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灌浆期温光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52  
水稻灌浆前期平均气温在26℃以上,或低于21℃,光照不足,会使多数品种稻米的出糙率和精米率降低1~3%,整精米率减少3~10%,严重者达10%以上。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随灌浆期平均气温的变化因种而异;对光强的反应,品种间亦不相同。糙米的蛋白质含量与平均气温的关系视不同年型而异,灌浆期太阳辐射强,多晴天少雨,日较差大的年份,随平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反之,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光强减弱,使杂交籼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灌浆结实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生理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水稻耐热品系996和热敏感品系4628为材料,在灌浆结实期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处理(9:00-17:00,37℃,17:00-翌日9:00,30℃)和适温处理(CK,9:00-17:00,30℃,17:00-翌日9:00,25℃)22d,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和净光合速率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出胁迫初期升高,高温处理5d后,随胁迫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热敏感品系4628剑叶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幅度大于耐热品系996;(2)高温下剑叶丙二醛(MDA)含量上升,相对电导率增加,热敏感品系4628增加幅度大于耐热品系996;(3)高温胁迫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功能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透性增加,光合能力及光合产物的运输与卸载能力下降,可能是稻米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灌浆期不同光强对水稻不同粒位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灌浆期光照强度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及在不同品种类型和粒间差异,揭示弱光下水稻籽粒充实不良和米质变劣的生理机制,本文以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扬两优6号"和"武运粳23"为材料,以穗中部不同粒位籽粒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光强为对照,设置3种弱光处理(光强分别为对照的71%、55%和40%),研究了灌浆期不同光照强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浆期光照强度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大,光强减弱稻米品质变劣,光照对米质形成的影响因光照强度大小、品种类型和籽粒着生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枝梗上迟开花籽粒稳定性较差,早开花籽粒稳定性较好。2)随光照强度降低,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度增加,不同光强下一次枝梗籽粒变化幅度大于二次枝梗籽粒;光强越弱,崩解值越低,消减值和粗蛋白含量越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差。3)生产上应因品种类型合理安排播期,通过栽培措施改善稻株受光条件,减轻光照不足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灌浆成熟期气候因素对早灿稻米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成熟期日平均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对早籼稻米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影响较大,其中日平均气温是影响这5个性状的主导因子,灌浆成熟期不同时期的温度对这5个性状影响各不相同,灌浆成熟期间前,中期温度对蛋白质含量、清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影响大,灌浆成熟期间中,后期温度对球蛋白含量和醇溶蛋白含量影响很大。灌浆成熟期温度时段分布对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影响因品种本身蛋白质含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灌浆期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黄淮海平原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为平台,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氮钾配施(NK)、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或秸秆(SNPK)5种施肥措施对灌浆期冬小麦吸收利用氮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条件下,施氮量为N 165 kg/hm2时,NPK、MNPK、SNPK处理有利于小麦在灌浆阶段维持田间较高的群体数和干物质的积累量;其中MNPK、SNPK处理较NPK处理有利于小麦灌浆阶段在茎、鞘器官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氮素吸收方面,NPK、MNPK、SNPK处理有利小麦灌浆期茎、叶、鞘、穗等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和累积.与CK处理相比,施无机氮、有机氮分别为N 49.5、115.5 kg/hm2时,MNPK、SNPK处理可以延长灌浆高峰期7天左右;而施无机氮为165 kg/hm2时,与CK处理相比,NPK、NK处理可以延长14天左右.在花后1 ~ 14天,MNPK、SNPK处理在茎、穗部位氮素吸收累积量要高于NPK处理,其中穗部差异分别达到P≤0.05显著水平、P≤0.01极显著水平;在花后21 ~ 35天,NPK处理在叶、籽粒部位氮素吸收累积量要高于MNPK、SNPK处理,其中叶部差异均达到P≤0.05显著水平或P≤0.01极显著水平.此外,在灌浆期MNPK处理在穗部氮素累积量要高于SNPK处理.总之,在本试验条件下,无机有机肥配施应适当加大无机氮肥的供应量以弥补小麦灌浆中后期起氮肥供应不足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灌浆期干旱对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驻马店市1990-2005年的降水、土壤墒情和田间调查基本资料,筛选出灌浆前期干旱、后期干旱和全程干旱三种干旱年型,分析了各典型年小麦灌浆过程以及灌浆速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与正常年型相比,干旱明显影响小麦的灌浆速率,而且使小麦灌浆时间缩短;灌浆前期干旱有促进灌浆和增加粒重的作用,而后期干旱对小麦灌浆有抑制作用,全程干旱使小麦的灌浆速率明显减弱.结果可为拓展干旱协迫下的小麦灌浆理论和灌浆期合理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实期温度对稻米理化特性及淀粉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玻璃室内的高温和室外的常温,研究了结实期温度对稻米理化特性和淀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结实期温度的升高,稻米的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胶稠度变化,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日平均气温与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糊化开始温度随结实期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但最高粘度、最低粘度及下降粘度值的变化因品种生态类型不同而异,即在高温条件下结实的稻米与在常温条件下结裨稻米相比,其最高粘度,最低粘度以及下降粘度值,早熟品种前者比后者大,而晚熟品种前者比后者小。  相似文献   

