃虫期的寄生率较高,齿唇姬蜂对3龄前棉铃虫幼虫的总寄生率平均为23.7%,最高达40.0%,占整个世代总寄生数的71.3%。该蜂是豫北棉铃虫寄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成蜂对菊酯类农药敏感。  相似文献   

18.
福寿螺的生长速度和繁殖力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承龄 《植物保护》1995,21(4):12-14
福寿螺在广州地区1年可发生3代,螺龄为20~80日,每只螺每10天平均增重:一代0.90g,(20.2~27.6℃);二代2.38g,(26.4~30.6℃);三代0.18g,(17.4~25.7℃)。一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1只,孵化率为70.08%,二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只,孵化率为59.4%,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32.5万余只,繁殖力极强。  相似文献   

19.
乔旭 《中国生物防治》2011,27(2):280-283
广肩小蜂Eurytoma sp.是花椒波瘿蚊Asphondylia zanthoxyli bu & Zheng的重要寄生天敌.广肩小蜂1年发生3代,以蛹在花椒波瘿蚊为害形成的虫瘿内越冬.第2年花椒发芽后在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第1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第2代成虫8月上旬羽化.成虫产卵于花椒波瘿蚊幼虫为害后形成的虫瘿内;孵化后外寄生于花椒波瘿蚊幼虫,将寄主幼虫吃光后化蛹.越冬代寄生率达48.39%,第2年花椒发芽前剪除虫瘿枝可有效保护广肩小蜂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20.
柽柳柽瘿蚊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在新疆柽柳上造成虫瘿的齿腿柽瘿蚊、毛尾柽瘿蚊、土库曼柽瘿蚊和害柽瘿蚊。对4种柽瘿蚊分布、寄主植物、生活史、行为及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4种瘿蚊造成柽柳枝条形成性状各异的虫瘿,多一室一虫。齿腿柽瘿蚊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一年4代,毛尾柽瘿蚊在新疆阜康一年1代,均以老熟幼虫在虫瘿中越冬;在室内养虫盒和罩笼中,齿腿柽瘿蚊平均产卵42粒,害柽瘿蚊平均产卵56粒,卵多单产。寄生齿腿柽瘿蚊、毛尾柽瘿蚊的寄生蜂均分别有姬小蜂科和金小蜂科各1种。寄生蜂对齿腿柽瘿蚊越冬代的寄生率为38.5%,第1代蛹末期为58.0%,第2代蛹末期为91.3%,第3代蛹末期为3.6%;对毛尾柽瘿蚊蛹期寄生率为58.8%。接种卵试验表明,齿腿柽瘿蚊可以在采自美国的盆栽多枝柽柳上成功地取食、造成虫瘿,但不能在盆栽杨树和柳树上取食、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