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播种方式和播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构成、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以优质高产冬小麦‘西农20’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播种方式(常规条播、宽幅播种和露地穴播)和4个不同播量(112.5、150、187.5、225kg/hm~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条播和穴播相比,宽幅播种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增产幅度达6.33%、6.85%,且产量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大,在225kg/hm~2时达到最大,有效穗数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露地穴播与常规条播和宽幅播种相比,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6.34%、2.83%,且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谷醇比均为露地穴播最大;随着播量的增加,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组分含量和谷醇比在187.5kg/hm~2时达到最大值。露地穴播较条播显著提高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延展性,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延展性、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在112.5kg/hm~2时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播量。综上所述,宽幅播种和提高播量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露地穴播有利于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提升,增加适宜播量能提高蛋白质及其各组分含量,但减小了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延展性,缩短了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不利于加工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播量对探墒沟播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土高原东部旱塬适宜的播种方式及配套播量,于2017—2018年在闻喜旱地小麦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探墒沟播和普通条播2种播种方式为主区,以75、150、225 kg/hm~2等3个播量为副区,研究旱地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及其含量、籽粒淀粉特性及加工品质对不同播种方式及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探墒沟播较普通条播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提高了除醇溶蛋白外其他籽粒蛋白组分和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的含量,提高了籽粒淀粉黏度特性和加工品质;采用探墒沟播,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高14.56%~16.49%、2.75%~22.45%和17.73%~42.62%;籽粒蛋白组分含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其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达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且与其他播量间差异显著,以播量75 kg/hm~2最低;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以播量75 kg/hm~2最低,且不同播量间差异显著;淀粉含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与播量225 kg/hm~2间无显著差异;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以播量150 kg/hm~2最高,不同处理间吸水率无明显变化。总之,与普通条播相比,探墒沟播在提高旱地小麦籽粒产量的同时,通过提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来增加蛋白质含量,还通过优化面粉的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提升加工品质,且以播量150 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探索适宜的播种方式与播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播种方式,设置小麦撒播与条播两个处理,副因素为播量,设置187.5、225.0、262.5 kg·hm~(-2)和300.0 kg·hm~(-2)四个处理,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条播相比,撒播小麦群体截获光能量提高,基部第二节间直径提高0.05 mm,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6.1%,根系生长量明显优于条播,单位面积穗数增加11.8%,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条播相差不大,最终撒播小麦较条播小麦增产5.1%;随播量增加,群体截获光能量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根系生长量均有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但单株发育趋弱,单株成穗数降低,穗粒数与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撒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225.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条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以播量262.5 kg·hm~(-2)最高。在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撒播、播量控制在225.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5.
播期播量对菏麦18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菏麦18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探求该品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期获得较高的产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在鲁西南地区,菏麦18的适宜播期为10月8~20日,10月8~14日播种时取得较高产量的播量为270万/hm2;10月14~20日播种时取得较高产量的播量为360万/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曲周地区小麦播种的最佳播期和播量,本文通过对示范区59个农户跟踪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10月10日播种、播量为225kg/hm2时有效穗数最多,10月12日播种、播量为262.5 kg/hm2时有效穗数较多;播期在10月10日、播量在225kg/hm2时产量最高,推迟播期应适当增加播量以保证产量。  相似文献   

7.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长航1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品种长航1号在渭北南部旱肥地种植的最佳播期与播量,完善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2015—2016年在陕西省永寿县选用长航1号,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播量对长航1号产量及其结构有极显著影响,在相同播量下晚播会明显降低成穗数,播种过晚和播量过小或播种过早和播量过大均不利于产量提高。长航1号高产的适宜播期在9月21—26日,适宜播量为173.1~208.9kg/hm~2,目标产量达6 750~7 500kg/hm~2。  相似文献   

9.
以晋麦8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探求该品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期获得较高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在山西中部及东南部,晋麦86号的适宜播期为9月25日至10月5日。9月25~30日播种时取得较高产量的小麦播量为450万/hm~2;9月30~10月5日播种取得较高产量的小麦播量为525万/hm~2。  相似文献   

