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线侧褶蛙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金线侧褶蛙的生活环境、活动情况、繁殖习性等 ,为对其进一步开展研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龙头竹分布区海拔区间为1 000~2 300m,4 000hm2调查区域有1 200hm2,与巴山木竹、秦岭箭竹、金竹交错分布,生长与更新状况较好,斑块状分布比较明显,作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资源之一,能保证大熊猫的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3.
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青保护区坚持在大熊猫栖息地开展保护科研一体化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及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实践证明:保护科研一体化对恢复已遭受破坏了的大熊猫栖息地生境,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了解和掌握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规律,及时救治伤病野生动物和防控森林病虫害,控制区内非法活动和人为干扰,增进周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变态期1.1变态蝌蚪的分池及放养对于孵化池和变态池分开设立的中、大规模养蛙场,在蝌蚪变态期需要对其进行分池。此项工作,一般在蝌蚪后腿张齐,前腿刚长出且不吃食时进行。蝌蚪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进入变态期有先有后,有时相差1周或更多,当大部分蝌蚪进入变态期时,将蝌蚪放人变态池。  相似文献   

5.
10月8日~9日,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主办,陕西省林业厅承办的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与监测技术研讨会在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隆重召开。来自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和川、陕、甘3省林业厅保护处的官员、  相似文献   

6.
高黎贡山中南段羚牛栖息地和食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11月至1996年11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斋公房地区就羚牛栖息地和食性进行了秋-冬-春-夏-秋5个季节的调查研究。采用样带法进行野外观察,通过粪便、足迹及其他羚牛活动痕迹确定其活动和栖息的区域,然后在典型栖息地内选取10m×10m样方进行取食分析。结果表明羚牛栖息地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与取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森林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典型地段设立样方,分析了植物群落种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α多样性,乔木层在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带最高,灌木层随海拔升高呈单峰格局,草本层在较高海拔物种多样性较高;β多样性总体上呈单峰变化,在中海拔建群种发生更替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最高,物种更替速率最快,其次是山顶附近。沿海拔梯度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在建群种发生更替的中海拔过渡带形成混交林带,总体上体现了过渡带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和更替速率,总物种丰富度呈沿海拔先升高而后降低的单峰格局。  相似文献   

8.
根据黑长臂猿的分布情况,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13块20 m×20 m样地进行栖息地森林群落结构调查.结果为黑长臂猿栖息地为以木果石栎、疏齿栲、红木荷等为代表的典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栖息地受人为干扰较少、植被天然更新能力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弄清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黑叶猴资源现状,我们于2013年3-5月,采用直接观察计数法、访问调查和洞穴数量统计法,对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的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现状以及生存和保护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于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进行了重复调查。对比2次调查结果发现:黑叶猴栖息分布范围、种群数目有扩大,总数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分析认为,由于黑叶猴的栖息生境保护较好、人为干扰较少,近20年来,黑叶猴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经扩大、增长,目前增速稍降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陕西秦岭地区黑喉歌鸲繁殖行为监测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4—7月,采用固定样线法,初步监测和研究了在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近发现的黑喉歌鸲育雏习性和巢穴特征。  相似文献   

12.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对觅食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种群所选用的觅食地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其越冬黑颈鹤的家庭鹤与集群鹤两种类群中对觅食地的8种生境因子(坡度、坡向、坡位、植被型、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最近水源距离和最近干扰距离)及其相对应的项目均表现出有相同的选择性。除家庭鹤更偏好选用上坡位(54.4%)作觅食地,而集群鹤更偏好选用下坡位(44.5%)作觅食地外;对其他因子的选择频次相差不大。对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觅食地进行了因子分析,提取了主成分。其结果表明:对越冬黑颈鹤觅食地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对其两种类群而言,对家庭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坡向、干扰距离和植被高度;而对集群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水源距离、坡向和植被高度。越冬黑颈鹤所选择的觅食地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开阔(植被高度3~10 cm,上坡位(54.5%))、距离水源较近(100~500 m)、植被盖度适中(>40%~<60%)、背风〔东北坡向(45.4%)和西南风(63.6%)〕、缓坡(<30°)、附近有人类活动(距100~700 m)的鸭茅草草地。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中家庭鹤与集群鹤对觅食地选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水源距离、植被盖度和干扰距离上。  相似文献   

13.
李波  李连山  刘蕾 《吉林林业科技》2019,48(4):31-34,36
本文报导了2017年、2018年向海自然保护区灰鹤迁徙与觅食生境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灰鹤春季途经向海湿地停歇期较短,为3月上旬-4月中旬,主要在较浅的泡沼及低湿草甸上休息觅食;秋季途经向海湿地停歇期相对较长,为9月中旬-11月中旬,主要选择在草甸及农田中觅食,以农田为主。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生境适宜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铭昌  刘高焕 《林业研究》2008,19(2):141-147
生境丧失及破碎化是引起物种濒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生成保护区丹顶鹤有无人为干扰下生境适宜性图,并选取一系列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992(2006年内保护区内丹顶鹤生境适宜性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由于缺乏淡水来源,无论有无人为干扰,1999年丹顶鹤生境适宜性最差,适宜生境面积大量丧失,生境破碎化严重.14年来,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不断加大,以道路干扰最为显著.人为干扰促使丹顶鹤生境质量下降,生境适宜性变得更差,并导致2006年生境适宜性劣于1992年.驱动保护区内丹顶鹤生境适宜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及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5.
浅谈长青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群众和谐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长青保护区周边社区工作回顾,探讨了保护区与社区群众和谐发展存在的几个矛盾,提出了新形势下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分析“5·12”汶川地震后小寨子沟和片口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立地条件,结合现有植被恢复技术手段,本研究选择了18种植物作为北川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设计20个恢复模型用于地震受损恢复工程,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采取多部门协作、项目整合、重点走廊建设、加强施工管理、加大主食竹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