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立地指数表的编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侧柏是北京市山区主要的造林树种,其人工林面积约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25.96%。该文在利用二类清查数据分析侧柏人工林主要分布区立地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全市314块调查样地的侧柏优势木资料,采用优势木树高与年龄关系的常用数学模型,研制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的立地指数表。结果表明:对数曲线方程lgH=0008+0562 lgA是最适合的导向拟合曲线;侧柏人工林的标准年龄应定为40年,在4~13 m范围内可划分为10个立地指数级。选用相对优势高法展开导向曲线编制形成立地指数表。检验结果表明:所编立地指数表精度高、适用性强,能够客观评价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的立地质量,提高生长和收获模型的精度;同时还能为其相似地区所借鉴,从而使该树种在林业和环境建设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鲁绍伟  陈波  李少宁  张玉平  潘青华  王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45-17647,17653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林分生长及灌草多样性.[方法]以北京市八达岭石佛寺浅石山区5种不同密度(1 500、2 000、2 550、2 700、2 900 株/hm2)侧柏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状况及灌草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林分生长因子排序为:树高>冠幅>胸径>枝下高.灌草物种数目均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增加而后减少,灌草各多样性指数值和总和均随林分密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密度为2 550株/hm2时达最大值;灌木Menhinick值变化范围为0.40~1.49、草本Menhinick值在1.05 ~1.51、灌草Simpson指数分别在0.66 ~0.82和0.65 ~0.79、灌草Shannon-wiener值分别在2.68 ~ 5.66和3.40 ~4.95、灌木Jsu值在1.29 ~2.46、草本Jsw值在1.64~2.38.[结论]密度为2 550株/hm2的林分生长最好、灌草多样性指数值最大,林分最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各径级根系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高效培育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林分密度(1800、3000和4500株·hm-2)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杉木人工林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呈上升趋势;同一林...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树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25块标准地资料,尝试用美国的树冠调查指标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进行初步调查探究,对4种林分密度(500、1000、1500、2000株9hm-2)同龄级(40~50a)油松人工林树冠因子的研究发现: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40~50a)林分密度应控制在1500株·hm-2以下有利于树冠生长;对比分析3种立地条件(低山阴坡厚土、低山阴坡薄土、低山阳坡厚土)下树冠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油松最适宜生长在阴坡厚土条件下;对不同林分密度、立地条件下树冠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林分密度与冠幅、树冠长度、树冠密度、树冠透光率呈显著负相关;立地条件与树冠透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7),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低,说明林分密度对树冠生长的影响较立地条件更大,是影响树冠生长的重要因素,合理调整林分密度有利于树冠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抚育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设定标准地和定位观测研究了北京山区侧柏幼龄林主要林分类型抚育后的土壤水分特性,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抚育后的侧柏人工林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吸力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抚育能增加林地持水性,且表现出随抚育强度增加,持水性也有所增加的趋势;抚育还有增加林地供水性的趋势,且表现出随抚育强度增加,供水性也有所增加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侧柏人工林是北京山区主要生态公益林,由于林分密度普遍偏大,树木长势弱,林下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分质量普遍较差,难以全面发挥生态功能.抚育间伐作为森林经营中一项基础性措施,对于提高侧柏人工林质量,恢复林下植物多样性,加速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抚育后侧柏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为合理的抚育技术提供依据,2004年在北京山区分别选择低山阳坡薄土、阳坡厚土、半阳坡厚土3种立地类型的侧柏人工林进行弱度、中度、强度间伐(修枝、割灌试验),共设置样地41块.2005和2006年夏季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抚育后第1年和第2年的林下植物种类、数量、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林下植物总生物量都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林下植物垂直结构也随抚育强度增大而分布明显;强度抚育2年后,阳坡薄土、阳坡厚土和半阳坡厚土侧柏林下灌木分别增加4、5、5种,草本增加13、10、8种,并促使侧柏林下植物向旱中生、中旱生转变;中度、强度抚育后各立地条件的侧柏林下植物生物量均可达到5 t/hm2以上.从短期影响效果看,中、强度抚育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探究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与生长的差异,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清远市11年生3个不同密度(2 100、3 100、4 100株·hm-2)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每个密度设置6个固定标准样地(20 m×20 m),选取大小比数、角尺度、直径结构、树高结构以及树冠结构5个参数探究林分结构特征,选取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和林木单株材积等指标探究林分生长特征,通过方差分析探讨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分生长指数受林分密度影响差异显著(P<0.05),4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显著低于其他2种密度林分,3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蓄积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林分。2)林分直径结构和树高结构在较高的林分密度下,小径级的林木较多,其分布曲线呈现为截尾正态分布。3)3 100株·hm-2的平均冠幅显著大于其他2种林分,4 100株·hm-2的平均树冠表面积以及树冠体积显著小于其他2种林分,3种...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立地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立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热条件是樟子松生长的首要条件;土壤条件是樟子松高产稳产的先决条件。通过对气侯、土壤、海拔和樟子松生长等因子进行综合生态分类,把全省划分成6个立地类型:(1)辽东中山丘陵立地类型;(2)辽东半岛沿海丘陵立地类型;(3)中南部低丘平原立地类型;(4)辽西北风沙地立地类型;(5)西部低山丘陵立地类型;(6)辽西走廊沿海丘陵平原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为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一。对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影响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生长的3个主导因子,即土壤类型、A层厚度和坡向。按主导因子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可划分为3个立地级、13个立地型,即Ⅰ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暗棕壤红松林以及中黑土层阴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3个立地型;Ⅱ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中黑土层阴坡和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阳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5个立地型;Ⅲ立地级下分成厚和中黑土层阳坡白浆土红松林、轻度侵蚀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阴坡和阳坡白浆土红松林5个立地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北京石质山地不同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养分再吸收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旨在揭示林分密度变化下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相互作用与制约规律,为侧柏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鲜叶、凋落叶和土壤 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再吸收规律。

