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黄牛改良工作在全国普遍展开。陕西省自1985年开始全面开展黄牛改良以来,主要采用了黑白花、丹麦红牛将秦川牛向乳用方向改良,还采用了兼用的西门塔尔或肉乳兼用短角牛将秦川牛向以肉用为主的肉乳兼用方向发展。目前,已获得了各种杂交后代。一些乳用改良牛已开始投入生产. 陕西省富平县位于渭北旱源,曾是秦川牛的良种产区之一,1987年该县引进丹麦红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县秦川牛,目前已获得各代改良牛3125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第六届政协委员顾毓泉同志《为耕牛请命》一交的启示下,为了探索不同挽具对黄牛役用性能的影响,我们于1983年12月份在乾县秦川牛场和长安县大兆公社,用  相似文献   

3.
我县从五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用秦川牛改良本地黄牛的试验研究,特别是1980年以来,随着黄牛冻配技术的推广应用,改良的步伐大大加快。到目前为止,改良牛已达2.3万多头,占牛群总数78%。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改良效果,在邱怀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改良牛与本地牛役用性能对比测定,现将测定结果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4.
1987年以来,我县利用丹麦红牛对当地秦川牛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杂交改良。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及业务、教学、科研门大力支持下,使我县黄牛奶改工作已见成效。截止1991年11月底,全县黄牛存栏43027头,其中适繁母牛20615头,累计黄改配种5327头,占适繁母牛25.8%,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在陕西省永寿县选择30头18月龄红安格斯×秦川牛和15头18月龄秦川牛进行饲养肥育试验,30头杂交牛分为两组,试验组2在试验组1牛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2%的发酵剂,15头秦川牛作为对照组,从日增重、健康状况、饲料转化率、投入产出比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发现:平均日增重,试验组1比对照组提高17.9%,试验组2比对照组提高33.9%;健康状况,试验组2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1;饲料转化率,试验组1、试验组2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4.8%和16%。  相似文献   

6.
1989年9月利用秋耕秋种季节在蒙阳县的崖头档和高家庄2地抽试和调查了蒙山牛选育群中5头公牛、10头母牛和4头阉牛的役用性能,从系统抽试调查的情况看到:蒙山牛的选育牛群比原来(1982年)当地未加选育的牛群的役用性能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平均最大挽力提高114%,经常挽力提高66.32%。而且深入的研究发现:耕作能力(最大挽力、经常挽力和工作效率)和体尺、体重存在着相关关系。体尺体重越大,耕作能力越强,这些相关关系大部分是显著(P<0.05)或非常显著(P<0.01)的。因此我们得到由体尺、体重来估测耕作能力的最佳多元回归公式,供我们在生产实践和育种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据实测,渤海黑牛公、母、阉牛的最大挽力分别为507.6±31.3、255.0±54.3、341.0±62.7kg;经常挽力分别为128.8±33.3、105.8±39.5、147.8±37.5kg;最大载重量相当于供试牛平均体重的10—11倍;耕作效率:公、阉牛6亩,母牛5亩;5公里挽速5.4公里/小时,工作量2.6—3.6吨公里/小时;10公里挽速5.2—5.4公里/小时,工作量2.3—3.6吨公里/小时;3大生理常数变化,一般在使役终止后15—30分钟基本恢复正常;终止作业半小时左右出现第一次反刍。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一致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测定杂种公牛的生长发育、体型变化规律、采食行为和饲料利用能力以及产肉性能及肉的品质等。我们进行了8—15月龄丹秦一代杂种公牛的测定并与同龄秦川公牛作了比较。一、试验的材料和方法全部试验是在咸阳市秦都区畜改站进  相似文献   

9.
1992年初在丹麦红牛改良示范区农村选购无乳房疾病、体重接近、营养中等、胎次和预产期基本一致的健康怀孕母牛7头,其中丹麦红×本地牛F_1母牛4头(1胎2头,2胎2头),本地母牛3头(1胎2头,2胎1头)。两组母牛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日挤奶2次,直至干乳,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牛平均泌乳期,丹本F_1牛为292±3.06天,本地牛287±2.83天;泌乳期平均产奶量分别为1481.43kg和752.85kg;产奶+犊牛收入,扣除饲养、人工成本,试验组比对照组多收入966元/头。  相似文献   

