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单宁水平对育成期雄性梅花鹿生长发育、角基萌发和初角茸生长的影响。选用24头体况相近的育成期雄性梅花鹿,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分为4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不添加单宁的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4%单宁。预试期4d,正试期140d。结果表明,Ⅱ组梅花鹿体重、体高的平均日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体长、管围的平均日增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组梅花鹿角基萌发时间早;Ⅰ组梅花鹿初角茸左、右支茸长均高于对照组和Ⅱ、Ⅲ组,其中Ⅰ组梅花鹿初角茸右支茸长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Ⅱ、Ⅲ组梅花鹿初角茸左、右支茸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单宁能促进梅花鹿的生长发育,提前角基萌发时间,同时提高初角茸的产量;育成期雄性梅花鹿日粮中单宁的适宜添加量为2%。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梅花鹿茸血中胆固醇的含量与梅花鹿血、猪血和鸡血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 ,梅花鹿茸血含胆固醇 0 0 9mg/mL ,明显低于其他 3种对照品  相似文献   

3.
梅花鹿、马鹿及杂种鹿茸料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较大样本数为基础 ,采用加权法对我国 1988~ 2 0 0 2年家养的 14种茸用鹿鲜茸的茸料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及选择。结果表明 ,3个地方品种即东北梅花鹿、东北马鹿和天山马鹿的茸料比分别为 5 773,5 6 0 3,11 76 0 ;2种杂交鹿花马杂交F1和东天杂交F1的茸料比分别为 8 6 6 2和 11 2 17;人工选育品种品系长白山品系、双阳、四平、西丰和敖东品种梅花鹿的茸料比分别为 7 346 ,6 15 6 ,6 0 5 6 ,5 75 2 ,5 6 13,天山马鹿清原品系和清原塔里木、乌兰坝马鹿品种的茸料比分别为 11 76 0 ,12 894 ,11 175 ,7 35 8。  相似文献   

4.
选择58只成年梅花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只,在精料补充料中添加 1%的鹿用预混料,并于收获头茬茸时,颈部皮下注射“再生茸生长剂”6ml;对照组 20只,不使用预混料和“再生茸生长剂”。结果表明,试验组三杈茸鲜重比对照组提高13.49%(P〈0.05),再生茸平均单产提高221.05%(P〈0.01)。试验组平均纯增经济效益是增加投入的7.56倍。  相似文献   

