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内蒙古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内蒙古西部地区8个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结合大气环流指数、涛动和季风等影响因子,研究了内蒙古西部地区1961-2009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为0.42℃/10a,冬季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21世纪以来增加最显著,在1990年发生突变。降水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冬季的增加趋势最显著,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突变特征。内蒙古西部地区气温变化与青藏高原指数、北极涛动指数和西风环流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东亚夏季风的进退以及所携带的水汽是影响该区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黄土沟壑区的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以地面数字高程模型和开采沉陷预计结果为基础数据,基于ArcGIS平台对煤矿开采沉陷区的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开采沉陷前、后地形因子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地面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等各种地形因子均受开采沉陷影响而发生改变,开采沉陷和地形因子之间存在明确的量化关系,而平均高程、起伏度、曲率、沟壑密度等因子与地面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煤矿开采沉陷区的地形地貌演变规律,为保护西部矿区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推动该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遥感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空间的缩减,生态空间的稳定以及生活空间的扩张。2)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过程,各期质量指数分别为0.582、0.580、0.583,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的转换类型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3)影响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核心因子是耕地面积占比,关键因子是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降雨量,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呈双因子和非线性增强的关系特征。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还应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力度,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地区霍林河流域径流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林河流经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 ,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上 ,是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内流河 ,其径流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区域环境演化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霍林河近半个世纪以来径流资料的分析 ,采用 Kendall趋势分析及关联度分析定量研究了径流演变的规律 ,分析了径流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干旱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 ,霍林河径流演化具有阶段性、突变性和非线性的特点 ,流域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是导致水文情势变化、水域功能消退的主要驱动力。探讨内流河径流演变的规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为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内蒙古西部的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灌丛、温带荒漠和草甸共70个样地,对其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温带森林的固碳效果最好,其次为温带灌丛和草原,再次之为草甸和荒漠。内蒙古西部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1.034×10~8t,10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2.062×10~8t,温带草原和荒漠碳储量最高。气候因素对内蒙古西部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显著,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区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分析,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气候生态的影响,探讨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数十年来气候变暖对内蒙古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气候变暖使内蒙古地区无霜期延长,积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降水量也出现由少转多的变化。事实表明,气候增暖使内蒙古总的生态环境出现向好转化,但是增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病虫害的增加,加上人为的作用,严重地破坏了内蒙古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草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部分,其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近年来荒漠草原干旱灾害频发,以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试验区,通过监测不同坡位的降水变化,分析气象因子与干旱指标PA值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并构建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坡位的降水量为:下坡>中坡>上坡,对应的干...  相似文献   

9.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模型的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引发了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快速准确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和现状,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分别反演出绿度因子、湿度因子、干度因子和热度因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MRSEI)。利用相关性分析,分析MRSEI的代表性,建立基于MRSEI的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对锡林郭勒草原近26 a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表明:MRSEI可集中4种生态因子信息,能够准确的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锡林郭勒草原从1991—2017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先好转后恶化的趋势; 1991年研究区上游的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下游,生态环境质量东部优于西部; 2004年,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差异较1991年变化较大,上游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但下游明显降低;至2017年,整个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全面降低,仅在锡林河上游两岸与流域的南部和东南部保持良和优良。  相似文献   

10.
赤峰市林业建设的实践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赤峰市地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恶劣的半干旱地区 ,是国家林业局 (原林业部 )在西北地区重点扶持的两个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典型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该地区的河谷川地农田林网和丘陵岗地草田林网模式 ,指出其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示范意义 ,并就西部地区林业建设的一些认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干燥度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7~2001年(45 a)黄河流域93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应用1998年FAO最新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计算干燥度中的潜在蒸散项,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河流域干燥度的分布图.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干燥度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干燥度总的特点是北大南小,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趋势;从时间尺度上看,自1957年以来,干燥度总体上呈波动增大趋势,干燥度季节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全年以7~9月份干燥度最小,11月~翌年3月最大,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积雪含水率是干旱区季节性积雪出流的重要条件。描述了融雪期干旱区季节性积雪含水率的变化,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因素,并采用多元统计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融雪期干旱区季节性积雪含水率变化范围在0-8%之间。积雪含水率融雪前期变化较小,在0-1%之间,融雪后期变化幅度增加,在1-8%之间;2)融雪前期、后期积雪含水率大致从下层至上层依次减少,中期反之;3)气温是积雪含水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3.
