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孙佩芳 《水产学报》1996,20(2):120-124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普通变形菌。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是集约化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1994—1997年间先后从垂死病鳖的血液和肝脏分离到94—10—28、95—3—20、96—2—1、96—3—A和97—6—13五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任选其中二菌株进行人工感染,均使鳖100%患病。发病鳖的症状与自然病鳖的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八种药物对上述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号药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人工繁殖与饲养(下)3.稚鳖饲养(1)鳖池规格:稚鳖池必须用砖砌水泥浇制,规格有4×3×0.6m或5×4×0.6m,水深30~40cm,1/2池底放沙厚为15~20cm,1/2底无沙。(2)放养密度:刚出壳稚鳖重3~5克,每平方米密度为60~8...  相似文献   

4.
海水单胞藻培养液中微量元素的最佳浓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确定了铜、锌、锰、钼、钴、镍为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leri)和金藻(Isochrysisgalhana)培养的必需元素,并确定了最佳浓度,依次为(1~5)×10-8、10-9、(5~10)×10-8、(1~5)×10-8、10-7~10-9、10-9mol/L。它们应用于牟氏角毛藻和金藻的培养,可使细胞浓度和叶绿素浓度分别提高204%~432%和197%~256%。本文的研究结果较著名的M-f/2配方增加了镍,并对其他的五种元素的浓度进行了修订。铜、钼、钴的浓度和M-f/2配方基本相同;锰的浓度低约1个数量级;锌的浓度低约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5.
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穿孔病(又称疖疮病、空穴病),为鳖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病鳖体内分离出三株细菌,其中二株经感染健康鳖得到与病鳖相同症状。经过病原学检验和毒力感染试验,证明了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气单胞菌(Aeromonassp)和产碱菌(Alcaligemessp)。本文介绍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菌分离、鉴定、毒力感染试验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稚鳖粘液性肠炎病的病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患粘液性肠炎病稚鳖的肝、心血中分离到6株致病菌,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一致,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采取二氧化氯(0.5 g/m_3)水体消毒,内服氟派酸(拌饵 1g/kg饵料)能有效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产》2000,298(9)
甲鱼出血症,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症。是由一种嗜水气单孢菌引起的疾病。本病一般在饲养密度较高的鳖池暴发,流行季节是6-8月,有时至9月上旬,7-8月份是流行的高峰季节,流行水温是30-32℃,流行区域主要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和我国台湾此病流行也颇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为25-30%,致死率为10%,病程一般只有3-7天。 [症状和病变] 出血是该病典型、基本的症状:病鳖的背壳和腹部底板出现直径2-10毫米大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并常伴有化脓或糜烂症状;颈部呈水肿状,口、鼻流血,咽喉内壁及辅助呼吸器官的纤毛…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鳖烂嘴病并从患病鳖的溃烂嘴部及肝脏分离到3株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经形态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均为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该菌的主要特性为菌体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尿酶、苯丙氨酸脱氨酶、硝酸盐还原、鸟氨酸脱羧酶、酪氨酸变透明、葡萄糖产酸和产气、木糖产酸等为阳性。氧化酶、吲哚产生、甲基葡萄糖产酸,麦芽糖产酸等为阴性。对硫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痢特灵等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氯改善养殖水环境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垠  马悦新 《水产科学》1998,17(4):10-13
使用二氧化氯化处理水养殖用水(实验室规模)测定水化学指标及水中细菌数量的变动,结果表明:(1)二氧化氯能够明显中水环境的溶氧(增氧量为5.8-22.7%)减低水中COD和NH3-N值(COD降低幅度为26.0-58.8%,NH3-N清除率为19.4-38.5%)(2)二氧化氯浓度为0.2×10^-3mol/m^3及1.2×10^-3mol/m^3可有显降低海水中弧菌数及细菌总数,随着药物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10.
大水面鳖、鱼、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hm2 的大水面中放养鳖与鱼类夏花和抱卵青虾进行混养试验,6 月初清塘放养苗种,至翌年6 月底为一个养殖周期,采取低投入的模拟鳖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养殖方式。试验结果:每hm2 产商品鳖984kg;鱼种或成鱼2755kg;青虾175kg,群体增重10-5 倍。每hm2 产值10-52 万元,纯收入3-77 万元,投入产出比1∶1-56 。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育自繁亲虾,用温泉水高温,人工育苗18.59万尾(0.8-1.0cm),最高育苗密度10.3万尾/m^3,成活率84.5%;外购亲虾用锅炉提温,人工育苗7.79万尾(1.65cm),育苗密度5.53万尾/m^3,成活率64.98%,孵化育苗水温26.0-30.0℃、PH7-8.5、盐度12-14‰、溶氟4-6.5mg/l,氨氮0.3-0.8mg/l。本试验表明,罗氏沼虾人工孵化育苗,在辽宁地  相似文献   