5.
西丰梅花鹿种公鹿茸重性状表型参数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西丰梅花鹿种公鹿茸重性状表型参数的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生茸佳期为 3~ 8锯 ,生茸最佳年龄为 6锯 ,达 (5 0 2± 1 46)kg ,6锯的产茸量极显著高于 1~ 5锯的产茸量(P <0 0 1 ) ;1~ 6锯的种公鹿鲜茸重与年龄呈强正相关 (r =0 833,P <0 0 1 ) ,其线性回归方程为 y=1 350 +0 679x ;各锯别与产茸量间相关系数统计及显著性检验结果为 :1与 2锯 ,2与 3,4,5,6锯 ,3与 4,5,6锯 ,4与 6,7锯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1 ) ,其余各锯相关不显著(P >0 0 5)。此统计结果为早期选种、制定生产计划和任务、产茸量标准及是否符合种用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鹿茸发生机理,阐明生茸区骨膜在鹿茸发生中的作用,选择4只1周岁雄性梅花鹿,在鹿茸发生前,通过外科手术将一侧完整的生茸区骨膜摘除并移植到额骨上。结果,摘除骨膜的生茸区没有发生鹿茸,而在被移植的额骨部位上发生了鹿茸且生长发育正常。证明了生茸区骨膜是鹿茸发生的组织基础,同时为通过异位生茸提高鹿茸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两种梅花鹿茸片内在质量存在的差异 ,对 6对样品氨基酸、总磷脂、钙和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水解氨基酸总量、总磷脂、钙和磷的含量在带血梅花鹿茸片中分别为 4 4 4 7%、1 0 4 8%、6 6 2 5 %和 6 6 6 1% ;在排血梅花鹿茸片中分别为 4 2 6 7%、1 0 2 7%、7 394 %和 7 347% ,两种梅花鹿茸骨片的总氨基酸、总磷脂、Ca和P的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8.
分别对 8对梅花鹿茸二杠茸与三杈茸中总磷酯和牛磺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梅花鹿茸二杠茸与三杈茸之间的总磷脂和牛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9.
采用 4× 4拉丁方设计 ,研究了梅花鹿饲粮糊化淀粉尿素氮水平对营养物质消化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粮糊化淀粉尿素氮水平对能量、氮、干物质的消化率及能量、氮的代谢率等指标的影响 ,各处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饲粮糊化淀粉尿素氮水平达到 0 75%[2 3 85g/(日·头 ) ]时 ,对营养物质消化和代谢没有不良影响 ,6岁梅花鹿生茸期饲粮中添加0 75%的糊化淀粉尿素氮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 3岁梅花鹿生茸期饲粮适宜营养水平 ,本研究采用 2 (CP∶2 1%和 19% )× 2 (GE∶16 74MJ/kg和 15 90MJ/kg)二因子交叉设计 ,选用 3岁 (二锯 )梅花公鹿 6 7头 ,分为 4个试验组 ,进行了饲养试验和消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鹿体增重有显著影响 (P <0 0 5 ) ,在本试验所设能量浓度范围内 ,饲粮蛋白质水平为 19%处理组鹿体增重显著高于 2 1%蛋白组 ;鹿茸产量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蛋白质消化率和能量消化率均有显著影响 (P <0 0 5 ) ;3岁梅花鹿生茸期饲粮中能量、蛋白质适宜水平分别为 15 9~ 16 7MJ/kg (GE)和 19% (CP) ;平均每头鹿每天对消化能和可消化蛋白质的需要量分别为 2 9 9~ 31 3MJ和 388~ 394 g。  相似文献   

11.
梅花鹿三杈茸、二杠茸、角盘中钙、磷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梅花鹿茸内在指标性成分 ,于 2 0 0 0~ 2 0 0 1年对吉林省 11个国营鹿场人工饲养的梅花鹿三杈茸、二杠茸及其角盘中钙、磷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二杠茸钙、磷含量及钙磷之和均略高于三杈茸 ,分别为 7 32 % (Ca)、6 0 9% (P)及 13 4 1% (Ca +P) ;7 0 6 % (Ca)、5 76 % (P)及 12 82 % (Ca +P) ,二杠茸钙、磷以及钙磷之和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 ,而鹿角盘中的钙、磷及钙磷之和分别为 7 71% (Ca)、7 4 7%(P)及 15 18% ,明显高于二杠茸和三杈茸 (P <0 0 5 )。  相似文献   

