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物种替代率随植被恢复表现出由低而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峰值阶段与多年生禾草阶段和多年生蒿类交错出现的阶段相吻合。土壤养分变化表明,该阶段也是退耕地养分消耗与累积处于平衡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不同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有效氮>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全磷,而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累积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尤以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表现明显。各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显著相关,而全磷和速效磷与其余各养分间的相关性较小,而且磷素养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较小。对植被演替进行人工调控,应充分认识养分变化的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2.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研究一撂荒演替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系统聚类法划分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的次生演替阶段,可以定量的认识不同年限、立地条件下撂荒地群落的相似性,结合DCA数量排序确定撂荒地的演替阶段或序列。其撂荒演替的各阶段分别为: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其它杂类草群丛→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群丛→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多年生草种或小灌木的共优群丛一根茎禾草冰草(Agropyroncristatum)群丛→多年生草本或丛生禾草+一年生杂类草群丛→多年生草本群丛→小灌木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群丛→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或密丛型禾草群丛→短根茎密丛型禾草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群丛。  相似文献   

3.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研究-撂荒演替序列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杜峰  山仑  陈小燕  梁宗锁 《草地学报》2005,13(4):328-333
用系统聚类法划分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的次生演替阶段,可以定量的认识不同年限、立地条件下撂荒地群落的相似性,结合DCA数量排序确定撂荒地的演替阶段或序列。其撂荒演替的各阶段分别为: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其它杂类草群丛→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群丛→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多年生草种或小灌木的共优群丛→根茎禾草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丛→多年生草本或丛生禾草+一年生杂类草群丛→多年生草本群丛→小灌木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群丛→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或密丛型禾草群丛→短根茎密丛型禾草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群丛。  相似文献   

4.
禾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刈牧地之一,探究不同家畜放牧下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构成和群落稳定性,可一定程度揭示其植被演替特征。本研究定量分析了多年放牧牛(grazing cattle pasture,GC)、放牧羊(grazing sheep pasture,GS)的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构成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1)草地死物质量及植物物种数为GC>GS,植物物种Simpson指数为GS>GC;2)草地禾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及原生禾草]、原生双子叶(马鞭草科、车前科、酢浆草科和十字花科)及适口性中等植物地上生物量组分为GC>GS,播种白三叶地上生物量组分为GS>GC;且GC草地地上生物量以禾草为主(77.20%),GS草地地上生物量以禾草(51.79%)和豆科(28.02%)为主;3)草地土壤K含量为GC>GS;4)GC草地植物种Raunkiaer频度直方图呈反J型,群落演替度(37.08)比GS草地(45.45)的低。研究认为,GC草地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GS草地群落处于更高演替阶段,牛放牧更利于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因此,放牧时可实行牛、羊混牧制,或牛、羊轮牧制,以提高禾草/白三叶草地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BP网络的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演替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全  邵新庆  王赟文 《草地学报》2008,16(3):251-255
以典型草原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恢复的动态变化,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以演替年度为输入量,群落的凋落物、含水量、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微生物量C、土壤N、地上生物量和多年生禾草密度为输出量,对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演替进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BP-NN的稳定性较好,各参数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为2.04%,说明BP-NN可适用预测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恢复演替,其优势在于可模拟了解较少或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较大的系统行为,这是传统数学模型所无法实现的,因而是对传统机理模型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利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 就高寒草甸鼢鼠土丘演替对植物功能群(生活型功能群和适口性功能群)及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鼠丘的演替对生活型功能群的影响表现为: 一年生 (或二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演替的进程而减少; 多年生禾草的物种多样性随演替的进程而增加; 莎草类和多年生杂类草的物种多样性均随演替的进程表现出单峰曲线格局。一年生植物的生产力随着演替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多年生禾草和莎草类的生产力则在演替后期达到最大, 多年生杂类草生产力的峰值则出现在演替的中期阶段。 对牧草适口性功能群的影响为: 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 有毒牧草和良等牧草功能群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先增 (2~6年间) 后降 (6年以后) 的变化趋势; 而劣等、中等和优等牧草功能群的物种多样性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延长而大幅度增加。有毒牧草和良等牧草的生产力亦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劣等牧草的生产力随演替年限的增加而减少; 中等牧草和优等牧草的生物量均随演替年限的延长而急剧增加。由此可见, 鼢鼠土丘的演替使植物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和草地生产力水平均有程度不同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禾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刈牧地之一,探究退化禾草/白三叶草地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可一定程度为该类草地退化等级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定量分析了显著退化(DG)和未退化(CK)禾草/白三叶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特征、群落特征、生物量构成、土草养分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1)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及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分蘖重均为CK>DG,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和匍匐茎重在CK与DG之间相近;2)播种禾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83.750%±2.067%)>DG(55.100%±4.593%),杂类草和白三叶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DG;(4)CK草地植物种Raunkiaer频度直方图接近反J型,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演替度值为CK(42.25±3.43)相似文献   

