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河套平原灌区玉米种植模式传统单一和再增产潜力较大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在五原县进行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一穴双株、一穴3株、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超高产种植和割苗种植5种种植模式对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模式下,玉米株高表现良好;一穴双株和超高产种植下,玉米植株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以及果穗性状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其他模式相比,分别增产22.7%、37.4%、28.8%和15.9%。综上所述,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可作为河套灌区高产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杭锦旗玉米"一穴双株"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实践经验,阐述了该项技术的核心,只要对玉米的种植方式、土壤条件、种子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肥料要求和综合田间技术管理。"一穴双株"技术主要改变原有的种植模式使作物对光能、热能吸收达到最佳效果,提高通风效果,增加授粉率,改善农作物小范围生态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为其群体优势增产奠定基础,提高农作物产量。最终实现玉米高产增产,提提升农民的整体收益。  相似文献   

3.
用生产上常用的3个耐密玉米品种,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密度,对其产量构成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行双株种植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玉米产量构成相关性状的发育和产量的提高。先玉335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采用双行双株种植方式较常规种植产量有显著的提高,增产3 867.38 kg/hm2。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甘肃省天水市第二大作物.种植面积及总产量仅次于小麦。自2007年开始实施全膜双垄沟播项目以来,全市玉米年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20万亩以上,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27%左右,产量占全市粮食产量的45%。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一穴双株高产栽培技术在适宜密度条件下,能够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较常规种植一穴单株增产效果显著,但是植株间竞争太强,容易出现大小苗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2016-2017年在我旗推广应用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技术,核心技术可概括为"一改、一增、一扩、一减、一控、两提高"。即改单株种植为一穴双株种植;选用耐密品种大幅度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亩种植密度达到6000株以上,较玉米常规种植亩增加1500株左右;扩大玉米行距,改善玉米通风透光状况,实现群体密而不蔽;减少地膜使用量;控制化肥使用量;提高玉米产量和效益。一、玉米生产及科技推广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6.
了解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为构建资源利用高效型群体、实现区域性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郑单136的形态、光合指标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株行距配置影响下的具体表现,探索郑单136的最佳种植模式,促进玉米产量的有效提升。将郑单13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8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研究在相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的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如玉米形态、植株性状、品种抗性、光合指标等。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郑单136受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大,在玉米增产效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处理,比对照组增产6.7%;而在主要农艺性状如抗病性、植株性状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在豫南种植郑单136,建议采用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模式,玉米产量会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农艺、光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5,(5):548-551
为确定山西主推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并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农艺性状、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净光合速率、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因品种不同,其净光合速率达到峰值的生育时期不同;郑单958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玉米群体产量最高,分别为13 657.83,12 998.50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群体产量的高低与适宜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因此,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可为玉米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我国最新专利技术——双行交错稀植(SHJC)种植方式玉米(Zea mays L.)增产的生理生态相关机理。[方法]利用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比较3种种植方式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探索SHJC种植方式玉米生育特征和增产机理。[结果]SHJC种植方式玉米与相同密度的不交错种植方式玉米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生理生态优势,且地下根数量多,重量明显增加。SHJC种植方式改变了株间根系的生长环境,干物质积累高;SHJC种植方式光合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且上升为最大光合速率(Pn)的时间早,且其玉米群体各层的相对光强均小于其他种植方式,可充分利用强光,产量高。[结论]该研究可为我国玉米及其他作物高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江汉平原玉米种植如何实现一次播种,无需间苗、定苗,而达到理想的高产密度群体。以郑单958、宜单629、登海9号等三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品种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不同的株行距、不同的单双株种植模式下,品种的生育期、品种的植株及果穗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当密度范围内,通过密度的调整,不同株行距的调整,不同单双株种植模式,郑单958、宜单629、登海9号均能达到较高水平产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四川盆地直播夏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为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储备和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密度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的茎秆基部节间农艺性状、节间抗倒力学性状、玉米茎折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密度显著影响玉米茎杆抗倒性能和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茎秆基部第3节和第4节节间伸长变细,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变小,穿刺强度和抗折力降低,种植密度由6.0万株/hm2增加到7.5万株/hm2,全生育时期茎折率增加17.17%,产量下降17.58%。