10.
播量可调式水稻穴播排种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解决水稻穴播排种器播量连续调节的难题.【方法】设计了一种播量可以连续调节的水稻穴播排种器,主要结构有排种轮与调节机构两部分.设计了以排种轮型孔、排种器转速、水稻品种3个变量为试验因素的全因素试验,测试排种器排种均匀性与总播量的一致性.【结果】排种器每穴播种粒数为4-12粒;穴粒数合格率在80%以上;排种器穴粒数变异系数在14.40%~44.27%之间;播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小于2.6%.【结论】采用播量可调式水稻穴播排种器播种的水稻产量比广东省水稻种植平均产量高21.83%~25.55%.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春青稞喜马拉22号的的播种方式,本试验通过设定土壤含水量、播量、种子水分含量三个不同处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播量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水分含量。试验结果为播种量为13kg/亩,土壤湿度14%,种子含水量30%达到试验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山西农业科学》2017,(3):405-408
为探索机械播种条件下,旱地小麦最佳的播种方式和最适的播种量,2015年秋季采用免耕宽幅匀播、宽幅匀播(非免耕)、免耕沟播和常规条播(非免耕)4种播种模式和150,187.5,225 kg/hm~2等3个播量,在孟津县白鹤镇范村旱地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条播(非免耕)产量最高,免耕沟播省事省工,出苗齐全;4种播种方式除宽幅匀播外,均以播量225 kg/hm~2产量最高;在机械收获的情况下,调查所得理论产量等同于实际产量,不必再进行85%折损。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春玉米免耕播种时播深和播量对出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发现春玉米免耕播种以5.00 cm播深和2.5 kg/667 m2播量为宜,且播种时播深和播量应根据土壤墒情适当增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渑池县小麦播种最佳的播期和播量,进行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内,基本苗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他形态指标没有随着播量的增加而提高;播期越早、播量越大,产量越低;豫农4023最适播期是10月10日左右,播量11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播期播量对阜阳地区烟农5158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方法]在阜阳毛桥村和中北村开展烟农5158小麦品种6个播期(9月30日、10月5日、10月10日、10月15日、10月20日、10月25日)3个播量(180万、240万、300万苗/hm2)试验,调查株高、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结果]播期和播量对烟农5158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先升高后降低,10月10日播种的产量最高,10月5日播种的次之,10月15日后播种的产量显著降低;同一播期,产量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加;潮土产量高于砂姜黑土。同一播期,随着播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同一播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单位面积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砂姜黑土与相应潮土间在产量三要素方面差异不明显。同一播期,播量越大,植株越高;同一播量,播期越早植株越高;砂姜黑土株高比相应潮土矮,播期越早株高差异越小。[结论]烟农5158在当地的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佳播期在10月10日,在适宜播期范围内,适宜播量为240万苗/hm2,这可为烟农5158在当地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播种方式和播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构成、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以优质高产冬小麦'西农20'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播种方式(常规条播、宽幅播种和露地穴播)和4个不同播量(112.5、150、187.5、225 kg/hm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条播和穴播相比,宽幅播种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增产...  相似文献   

17.
播期和播量对直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油菜浙双6号为供试品种,研究机械条播条件下播期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15—20日播种,播量3.00kg/hm^2的处理组合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10月25日以后播种,播量应增加到4.50kg/hm^2,才能获得较高产量。增加播量对播期的推迟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同时,迟播适当增加播量,植株变矮,茎杆变细,分枝减少,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春青稞喜马拉22号的播种方式,本试验通过设定土壤含水量、播量、种子水分含量3个因素设置不同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量对青稞喜马拉22号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水分含量;当播种量为150 kg/hm~2、土壤湿度为14%、种子含水量为30%时,青稞喜马拉22号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在旱肥地条件下,以烟农19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及三因素的影响。试验表明,播期间、播量间及播期播量的相互作用间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对产量构成三因素有一定影响。对于中、多穗型品种在青岛地区适播期内(10月2~15日)播种,基本苗应控制在8万~23万为宜;在最佳播期内(10月5~12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3万~18万比较稳妥。一般情况下,2日到8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8万~13万,8日到15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3万~23万,15日至22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8万~28万。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为在适期适量播种时最高。不同播期、播量对亩穗数影响较小,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有一定影响,穗粒数随播量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适期播种是培育小麦壮苗、提高分蘖成穗率、形成壮秆大穗的基础,播期播量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巨大。本试验以宁麦13作为研究对象,设置12个播期和12个播量,播期间隔3 d,播期推迟3 d每667 m2播量增加1.5 kg,以探究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宁麦1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同一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影响不同,11月18日之后播种,1 kg种子成苗数显著降低,穗下节间显著变短,株高降低,有效穗降低,产量显著降低。因此,可以将11月18日作为一个播期的分界线,11月18日后播种,不仅需要增加用种量,造成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对产量提升作用不大。为了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宁麦13在盐城地区需在10月25日—11月18日期间完成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