8.
小麦灌浆期土壤干旱对子粒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3年的田间测定资料,分析了小麦灌浆期土壤水分与麦株水分代谢、气孔导度、蒸腾强度和子粒灌浆进程的关系.小麦叶片水势日变化为一单谷曲线,且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增大而下降;干旱处理(T_3)的气孔导度和蒸腾强度在1日内的不同时刻的变化值都低于充足灌水处理(T_1),14时T_1与T_3的最大差值为2.2cm/s和10.07μg/cm~2·s;在子粒灌浆初期,土壤干旱有增加粒重、促进干物质积累的作用,随后表现出抑制,最后由于粒重增长的加快不足以弥补灌浆进程缩短的损失,T_3的粒重比T_1减少7.6950mg.  相似文献   

9.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光合产物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以扬素5号为材料,用^14C示踪方法,利用多探头活体测量仪,测定了小麦灌浆期在30℃和40℃高温条件下对剑叶^14C-同化产物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使剑叶光合同化效率降低,叶片光合产物输出动态发生紊乱,抑制了籽粒中光合产物的累积,最终对千粒重影响显。  相似文献   

10.
氮素对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玉米自交系齐319(Q319)为材料,采用单株盆栽种植方式,借助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和820 nm光吸收曲线,研究了氮素对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2年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素对Q319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明显提高作用,但其净光合速率(Pn)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子粒产量显著增加。JIP-test分析表明,氮素显著提高了叶片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电子供体侧和受体侧性能;显著提高了Q319 PSⅡ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之后的电子传递链性能,增强了电子由PSⅡ向PSⅠ的分配,从而显著地提高了PSⅡ与PSⅠ之间的协调性。可以认为,施氮后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不是Pn提高的主要原因,而两个光系统性能的改善及二者间协调性的提高增强了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性能是灌浆期Pn升高与成熟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籼稻的诱发突变导致了生态特征改变 ,从而产生了早熟同型系。这与籼稻生态类型有密切关系 ,不同生态型品种诱发出不同水平的早熟同型系 ;反之 ,相同生态型品种产生相似的早熟同型系。在诱发早熟同型系中产生了早熟生态类型品种 ,这为加速生态型品种的形成和种质创新提供了依据及可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2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早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温升高促进早籼稻的生长发育,缩短早籼稻生育期;前期夜温升高能提高早籼稻的分蘖能力,增加有效穗;中后期夜温升高不利于早稻颖花分化和籽粒灌浆,导致结实率的下降;另外,夜温升高显著降低早籼稻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但夜温升高对早籼稻产量的影响与生育期内的白天温度有关,白天温度较低时,夜温适度升高,有利于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加工型功能早籼稻新品种“浙辐201”的选育与特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浙辐201是新品系201干种子经60Coγ射线辐射培育而成的高抗性淀粉含量的早籼稻新品种,具有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软和抗性淀粉含量高的特点,适合加工专用和功能食品开发,适宜在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省作早中熟早籼稻栽培。  相似文献   

14.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13,36(10):2173-2190
ABSTRACT