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显著影响玉米全生育时期茎折率和产量,当密度为6.0万株/hm2、施氮量为375kg/hm2能够有效控制全生育时期茎折率,且玉米产量达到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四川盆地夏玉米适宜种密度为6.0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375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基质覆盖免耕播种模式下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惠玉甜 3 号’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 4 种不同种植密度(6.0 万、7.0 万、8.0 万、9.0 万株 /hm2,分别标记为 A1~A4),副区为 4 种不同割苗处理(3~4 叶龄、5~6 叶龄、7~8 叶龄,分别标记为 T1~T3;不割苗为 CK),研究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生育周期和灌浆期叶片的 SPAD 值影响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茎秆性状、果穗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在 A1~A3 种植密度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在 A4 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相对下降。在 A1~A4 种植密度下,割苗使株高、穗位高显著降低,茎粗显著增加,作用效果为 T2 > T1 > T3;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质量和产量显著增加,以 T2 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5~6 叶龄(T2)割苗处理下,A1~A4 种植密度分别增产 13.80%、11.71%、15.49% 和 13.24%;且在 A3 种植密度下,割苗处理产量提升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种植密度,T1~T3 处理分别增产13.53%、15.49% 和 8.98%。【结论】割苗可降低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重心、增加茎粗,同时促进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穗质量等果穗性状正向生长发育,有效提高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产量,且在 8.0万株 /hm2 种植密度下,于 5~6 叶龄进行割苗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密度是影响糜子分蘖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索糜子高产个体和群体特性,以榆糜2号为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M1:基本苗15万株·hm-2、M2:45万株·hm-2、M3:7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冠层温度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灌浆期群体冠层温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同一生育时期总体表现为M1M2M3。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单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也存在较大差异,低密度(M1)下,糜子单株生长势较强,分蘖成穗率较高,单株穗重及单株粒重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分蘖成穗率降低,单株穗重及单株粒重较小,但高密度(M3)下群体产量较高。因此生产上应根据品种特性通过单位面积株数、穗数及粒重的协调发展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3.
适宜粮棉轮作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生产上主推的8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在粮棉轮作种植模式下,调查其生育时期、果穗性状和产量性状,以筛选适宜该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结果显示,先玉688生育期较长,株高、穗位高适中,抗倒伏性能好,穗粒数与穗粒重突出,产量达到12 439 kg/hm2,是该种植模式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在黄土丘陵区旱作梯田实施微集流种植与常规平作种植,测定作物的农艺性状指标值,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作物生长与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法相比,微集流种植6—8月玉米株高平均提高47.2%,根系干质量增加187.79%,籽粒产量平均增收903.12 kg/hm2;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的株高、抽雄率、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与对照方差检验值F在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水分利用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与玉米产量性状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线性相关关系。微集流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率,从而显著地影响作物生长与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比一穴单株种植的玉米单产高,高出的产量范围为333.3~1 428.6 kg/hm2,高出的百分比范围为3.4%~42.4%。对于一穴双株玉米种植模式,在7.50万~9.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单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时,即行距为70 cm×70 cm,穴距为32 cm时,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单产达到最高值11 285.7 kg/hm2。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柯  秦涛 《河南农业》2007,(18):20-21
利用3个代表当前植株类型的玉米杂交种,研究了5种种植密度对形成玉米产量有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现高产的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90000株(45000双株)/hm~2,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是在90000株(45000双株)/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与玉米产量相关的主要个体产量结构因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产量的新途径。以‘郑单136’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同一种植密度下8种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管理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在增产效应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最佳的株行距配置为100 cm等行距、株距30 cm、双株种植,比对照增产6.7%。而在抗病性、植株性状等主要农艺性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为了取得更高的产量,建议‘郑单136’在鄂北岗地常规种植模式下将株行距配置改为100 cm等行距、株距30 cm、双株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甜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5个水平的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品种‘夏王'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甜玉米‘夏王'的产量和果穗性状都有明显的差异;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幅度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植株果穗长度、果穗粗度、行粒数、正品果穗率和单穗重量均逐渐下降;综合性状表现,‘夏王'在上海地区春播适宜的播种密度为4.50万—4.95万株/hm~2,从鲜穗商品性及种植效益考虑,最佳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不同种植方式及密度下3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穴三株种植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补偿株间矛盾损伤,提高了产量;品种和种植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穴三株方式下,登海601的单株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最高,分别为418.90g和233.68g。  相似文献   

20.
以郑单958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Zea mays)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种植密度下,实收产量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当种植密度为5 500株/667 m2时,双株栽培单产高于单株栽培。在农艺和经济性状方面,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增高、穗位上升、果穗变小、秃尖长增大,但生育期、出子率和千粒重等性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