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草复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林草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在林草复合及草地高效利用研发中取得的成功范例和经验,重点探讨了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下的草地生态功能与作用,旨在为我国林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紫花苜蓿在喀什地区的种植现状、发展优势以及在喀什地区草地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结合喀什地区草地现状,建议扩大紫花苜蓿在草地生态建设中的种植比例,以充分发挥其提供优质饲草、蓄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出现次数越来越多,草原草地螟虫生态建设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文章简述了草原草地螟虫生态建设的意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建设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青海省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草地生态区划,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喀斯特区域不同草地生态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喀斯特山区耕地、退耕还草地、草地、林草间作地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粗粒径微团聚体、团聚体含量随生态的不断恢复而增加,细粒径含量降低,但土壤机械组成与之相反。0~1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分别比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低0.15、0.15和0.11 mm;团聚状况在10~20 cm下均表现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其中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分别低8.26%和13.18%;土壤结构特征表明退耕还草地结构最弱。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和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退耕还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结构随生态恢复而逐渐变好,土壤分形维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与特征。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微团聚体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较好的表征土壤结构及抗蚀能力的强弱。在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控措施,缩短退耕还草阶段,加快草地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植被类型、特征及其生态问题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湿润气候与干旱气候、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过渡地带,草地植被类型和生态景观极具特殊性。其总面积65.46万k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3165.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35%。其天然草地植被主要包括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草本植被草地三大类,面积分别为100.29万hm^2、72l.11万hm^2和2343.7万hm^2,各占该区天然草地植被总面积的3.17%、22.78%和74.05%。由于长期受到人为强烈干扰,植被退化、沙化严重,生产力急剧下降,成为我国北方生态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草地植被的恢复重建应重点注意植被类型的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与适宜的封育期限和放牧利用强度,同时加强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季节畜牧业和减轻草地放牧压力,消除草地退化沙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天然草地生态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草地生态建设的特点,提出了草地生态建设效果监测和评价的基本方法。以期建立可运行的草地生态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价系统,为草地生态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喀斯特区域不同草地生态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喀斯特山区耕地、退耕还草地、草地、林草间作地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粗粒径微团聚体、团聚体含量随生态的不断恢复而增加,细粒径含量降低,但土壤机械组成与之相反。0~1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分别比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低0.15、0.15和0.11 mm;团聚状况在10~20 cm下均表现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其中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分别低8.26%和13.18%;土壤结构特征表明退耕还草地结构最弱。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和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退耕还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结构随生态恢复而逐渐变好,土壤分形维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与特征。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微团聚体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较好的表征土壤结构及抗蚀能力的强弱。在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控措施,缩短退耕还草阶段,加快草地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草地的土壤性质,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草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在3种草地中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10 cm以下土层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荒草地,蔗糖酶活性为荒草地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蛋白酶活性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荒草地,多酚氧化酶活性在3种草地中的变化各异;土壤养分含量在3种草地土壤中表现为林草间作的高于荒草地和退耕还草地。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不同,正负兼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表植被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的林草间作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都较高,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林间草地放牧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南方林间草地放牧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林草结合的关系论述了合理开发利用林间草地的重要性,并在林间草畜品种的选择、载畜量、季节轮牧和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重庆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山地复杂,植物呈多样性。草地与高寒草地和北方草原不同,属南方草地类型,按草地分类可分为山地蔬林草丛草地、山地灌丛草地、山地草丛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农隙地草地五大类。草地利用极不均衡,草丛草地和农隙地草地过牧退化严重;灌丛及蔬林草地较多,而灌丛及蔬林草地处于人烟稀少的中山区,基本无法利用,严重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草地的自然优势,我们认为南方草原建设重点应放在改良灌丛草地和蔬林草地上,才能释放出南方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调整草地建植结构,增加草食牲畜数量。本文在《草原法》实施周年之际,就重庆市草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草地生态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草地退化是我国天然草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草地占据了农牧交错带和绿洲一荒漠交错带,对人为活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因此在草地生态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草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建设人工草地,合理的对草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完善草地的生态建设,使草地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3.
丛枝菌根真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荒漠化治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论述了丛枝菌根真菌资源、生理功能及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草地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潜力,指出菌根真菌在草地生态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研究草地生态建设、退化草地恢复、污染草地的修复以及荒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当前巴彦淖尔市畜种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围绕天然草原生态建设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巴彦淖尔市应深挖农区潜力,大力发展草地农业,实现现代农业.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饲草料的有效供给,在扩张牲畜饲养量的同时,提高质量,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增加效益,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牧区应加大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力度,调整绵山羊的比例,压缩饲养总量,减轻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平衡,调整畜种结构,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1互助县草业现状1.1饲草资源现状及理论载畜量。互助县草业资源主要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农田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饲料五大类。互助县有可利用草地面积7.62万hm’,主要包括浅山干旱丘陵草地,灌丛草甸草地,高山草甸草地,高山石质荒漠草地和疏林草地五大类。经测定,各类草地年产草量为1253254万xg(见表1)。按60%的利用率计,即天然草地可供采食牧草7519.5万kg;全县每年人工种植优良牧草0.33万hm’(含套复种),可收贮鲜草8400万xg;全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达6.97万hm’,田间管理时,可除杂草3136万kg;全县年产各类农…  相似文献   

16.
随着退耕还草、生态建设和天然草地保护等工作的开展,草种的选择和种植已成为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为此,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和四川省燎原草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专家经过多年试验和对生产经验的总结,提出了“退耕还草、天然草地保护及生态治理草种选择和配方”,现推荐给各地,供大家在生产中参考。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屈坤宁局长赞同方案,他指出:中伟省长(指四川省省长张中伟)最近在视察牧区天然草地保护和农区退耕还草后指示我局,一定要在成片的多年生牧草种植示范、推广上拿出样板,畜牧系统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省草原总站的这个做法很好,可选择几个片区,做出示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草地生态建设与荒漠化防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我国,荒漠化集中发生的区域也正是草地畜牧业的主体分布区域,草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草地生态建设应成为荒漠化防治的中心环节。为适应21世纪加快荒漠化防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草地生态建设应注重以下问题:1)草地生态系统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2)荒漠化正逆过程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3)草地旅游等非农业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4)抗荒漠化植物种类选育。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建设和畜牧业、草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建设,对于提高项目区的生态建设、农业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草原建设投入结构和草地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导致草原建设所形成的草业基础设施等资产产权模糊不清,致使一些项目区或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只注重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草地的土壤性质,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草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在3种草地中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10 cm以下土层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荒草地,蔗糖酶活性为荒草地>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蛋白酶活性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荒草地,多酚氧化酶活性在3种草地中的变化各异;土壤养分含量在3种草地土壤中表现为林草间作的高于荒草地和退耕还草地。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不同,正负兼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表植被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的林草间作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都较高,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0.
辽宁草地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西部及西北部半农半牧区.多年的实践表明,对半农半牧区退化天然草场进行改良,种植豆科和其它科牧草建立人工草地或半人工草地,既是一个生产性生态系统,更是一个保护性生态环境系统,它具有生物覆盖、生物穿透、生物固氮、生物富集和生物转化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肥沃土地、维护牧草种植区生态环境、强化草地生态建设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