Poor water management and high nitrogen (N) losses are the key problems faced by rice farmers under rainfed inland valley systems. There is a need to evaluate different N fertilizers so as to identify one that could withstand these problems. The performance of polyolefin-coated urea (POCU) was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urea in a pot experiment with in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cv. IR36), using two water management systems: 1) Submerged condition referred to as good water management (GWM), and 2) excessive irrigation (over 4000 mm in 120 days) referred to as poor water management (PWM).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during 1997 and 1998 cropping seasons under glasshouse conditions. For PWM in 1997, the pots were subjected to leaching only whereas in 1998, they were subjected to both surface runoff and leaching. For both cropping seasons, POCU-treated plants under PWM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in yield (377.5 and 343.0 g m?2) than urea-treated plants (316.5 and 260.5 g m?2). In addition, POCU-treated plant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than urea-treated plants. In 1998, both the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pplied N and the agronomic nitrogen-use efficiency of POCU-treated plants under GWM and PW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urea-treated plant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using sandy soils and under PWM), POCU could perform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urea. This finding is important, considering the usually high nitrogen losses in rice-growing inland valley swamps.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量下籼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籼稻品种特优63、晚籼稻品种美优998为供试材料,探索籼稻品种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其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及对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籼稻品种生育后期植株各器官(茎鞘、叶、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的吸收;同时加速植株茎鞘、叶部分干物质及养分向穗部转移;增施氮肥虽导致结实率、千粒重下降,但通过提高穗数,甚至每穗粒数,使产量显著提高。在施纯氮234.0kg/hm2条件下,早籼、晚籼稻品种的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45.2%和36.8%。此外,增施氮肥极显著提高早、晚籼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籼稻品种产量、氮素的吸收及利用。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多数早籼品种(组合)的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粒形、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达到了农业部(NY122-86)二级优质食用稻米标准。但完整米率的达标率偏低,胚乳的垩白程度偏大,垩白粒率偏高,直链淀粉含量偏高,米粒的蒸煮延长性差。今后,早籼稻的品质育种应把提高完整米率,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提高胚乳的透明度作为品质改良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7.
早籼稻米垩白形成与稻株源-库特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垩白度差异较大的 3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 ,先后分 3期播种 ,应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籽粒灌浆期剑叶净同化速率、籽粒库活力及相应的源 /库比与稻米垩白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稻株源 -库特性与稻米垩白度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低垩白品种剑叶净同化速率、籽粒库活力和源 /库比均显著高于高垩白品种。稻株库的容量大、库的活力低而源叶同化物又供应不足 ,势必形成垩白。因此 ,保证源的供给充足、适当的库容 (库的大小 ) ,较大的源 库比和强大的库活力对减少稻米垩白极为重要。研究还发现 ,垩白度高的水稻品种 ,其剑叶中同化物的输出百分率相应较低 ,推测其源叶中同化物的输出或韧皮部装载存在障碍。  相似文献   

18.
辐照处理对Bt水稻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别以50、100、150、250和350Gy的60Co γ射线处理Bt水稻成熟干种子,将其培养成实生苗,进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种子萌发时淀粉酶活性的检测,并观察水稻苗期的生长状况,以研究不同辐射强度对Bt水稻...  相似文献   

19.
γ射线辐照野生稻与黑糯F_1植株的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对迟熟中籼IR1529-68-3-2的50个早熟突系进行分类,并应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迟熟品种的早突变系的11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遗传参数,以及 些性状对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熟突变系可分为早熟中稻和中熟中稻两种生态遗传类型。2.早熟突变体的抽穗与千粒重呈级显负相关。3.与早熟突变体抽穗期关系密切的性状,按直接作用大小顺序排为:千粒重〉株高〉不实率。4.早熟突变体的株高,千粒  相似文献   

20.
早籼突变体稻米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分析测定了 1 1个优质早籼品种 (系 )及从其中诱变获得的 1 9个突变体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 ,与原亲本相比 ,辐射诱发突变体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以及淀粉粘滞性谱 (RVA谱 )发生了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变化 ;大多数突变体同时在一个或多个主要品质性质上产生了正向和负向变异 ,少数突变体基本保持了原亲本的稻米品质 ,个别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还有若干品质性状得到显著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