8.
天祝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是反映草地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定点标记的方法对天祝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鼠丘植被在不同演替阶段外貌特征及植物组成差异较大。随演替的进行,1~2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比例呈递增趋势,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也伴随出现,但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α多样性表明,鼠丘植物的丰富度指数随演替进行呈显著递增趋势,但都低于原生植被。Shamon-wiener指数表明,形成4年的鼠丘植被群落达到演替后期,物种组成接近原生植被。植物功能群组成显示,演替各阶段1~2年生植物生物量在各自群落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原生植被。  相似文献   

9.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某些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海群  周禾 《草地学报》1999,7(1):54-61
对人工草地退化过程的植被组成、作用和群落综合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番人工草地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过牧后逐渐向天然植被演替,但目前仍处于演替的先锋阶段。2.在演替过程,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密度明显下降,而入侵杂草则呈上升趋势。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3.杂草入侵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放牧强度,在极度退化阶段的杂草入侵种类  相似文献   

10.
高寒矮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分析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通过对高寒矮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研究显示,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群落的组成和优势种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群落从以禾本科为主,向以杂类草为主的群落演替.中度和重度退化样地与原生植被样地的禾草类、莎草类以及群落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随退化程度的加深,禾草类、莎草类等优质牧草比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杂类草,其比例明显升高,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1.
补播禾草恢复“黑土滩”植被的效果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李希来 《草业科学》1996,13(5):17-19
“黑土滩”草地经补播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后,第2 ̄4年禾草产量明显增加(P〈0.01),第5年产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相比,5年后禾草开始衰退,嵩草优势地位没有变化,但毒草上升为重要的优势地位,草地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植物量均有显著的提高(P〈0.05)。由此得出结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是恢复“黑土滩”草地植被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2.
沙漠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途径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王堃  吕进英  邵新庆 《草地学报》2004,12(3):240-245
在分析国内外草地沙漠化治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1985-1998年沙化草地的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属于进展演替类型,经历"沙生、一年生植物群落"、"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和"丛生禾草群落"三个演替阶段,最终向地带性植被类型发展;其植被物种组成,覆盖度、产草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增加,表土结构变好;人工恢复的效果显著,播种抗旱、抗风沙型植物,可以快速建成植被覆盖地面,同时生产大量优质牧草,是我国沙化草原恢复重建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荒漠草原区不同生产管理模式下家庭牧场草地植物特征的测定,分析探讨生产管理策略转变对牧场植被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家庭牧场草地生产力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管理策略转变后,在短期内对草地生产力影响较小,但长期实施有助于植物群落中建群种和优势种的恢复,主要表现为植物高度、密度、盖度和多年生丛生禾草种类增加,一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显著减少,根茎禾草的重要值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黑土滩”退化草地补种禾草和嵩草试验初报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在“黑土滩”退化草地补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后,第2年禾草产量增加明显,第3年达到高峰(鲜草206.0g/m2),5年后禾草衰退严重,但草地水土条件得到了改善。嵩草的试种结果表明,其自然发芽率很低,株丛生长极为缓慢,4年的生长仍处于苗期,未形成生殖枝。禾草和嵩草的混合补种是恢复“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5.
