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细菌计数研究不同攻菌时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乳腺内的增殖情况,并通过甲苯胺兰染色法观察乳腺内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结果显示,实验组母鼠乳腺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数在攻菌后24 h达到峰值,48 h时有所下降,72 h时又有所增多;实验组脱颗粒肥大细胞数在攻菌后6h极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肥大细胞数在攻菌后12 h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脱颗粒肥大细胞数和肥大细胞总数随感染时间延长呈增多趋势。证实肥大细胞参与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乳腺炎乳腺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肺炎克雷伯菌诱导大鼠乳腺炎的分子机制,试验选用妊娠Wistar大鼠经乳头导管在第4对乳腺中接种肺炎克雷伯菌建立乳腺炎模型,分别在感染后6,12,24 h采集外周血和乳腺组织,用于血常规、乳腺组织细菌载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乳腺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IL-1β、IL-6、IL-8和TNF-α和模式识别受体TLR4和NOD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乳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病理学损伤。与对照组相比,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极显著下降(P<0.01)。与感染12 h时相比,肺炎克雷伯菌在乳腺中的数量在24 h时极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和模式识别受体TLR4和NOD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果表明,成功建立肺炎克雷伯菌大鼠乳腺炎模型,炎症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及模式识别受体TLR4和NOD2在肺炎克雷伯菌诱导的大鼠乳腺炎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泌乳母鼠乳腺作疾病模型,研究了乳牛乳腺炎多联苗对乳腺组织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试验发现,将金黄色葡萄球菌(84184)接种子母鼠乳腺内,可使乳腺出现较为明显的急性炎症,在攻菌后24、36h免疫组的乳腺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取乳腺组织匀浆后进行细菌计数,免疫组攻菌后24h的细菌数与攻菌细菌数接近,而对照组则比攻菌细菌数明显增多(P<0.01)。攻菌后36h两个组的细菌数均比攻菌数增加,对照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免疫组乳腺的上皮细胞病变程度比对照组明显轻微,而其乳淋巴组织则比对照组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多联苗全身免疫泌乳母鼠后可显著增强乳腺局部的抗感染能力,延缓乳腺组织的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4.
BALB/c小鼠无乳链球菌性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试验用隐性乳腺炎患牛奶样中分离到的无乳链球菌制成细菌悬液,通过乳头管将细菌悬液注入泌乳母鼠乳池内,诱发小鼠乳腺炎,在此基础上研究乳腺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在建立小鼠乳腺炎标准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细菌计数、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乳腺炎模型中无乳链球菌感染诱发的乳腺免疫反应。结果:母鼠乳腺攻毒后,乳腺组织主要以不同程度的渗出性变化为特点,低剂量组腺泡上皮细胞发生轻度的脂肪变性,随着无乳链球菌接种剂量的增大,腺泡上皮细胞发生严重的脂肪变性以至部分腺泡上皮细胞溶解,乳腺明显充血,腺泡中散在嗜中性粒细胞。攻毒10^4CFU无乳链球菌组中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数目比10^3CFU组明显增多,而10^5CFU组呈下降趋势。乳腺组织中IFN-γ、TNF—α含量变化在各组中类似于细胞数目变化。结论:选用10^4CFU/50μL作为攻毒剂量研究乳腺发病机制并建立标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枸杞多糖(LBP)对试验性乳腺炎小鼠乳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和LBP对其作用的靶点,试验将100只受孕雌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正常高糖组、模型组、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乳腺组织中TNF-α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正常高糖组TNF-α表达随着LBP给药时间的延长轻微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组在攻菌后第6小时TNF-α表达水平达到峰值,而后表达开始减弱,第42小时时表达开始增强,均极显著高于同一时段正常对照组(P0.01);低剂量治疗组TNF-α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同一时段模型组(P0.01),并在攻菌后第66小时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剂量治疗组TNF-α表达水平各时段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剂量治疗组TNF-α表达水平随着LBP给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说明LBP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显著抑制大肠杆菌诱导的小鼠乳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增殖和TNF-α的表达,其治疗效果随给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呈现时间依赖现象,且低剂量治疗组抑制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建立小鼠弓形虫病模型后,将小鼠随机分成6组,统计小鼠存活率及时间,再应用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IL-2等细胞因子水平,以检测桦褐孔菌多糖对感染弓形虫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对小鼠血清中IFN-γ、IL-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中剂量组小鼠存活率最高;桦褐孔菌多糖的高、中剂量组IFN-γ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高剂量组IL-2水平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除感染组外,其余各组IFN-γ、IL-2均在第6天出现峰值。