GMIRA  DOUIRA  BOUHACHE 《Weed Research》1998,38(2):87-94
In order to study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lanum elaeagnifolium Cav. and the main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in the irrigated arid Tadla plain (central Morocco), the theory of mutual information and corrected frequency profiles has been adopted. The main ecological factors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is study were the climate, soil, texture, salinity, irrigation, type of land use and the intensity of farming. The growth and extension of S. elaeagnifolium was found to be controlled by the arid and semi-arid Mediterranean climate, by soil type and by technical and agronomic factors.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伏旱指数特征及多层递阶方法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甘肃省58个台站1961~2000年伏期降水和气温资料计算其德马东干燥指数,并对其进行EOF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伏旱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量分布特征非常相似,伏旱有3种主要空间分布形式和7个气候区域,各区伏旱发生频率是不同的,天水区伏旱发生频率最高,甘肃中部西片最低。用多层递阶方法对各区代表站点的伏旱指数进行预测,可取得较好效果,检验准确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甘肃旱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12—2013年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区的气象资料,结合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实情,筛选出显著影响晚疫病发生的相关气象因子,建立了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和川塬区的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但川塬区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模型还需进一步的设计与优化。方程模拟结果:温度是二阴区内晚疫病始发的关键因素;降水量主要影响干旱山区马铃薯的晚疫病发生;在同一地区内,川塬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早于干旱山区,这与干旱山区空气流动性相对强于川塬区和二阴区有关。通过对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与川塬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进行验证,得知预报方程对干旱山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准确率较高,预测始发期区间较小,误差小,在甘肃晚疫病预警和防治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成因与草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脆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急需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笔者认为 ,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虽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非可持续性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土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从分析荒漠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入手 ,阐述发展草业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发展西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此为突破口 ,提出完善软环境体系、创新草业发展机制、加强管理和强化目标责任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植物根系水力提升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根系水力提升作用是植物深层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再通过浅层根系释放到较干燥浅层土壤中的过程。水力提升作用所释放的水分可缓解干燥土层水分匮乏,对改善自身及邻近植物的水分亏缺、促进植物养分吸收、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和矿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植物生态系统水分平衡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手段的发展,水力提升作用日益成为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态学与水文学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回顾和分析水力提升作用的研究历史、影响因素、提升数量、研究方法、生态作用等,特别阐述了水力提升作用在半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恢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改善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条件,提高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主要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东北地区树种分布资料和气象资料,计算了东北地区50种主要树种的Kira温暖指数(WI)、温暖指数的全范围和最适范围以及徐文铎提出的湿度指数(HI)。建立了东北地区气候因子与树种地理分布的回归模型,并对气候因素与树种地理分布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综合50种主要树种的水热指标值,将其划分为寒温湿润型,寒温潮湿型,中温耐旱型,中温湿润型,中温潮湿型,暖温耐旱型和暖温湿润型7个Kira水热指标分布类群,论述了东北地区主要树种沿热量和水分梯度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利用NOAA/AVHRR资料监测干旱环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利用NOAA卫星提取宏观范围干旱环境信息的方法。通过对植被、降水、地表、温度等诸多环境因子的遥感信息提取、分折,得出了一套利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干旱环境的方法,并对绿洲植被,防护林生态效益,草地旱情等干旱区生境现象进行了监测评估,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选取的水资源总量、年沙尘暴天数,耕地面积,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等因子,作为判断典型干旱区PRED系统状况的生态环境指标。并结合国民生产总值,总人口数量,恩格尔系数等其它因子来讨论新疆民丰县PRED系统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这些生态环境指标用于评价工业不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的典型干旱区,能较好地反映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发展状况和实际的区域协调发展,为其建设发展提供了评判和规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