10.
1985年春,我省的周至、兰田和秦都区等地已开始引进丹麦红公牛精液对当地的黄牛(包括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为了全面鉴定杂交改良效果,于1987年5—11月份在咸阳市秦都区畜改站测定了杂种公牛的生长发育、体型变化规律、采食行为及饲料利用能力以及产肉性能、肉的品质等(详见本刊以后各期).同时还进行了饲料日粮的消化试验.其目的在于比较丹秦杂种牛与秦川牛在饲料主要营养成份消化率方面的差别,并为制定杂种牛及秦川牛肥育期的营养标准提  相似文献   

11.
“陇南黄牛杂交优势利用研究”省列课题提出陇南黄牛杂交改良向乳、肉役兼用方向发展。本试验在“天水地区黄牛、牦牛杂交试验”课题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订正,于1985年10月开始执行。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试验证明西利本、丹秦本  相似文献   

12.
毛广平  曹礼 《畜牧与兽医》1991,23(6):246-247
<正> 本试验是“陇南黄牛杂交优势利用研究”的一部分。试验的杂种牛有:西利本F_2(西门达尔?x(利木辛?x本地黄牛?)F_1?);丹秦本F_2(丹麦红?x(秦川?x本地黄牛?)F_1?)和烟利本F_2(烟薰?x(利木辛?x本地黄牛?)F_1?)。  相似文献   

13.
14.
<正>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产于陕西省渭河流域,8百里富饶的关中平原地区,以体大力强,结构匀称、肉质优良而驰名于世。但因传统上以役用为主,在外貌鉴别上按役用牛要求进行选择,前胸宽深,虽然发育良好,而后躯狭窄,则显得发育不良,普遍存在尖、斜尻、大腿肌肉欠丰满等缺点,影响载肉量,产肉性能不高,据1956年邱怀等在渭南市屠宰场测定10头老残牛(其中阉牛7头,母牛3头,平均年龄13.3岁)的屠宰记录,其平均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和骨肉比分别为41.78%、33.27%、79.51%和1:3.55。  相似文献   

15.
为了做好我县秦川牛的保种和本品种选育工作,不断提高秦川牛的质量,在省、地有关业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1984年起我们先后在原仁乡的魏村、党木镇的洛北村、沙坡头村及东阳乡的代家村组建起4个秦川牛母牛核心群,有关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肉用型杂种牛役用性能,1988—1990年在董志和屯字塬进行了肉用型杂种牛耕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肉用型各代次杂种牛只要正确的进行调教使役,是完全能够适应本区使役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已有关于耕牛反刍习性的观察(刘树常,1980) 、舍饲秦川母牛某些行为的初步观察(陈晓宏等,1981) 以及晋南牛反刍行为的观察(王恒年等,1985) 等报导。丹麦红牛是1984年我国农牧渔业部从丹麦进口的一个乳肉兼用红牛品种。根据原种饲养场及杂交秦川牛后所得F_1代牛的饲养户  相似文献   

18.
准确度量牛的体重是制定繁殖育种和选种选配计划以及饲养标准、测定生产性能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长发育、衡量畜体变化以及评定养牛场技术管理水平和经营效果的主要指标。目前,在农村和一些牛场由于条件所限,直接称量牛的体重困难较大。据此,寻求准确而简易的估测秦川牛体重的方法,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甘肃黄牛转化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总课题设计提出陇东地区黄牛改良向肉役兼用方向发展。试验已证明西本、利本等杂种一代的肉用、役用性能均比本地牛有很大提高。产奶性能不仅是乳用牛的主要经济性状,而对肉役兼用牛来说,奶多可使犊牛生长快、发育好,并为后期生长发育创立良好基础。为了探讨杂种一代牛泌乳性能、为今后黄牛转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6年8月—1987年7月进行了本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用ME为 10 70MJ/kg、CP为 14 3%的精料配合氨化秸秆对西本、秦川和本地三个肉牛组合进行育肥对比试验 ,结果 ,6 0天饲养 ,各组每头牛平均增重分别为 48 0 5± 4 6 4,47 0 9± 8 42 ,39 0 6± 5 73kg ,平均每头日增重分别为 80 0 89± 77 31,784 91±14 0 3,6 5 1 0 4± 95 5 1g ,西本、秦川 ,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本地黄牛 (P <0 0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