蘑菇圈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一种常见生态学现象,也是草地群落植被更新重要场所。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蘑菇圈区域群落植被特征和经济类群、生活型及演替顶极成分功能群生物量构成、Raunkiaer频度系数、演替度及Spearman秩相关特征进行分析,明晰蘑菇圈不同区域草地植被分异特征,解析蘑菇圈形成对草地植被变化和群落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1)蘑菇圈形成明显改变物种构成,圈上群落优势种为垂穗披碱草和赖草,而圈上和圈外群落皆无绝对优势种;2)蘑菇圈环的形成显著提高了圈上禾草、地下芽植物和降低种的生物量比例,降低其物种多样性;3)蘑菇圈圈上群落处于更高演替阶段,其植物种重要值与经济类群和演替顶极成分的生物量构成变化一致;4)圈上群落主要植物种对正负关联比为0.89,多数种对的种间联结松散,群落稳定性较低;圈内和圈外群落主要植物种对的正负关联比皆>1,多数种对间关联性较强,群落稳定性较强;且蘑菇圈群落中显著关联种对发生在亚优势种与伴生种或伴生种与伴生种之间。研究认为,蘑菇圈形成促进高寒草甸由莎草/杂类草群落向禾草/杂类草群落演替,但降低高寒草甸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围封23年的样地进行凋落物去除处理后,连续5年的植被调查研究,探讨凋落物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及对群落各功能群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不同去除处理对同年植被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相同处理不同年际间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但在处理后的第2年起,草原地上生物量随着凋落物去除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凋落物去除对各个功能群生物量的影响表现在处理后的第5年,中度去除条件下的多年生杂类草生物量明显多于重度去除处理和对照区(P<0.05);多年生丛生型禾草在重度处理区的生物量明显高于中度处理区(P<0.05),但二者与对照区均无显著差别(P>0.05);其余各年影响均不显著(P>0.05)。通过对各功能群生物量与总的地上生物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在重度去除处理下,地上生物量与禾草的地上生物量相关性较高,多年生杂类草其次。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在中度处理区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且显著(P<0.05),其次是一、二年生草本。对照区的多年生丛生型禾草与总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乌拉盖草原湿地中下游植被退化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旗乌拉盖草原湿地植被退化问题,采用植被生态调查方法进行生态损伤评估和植被演替趋势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在乌拉盖河截流5年内,乌拉盖湿地中下游植被退化迅速,原生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基本消失,群落高度和盖度迅速降低,原生植被群落重要值显著降低,次生植被群落重要值增加;植物种的数量大量减少,植物多样性严重降低;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部分荒漠化严重地区还出现超旱生植物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乌拉盖草原湿地已经从草原湿地植被演替为碱蓬盐化草甸植被和盐漠化裸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东乌珠穆沁草甸草原退化草场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分析草甸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的改良方式,对其各种改良处理进行分析。分别进行了围封封育改良技术、浅翻轻耙改良技术、结果得出:1.围封封育改良技术、浅翻轻耙改良技术都能够显著(P〈O.05)增加草地生产力,浅翻轻耙改良效果最好,其次是围封封育改良技术;2.围封封育改良技术、浅翻轻耙改良技术都对植被群落产生了显著(P〈O.05)的影响,优势植物的优势度进一步加强,群落逐渐趋于稳定,种群丰富度增加;3.围栏封育改良技术主要对多年生丛生禾草改良作用较大,多年生丛生禾草一直处于建群种的主导地位;浅翻轻耙改良技术主要对多年生根茎禾草作用大,改良后多年生根茎禾草持续增加,一直处于建群种的主导地位;4.围封封育改良技术、浅翻轻耙改良技术都显著(P〈O.05)影响群落生活型功能群的生产力,改良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地被覆盖率和地被建植水平是一地区自然条件,环境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该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包头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使得原生植被早已不复存在,地表长时间裸露形成了以一年生种子植物为主的季节性裸地,充分利用当地的牧草种子资源和气候条件,选在水热同期的七,八月份,直播多年生豆科牧草做地被,辅助于人为管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收获饲草,减轻冬春季防火压力。对于一些封闭性好的特殊地段,利用植物群落的旱生演替规律,辅助于人为控制导向,使群落的演替滞留在根茎型禾草占优势的阶段,形成相对整齐,质地较为均一且具有地区特色的地被,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基于长期定位控制试验,研究了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制度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演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8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与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半灌木和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矮丛生禾草呈不显著负相关,根茎型禾草和矮丛生禾草与杂类草呈负相关;1998~2014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上升,而且与高大丛生禾草、矮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呈不显著负相关。刈割对羊草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不仅受刈割制度的影响,还要受刈割年份及演替阶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