说明桦褐孔菌多糖中剂量治疗弓形虫感染小鼠效果最好,并且中剂量可使小鼠血清中IFN-γ、IL-2值升高到适当水平,有效改善弓形虫感染对小鼠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无乳链球菌是导致奶牛乳腺炎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评价了SIP(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亚单位疫苗对小鼠无乳链球菌乳腺炎的免疫保护效果。制备无乳链球菌SIP亚单位疫苗和灭活疫苗,对小鼠进行免疫,并设PBS阴性对照。免疫前后采血测定IgG及IgG亚类的抗体滴度。免疫小鼠分娩后第4天,进行无乳链球菌乳腺攻毒试验。24h后扑杀攻毒鼠,进行乳腺内CFU的测定,制作并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SIP亚单位疫苗免疫组IgG及IgG亚类抗体滴度显著高于灭活疫苗组(P0.01)。免疫哺乳小鼠乳腺攻毒后,SIP亚单位疫苗免疫组小鼠乳腺CFU显著低于灭活疫苗组及对照组(P0.001)。乳腺病理切片显示SIP亚单位疫苗组乳腺组织结构较对照组完整,且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最小。本研究表明,无乳链球菌SIP亚单位疫苗有望作为奶牛无乳链球菌乳腺炎的候选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致病性无乳链球菌并构建小鼠乳房炎模型。试验从病牛乳汁中成功分离并鉴定1株无乳链球菌(命名为HZ-032)。HZ-032以10~4CFU菌量感染哺乳期小鼠,同时设相同剂量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菌悬液组、阴性对照(等体积无菌PBS)组及空白组作为对照,观察攻毒后小鼠乳腺组织病变并进行组织细菌载量的测定;制作乳腺组织石蜡切片,经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乳腺组织中IL-1α、IL-6、IL-10、TNF-α4种炎性因子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感染组小鼠乳腺组织可分离出大量HZ-032菌株;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感染后小鼠乳腺组织较阴性对照和空白组明显观察到乳腺上皮细胞溶解,腺泡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TCC 13813和HZ-032处理组中IL-1α、IL-10、TNF-α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IL-6在HZ-032处理组显著升高(P0.05)。本研究从患病奶牛乳样中分离1株致病性无乳链球菌HZ-032,并使用该菌成功构建小鼠乳房炎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无乳链球菌致乳房炎的相关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黄芩苷对仔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S)后血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8头"杜×长×大"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GPS感染模型组、对照药物氟尼辛葡甲胺组和不同剂量黄芩苷处理组(肌内注射,剂量分别为25、50和100 mg/kg)。饲养3 d后进行攻毒及药物处理,攻毒后48 h和96 h分别采集血样进行血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攻毒后48 h,氟尼辛葡甲胺能缓解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血小板、单核细胞数量的降低(P0.01),缓解嗜碱性粒细胞数量的降低及谷丙转氨酶含量的升高(P0.05);25、50及100 mg/kg黄芩苷能缓解血小板、单核细胞数量的降低(P0.01);25、100 mg/kg黄芩苷能缓解谷丙转氨酶含量的升高(P0.05);50 mg/kg黄芩苷能缓解红细胞数量的降低(P0.05)。攻毒后96 h,氟尼辛葡甲胺能缓解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升高及淋巴细胞数量的降低(P0.01);25、50及100 mg/kg黄芩苷能缓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升高;50 mg/kg黄芩苷能缓解血小板数量的降低(P0.05);100 mg/kg黄芩苷能缓解葡萄糖、磷含量的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黄芩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仔猪因感染GPS引起的血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鱼精蛋白(PP)对大肠杆菌(E. coli)急性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PP组皮下注射PP 100μg/0.2 mL/只,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7 d后采用致病性E. coli攻菌,观察小鼠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同时,将1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按照上述方法皮下注射PP后攻菌,分别于攻菌12 h,24 h采集眼眶血,迫杀后无菌采集部分小鼠肝脏、脾脏,采用活菌计数法检测攻菌后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中的细菌载量,利用试管定量显色基质法检测小鼠外周血脂多糖(LPS)含量,利用动物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液生化检测;采用qRT-PCR方法检测攻菌后48 h小鼠脾脏中IFN-β、TNF-α、IL-1β、IL-6、IL-10、TLR4、NF-κB、IRF3、IRF7等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P能极显著提高攻菌小鼠的存活率(p0.01);亚剂量攻菌后,PP能极显著降低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中的细菌载量,极显著降低小鼠外周血中LPS含量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含量(p0.01)。同时,PP能显著降低攻菌所致的与LPS-TLR4通路相关的细胞因子(TLR4、NF-κB、IL-1β、IL-6、IRF7、IFN-β)mRNA转录水平(p0.05)。以上结果表明PP注射后7 d可对E. coli急性感染小鼠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PP通过增强机体对细菌清除能力,从而有效控制E. coli感染后的病程发展有关。本研究为PP临床防治E. coli急性感染的应用潜力探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