12.
东北梅花鹿茸不同部位水解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 10支东北梅花鹿茸作了不同部位水解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水解氨基酸含量在东北梅花鹿茸腊片、粉片、血片和骨片各部位之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究梅花鹿鹿茸不同生长时期小分子代谢物表达差异变化,为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选取体况良好的4岁龄雄性东北梅花鹿,收取生长25、45、65、100、130 d的鹿茸作为试验样品,每个时期3个生物学重复。利用UHPLC-TOF-MS技术对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样品主成分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生长时期可分为鹿茸生长期(25、45与65 d)与鹿茸骨化期(100与130 d)两个阶段。筛选、鉴定到171种显著差异表达代谢物(VIP>1,P<0.05,|fold change|>2),比对到HMDB数据库的112种代谢物,分为7大类;其中L-焦谷氨酸、L-组氨酸、L-肌肽与阿坎酸等有机酸类化合物在100 d含量最高,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前列腺素H2、前列腺素I2在130 d显著上调,而其他氨基酸及有机酸类化合物均在生长期表达上调。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到氨酰-tRNA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等13种KEGG代谢通路。本研究从代谢组水平为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分子机制的探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东北梅花鹿产茸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东北梅花鹿产茸性能的分析 ,证明长沙市养鹿试验场东北梅花鹿产茸量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产茸量与鹿年龄的大小存在曲线回归关系 ;头杠茸的重量与再生茸的重量不相关 ;体重与茸产量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这些指标可为华南地区发展养鹿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饲料添加剂对梅花鹿脱盘增茸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中药饲料添加剂(黄芪30g,大枣15g,神曲20g,麦芽20g,当归20g,何首乌20g,枸杞子20g,陈皮20g,桔梗15g,松针30g,淫羊藿20g,麦饭石30g,甘草15g),对80只梅花鹿进行了脱盘、增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提前16d脱盘,生茸期延长9d,头茬茸产量增加19.67%,再生茸增加114%,两组差异显著(P<0.05),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6.
先后分3批次,对176头梅花鹿进行了增茸试验。结果,添喂纤维素酶曲组比对照组,鹿茸产量分别提高17.38%、26.78%和31.81%,平均每头增产129g。试验组采食量比对照组低7.48%,饲料消化率随纤维素酶曲添加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消化率在添喂纤维素酶曲70g/头组,分别提高9.48%(P<0.01.)、7.82%(P<0.05)和8.81%(P<0.01).试验组鹿茸氨基酸和无机元素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血清氨基酸除胱氨酸和组氨酸外,其它氨基酸试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无机元素含量除锰外,其它元素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通过T-A克隆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克隆载体pMD-18T-EGF,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克隆质粒pMD-18T-EGF后,回收EGF基因,并将此基因定向克隆至相同双酶切回收后的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ET32a-EGF。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PCR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原核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梅花鹿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B3(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 B3,MSRB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茸重性状的关联性。【方法】选取高、低产茸量的梅花鹿各8只,应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基因变异位点。采用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314头24月龄梅花鹿MSRB3基因进行基因分型,并结合梅花鹿茸重性状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在梅花鹿MSRB3基因中共发现6个SNPs位点,其中2个SNPs位点位于外显子区域,且突变均未引起氨基酸改变,属于同义突变,其余4个SNPs位点均存在于内含子区域。分型结果显示4个样本未分型成功,其余310个样本进行后续分析。各位点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基本一致,g.44455582 T>C、g.44455759 C>T、g.44414424 T>C、g.44350306 T>C及g.44340836 G>A等5个位点的杂合度较高,均属于中度多态(0.25C位点杂合度较低,属于低度多态(PIC<0...  相似文献   

19.
锯茸止血中药方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鹿茸的组织结构、生长规律和生理特点,选用白芨、炒蒲黄、紫珠、大黄炭、枯矾、血余炭、冰片等7味中药组成外用锯茸止血方剂。通过药物刺激性试验、抑菌试验、实验动物止血试验以及锯茸止血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锯茸止血中药方剂外用无刺激性;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浓度分别为1∶128、1∶64、1∶32、1∶64;与目前鹿场常用的锯茸止血药物白藓皮消炎粉、七厘散、腐植酸钠比较,在收取毛桃、二杠茸、三杈茸、怪角茸等不同茸形锯茸试验,止血时间缩短1/2~1/3;锯茸创面感染少,愈合快,对再生茸产量没有明显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anganese (Mn) supplementation on nutrient digestibility and antler growth in male sika deer. Twenty 3‐year‐old male sika deer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Control, T40, T80 and T120). The control diet contained 22.2 mg Mn/kg. The treatment diets were supplemented with 40, 80 and 120 mg of Mn/kg (provided as Mn methioni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gestibility of dry matter and crude protein in the T80 group was greater than other groups. Higher digestibility of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and acid detergent fiber was observed in the T80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lasma Mn concentrations in the T80 and T120 groups were higher (P < 0.01) than control and T40 group (P < 0.01). The concentration of Mn in feces wa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n amount. Average daily gain of fresh antler and dry antler of T80 was greater than other groups, especially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In conclusion, the suitable level of Mn supplementation was found to be 80 mg/kg (total Mn content 103.4 mg/kg dry matter),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tler daily gain and feed digestibility in 3‐year‐old sika de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