12.
周之武 《齐鲁渔业》2002,19(2):42-43
6 暴发性流行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6.1 病 原 综合各地对暴发性流行病的研究,先后从病鱼中分离出细菌8种,有鲁克氏耶尔森氏菌、产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苏伯利气单胞菌、弧菌以及BCH-1-6、8,BCK-7,BSH-9和 BSK-10等。不少学者认为,致病  相似文献   

13.
戈汝学  陈风林 《福建水产》1993,(4):20-25,31
尖吻鲈,系热带近海广盐性名贵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是出口创汇的名优水产品。本文之试验,在池塘水深0.8-1.5m,月换水能力6-8次(天),饲料供给保障的条件下。首先,在养成池内搭围网对鱼种进行网囤培育。然后,每亩放养450-750尾(鱼种平均体长3.8-7.31cm),经235.5-270天的养殖,成活率55.60-87.60%,亩产量111.10-263.86cm),经235  相似文献   

14.
鳖白斑病和白点病是稚鳖期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且常并发、多见背部白斑、腹部白点的病灶、导致大量死亡,最高死亡率达90%以上。1994年北京某鳖场因该病发生稚鳖死亡2/5.经济损失40万元;同年沙市一稚鳖温室养殖场.由于该病造成稚鳖死亡90%以上;1995年此病全国大流行,1996年流行鳃腺炎病,1997年流行白底板病。1998年白斑病和白点病又有抬头趋势。驯养开食后20~60天发病率最高,体长10cm以上的幼鳖较少因此病死亡。1白斑病1.1白斑病的病原与诊断病原为毛霉菌(Mucorsp.),属真菌…  相似文献   

15.
Goet.  FW 《江西水产科技》2000,(3):41-46
虹鳟鱼未受精卵保存在体腔液和以20mMHepes或Tris-HCL作缓冲液PH为8.5的Cortland人工配液中。经24小时和48小时保存后卵子与4 ̄6尾雄鱼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其中的精液用稀释液(C127mM Nacl,20mM Tris-HCL,PH9.5)进行稀释。记录发育到眼点期的胚胎数和孵化的胚胎数作为受精指标。与对照线相比,在12 ̄13℃保存了48小时的虹鳟鱼卵具有同样的受精能力。实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病原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7,21(4):428-433
从中华鳖病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碱、pH对中国对虾幼虾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结果表明,pH为8.6、9.0、9.3和9.5时,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幼虾24h半致死碱度(LC50)分别为22.00、11.66、6.57和3.28mmol/L;随着碱度、pH的升高,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下降。碱度和pH对幼虾的致毒效应应具综合作用,pH8。6~9.0时,HCO3^-、CO3^2-共同影响幼虾的存活率;pH9.0~9.5时,OH^-协同CO3^2-影  相似文献   

18.
新对虾属Metapenaeus为对虾科Penaidae中的重要类群,随着养虾业的发展,新对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人工育苗中,虾类幼体发育分期对指导生产有现实意义。国外学者M.S.Muthu等(1978)对近缘新对虾和道氏新对虾的糠虾(Mysis)阶段分为5期,并在第Ⅴ期糠虾幼体之后增加两个中间期,形成N-Z-M-I的“6-3-5-2”模式。作者在中型新对虾的幼体变态实验观察中注意到,糠虾幼体在一次蜕皮后其体长和附肢形态均有渐微的变化,这种形态上的细微差异不宜作为分期的依据,幼体分期的主要依据以蜕皮为标志。因此新对虾属的幼体发育分期可借鉴中国对虾(Pnuaeusorientalis)幼体分期模式划分,即N-Z-M为“6-3-3”。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 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属瓣鳃纲,蛤蜊科,俗称白蛤,多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泥沙滩(5~10cm)中。4月份为繁殖盛期,2~3周龄壳长可达3cm。四角蛤蜊在我省分布较广,以南通、连云港等沿海城市为主。 四角蛤蜊的价格与文蛤相差甚远,但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却不低于文蛤。每百克的四角蛤蜊鲜肉中含有蛋白质11.8g、脂肪0.6g、碳水化合物6.2g、无机盐2.4g和多种维生素。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价值,海产品尤其是贝类受到欢迎,但其…  相似文献   

20.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进行了分离,纯化,强毒菌株可使幼鳖,稚鳖,鱼,小白鼠在5 ̄16h内100%死亡,对致病力强的96-7-26和98-6-26菌株进行培养,生化测定,依《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