结果

(1)林分密度对土壤–鲜叶–凋落叶C、N、P化学计量影响不同,鲜叶N、P和N:P以及凋落叶P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鲜叶C∶N 和C∶P总体呈升高趋势。凋落叶 C∶N 和C∶P随着密度的增大呈升高。(2)土壤的N和P含量随密度先升后降;林分密度和土壤因素的交互作用仅对鲜叶N和凋落叶P有显著影响;(3)不同林分密度的侧柏林N再吸收率明显低于P再吸收率,N 再吸收率为18.03% ~ 32.15%,P再吸收率为58.87% ~ 60.13%。

结论

合理的林分密度能缓解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以及提高N、P重吸收能力。未来应注重林分密度调整、增加阔叶树种比例、实施抚育剩余物处理等措施以改善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状况。

  相似文献   

12.
北京山区天然侧柏林种内竞争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文采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确定影响对象木的最佳竞争范围,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对锥峰山林场天然侧柏种内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典型人工侧柏林种内竞争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侧柏群落中对象木的最佳竞争距离为5m;天然侧柏的种内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竞争指数与对象木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从模型预测结果可知当侧柏胸径达20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很小;与天然侧柏林相比,人工侧柏林的种内竞争强度较小,群落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13.
侧柏幼苗切根后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侧柏1 a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2切根(A),1/3切根(B),1/4切根(C)和不切根(CK)4种处理,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不同切根比例幼苗根系中ABA,GA3,IAA,CTK等4种内源激素的短期变化.结果表明,当植物受到切根伤害后的第1天,侧柏幼苗根系中ABA含量快速升高,切根比例越大,与对照...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生长势将油松、侧柏的幼树划分成5种类型,以幼林中健壮幼树的百分比来评价林分的质量。测定林分生长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氮、磷、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侧柏幼林的质量和生长量均大于油松幼林,苗龄及育苗方式对幼林质量的影响不大。侧柏林地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优于油松林地。油松、侧柏的生长速度强烈地影响着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土壤肥力的高低与林木的生长速率呈反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前关于林分碳储量随年龄动态变化的模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建立林分水平的碳储量生长模型系,为区域尺度的森林碳储量动态预估提供方法。  方法  以吉林省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使用立地质量分级算法将所有样地划分为3个立地等级,并将其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系中,使用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将林分平均高、断面积生长模型和林分碳储量模型3个方程进行联合估计,建立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采用调整确定系数(相似文献   

16.
侧柏种源苗木根系性状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1个侧柏种源1年生苗木根系性状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在根系性状中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并有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据此,划分出3个地理类群和5个根系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不同立地侧柏林下植被与水源涵养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土壤和枯落物是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主体,同时,林下植被的生长可以指示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设置了3种立地类型12块侧柏人工林样地,研究了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与林地土壤和枯落物涵养水源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林下植被生物量差异显著,其中阴坡厚土立地下灌草生物量最大(6671.66kg/hm2),阳坡厚土次之(6099.70kg/hm2),阳坡薄土最小(4998.73kg/hm2);不同立地条件土壤特征差异显著,阳坡薄土平均土壤容重最小(1.267g/cm3),平均非毛管孔隙度最大(13.766%),阳坡厚土情况与之相反;阳坡薄土立地条件土壤持水量最大,枯落物持水量最小,阴坡厚土居中,阳坡厚土与之相反;林下植被可以指示侧柏人工林林地水源涵养能力,林下植被生物量越大说明其林地水源涵养能力越弱,决定系数r2=0.99。  相似文献   

18.
对混交林生长和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侧柏是主根型树种,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40~80 cm,沙棘为侧根型树种,根系主要分布在10~40 cm,二者分布协调,种间根系生长无排斥现象。混交林平均高度、胸径、蓄积量、生物量较纯林高14.5%、27.4%、62.2%、42.1%;油松、侧柏、沙棘混交林的叶量分别比纯林高14.9%、13.5%、6.3%,叶绿素含量高21.0%、36.8%、3.1%,叶子中 N、K2O、CaO含量较纯林高;混交林土壤容重和坚实度比纯林低9.6%和18.0%,孔隙度、通气度、持水量和含水量比油松纯林分别提高13.8%、20.1%、15.7%、4.8%,比侧柏纯林分别提高7.9%、{11.6%}、5.7%、12.7%。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坚实度由上到下逐渐增大,土壤中层持水量、含水量最高,低层次之,表层最低;孔隙度和通气度表层较高,向下逐渐减少。混交林有机质、全N、P2O5、速效P、速效K高于纯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