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128-129
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是关键一着,以产业化发展为抓手,综合多种手段,整村推进扶贫减贫,是解决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以湖北省天门市119个贫困村脱贫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产业扶贫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产业扶贫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2018年初,临夏县农牧局共选派400多名干部到219个贫困村开展精准帮扶,重点实施了林果产业扶贫、养殖产业扶贫、中药材产业扶贫,设施农业产业扶贫等扶贫工程,形成了"一人帮十户、一户一特色、一村一产业,一业富一方"的扶贫新模式,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安徽农业科学》2020,(3):227-229
通过对四川省级贫困村水井沟村乡村产业扶贫研究,从产业扶贫实际出发,探讨贫困地区扶贫机制及成效,发现贫困地区发展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一是地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滞后;二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输血"扶贫仍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初期的主要力量,贫困群体参与度不高;三是精神扶贫有助于为扶贫产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结合相应问题提出优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着力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定位下的产业扶贫项目,用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产业扶贫进行科学定位,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充分认识产业扶贫这一内生动力,本文以山东德州乐陵市寨头堡乡产业项目为个案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明确现阶段该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产业扶贫视角提出适合当地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多部门产业融合的扶贫模式,为乐陵市精准扶贫和脱贫致富提供实施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紧紧围绕"脱贫必须有项目支撑",以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为重点,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东辽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坚持"输血"、"造血"一起抓,重在增强"造血"功能,精准发力,开掘富源,稳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目前,全县21个贫困村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1个,已完工35个,在建16个。一是政企合作扶贫模式。东辽县创新实施了"政府控股、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扶贫模式,吸纳各方  相似文献   

6.
<正>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把"一村一品一主体"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以贫困村为单元,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比较优势,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脱贫。坚持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找准产业扶贫的切入点,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市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要,推进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国家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对口帮扶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宝山村为例,探讨高校参与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过程发挥的可操作性、指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回答了高校和贫困村应当"如何做"的问题,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产业扶贫是贫困户脱贫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梨树县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用足用活好政策、因地制宜上项目、精挑细选重服务,让产业扶贫成为梨树脱贫攻坚战役的排头兵。截至2018年年末,梨树县已脱贫人口9465人、31个贫困村整体"出列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5%降至2018年的0.55%,贫困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四个强化"  相似文献   

9.
以3个贫困村为例,对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做出分析。通过具体分析云蒙村、唐家铺村、金龙村的产业扶贫模式,发现3村的产业扶贫模式均依托"村企互动"模式,为农户提供多种参与产业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3村的产品销售方式不同,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熟度不同。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此调研报告为产业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完善政策支持、搭建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储备、协调发展五大脱贫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丹是全省18个严重干旱缺水县之一,全县有13个精准扶贫村。近年来,该县针对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小、散、乱,无资金、无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短板弱项,积极探索"山区变景区、村民变股民、户主变业主、农地变基地"贫困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力助推贫困村产业发展,有效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收入。全县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由2013年的4587户14200人减少到现在的546户1416人,贫困发生率从9.29%下降至0.92%,贫困  相似文献   

11.
石磊 《中国农垦》2019,(5):23-24
如何带领贫困户稳定增收,贫困村长效发展,是脱贫攻坚发展中亟需攻克的重点、难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安徽省农垦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以抓“造血式”扶贫产业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农垦农业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帮扶贫困村——定远县七里塘社区发展草莓高效种植产业,促进贫困村实现长效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5月26日,四川省农业厅在甘孜州泸定县举办了全省农业产业扶贫高原藏区现场会暨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培训会。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泸定县农业产业扶贫现场点,交流了农业产业扶贫及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使用的好做法、好经验。会议对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使用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还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及带动产业扶贫进行了培训,最后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产业扶贫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是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乃至贫困县摘帽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产业扶贫取得了巨大成就,确保了脱贫攻坚顺利进行,但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农业发展模式,确定科学合理产业扶贫发展方向,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本文通过了解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在精准扶贫方面的要求和贫困村产业扶贫发展的现状,对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通化市所辖县市区各贫困村,合作社扶贫、订单农业扶贫、旅游扶贫、产业园区扶贫等结合实地情况的创新扶贫模式和脱贫项目实实在在地为当地贫困户增加了收入,一条脱贫之路已然成型。"自去年底,通化市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市围绕‘七个一批’,投资1.45亿元,谋划了脱贫项目232项。全市73个贫困村中,62个村的105个项目已落地实施。同时,还有市里的558个部门、11211名干部、241户企  相似文献   

15.
以贫困村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创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地,进行贫困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科技植入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针对科技扶贫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主要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产业扶贫对策,为陆川县科技扶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许昌市按照"选准产业、典型示范、政策支持"的思路,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的政策、资金、技术优势,指导农业部门发展特色产业,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攻坚,与贫困村、贫困户联结,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了以特色产业发展拓宽收入渠道,以经营主体参与健全联结机制的农业产业扶贫格局。一、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现状(一)立足基础,选准产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农业部门服务脱贫攻坚大局  相似文献   

17.
为认真贯彻落实西安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陕西省蓝田县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和一号民生工程,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五提一保”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健康扶贫、贫困村移民搬迁、贫困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干部驻村结对帮扶、扶贫政策兜底等为抓手,向贫困发起总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找准产业、对准人头,要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脱贫离不开产业,时下有种产业扶贫却令人担忧。日前参加一个扶贫现场会,企业负责人来介绍经验:公司流转贫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黏在产业链上,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红股金,变身"三金"农民。算收入账,一年就能脱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闭塞等问题,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贫困村。为了能够确保对贫困村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必须要对我国目前农村扶贫模式和扶贫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具体的扶贫产业发展依据,这样才能够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扶贫工作体系。#$NL关键词:贫困村;产业扶贫;主要现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河南省太康县农牧局十分重视扶贫工作,派出4名副科级干部分别到转楼乡褚庄村,高朗乡孙庄村、滑庄村任第一书记和五里口乡郭楼村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积极投身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立足自身优势,充分调研论证,找出了一条帮扶脱贫的"畜牧模式",受到所包贫困村户和帮扶责任人的称赞,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扬。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畜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为推进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实现整体脱贫,太康县农牧局党委成立了以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朱永兴为组长,其他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