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脑疝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了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脑疝后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脑疝后脑梗死患者22例为观察组,脑疝后无脑梗死患者3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HDL-C水平是脑疝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 CT的广泛应用 ,脑外伤后脑梗死的病例报道日益增多 ,但外伤后脑疝合并脑梗死的报道不多。我院 1996年1月至 2 0 0 1年 1月共收治颅脑损伤、脑疝术后早期合并脑梗死11例 ,为交流治疗经验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1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8~ 5 6岁 ,平均 34岁 ) ,其中儿童 1例 (8岁 ) ;发病原因 :车祸伤 8例 ,打击伤 1例 ,坠落伤2例 ,其中顶枕部受伤 5例 ,颞部受伤 4例 ,额部受伤 2例。所有病例伤前无心血管病史与糖尿病史。1.2 临床与 CT表现本组术前均已脑疝形成 ,其中单侧瞳孔散大 8例 ,双侧瞳孔散大 …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8例青年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48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高血压、心脏疾病并房颤、糖尿病、高血脂、颈动脉硬化、肥胖、吸烟、脑血管畸形、家族史、TIA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相对危险系数(OR值)为6.55,心脏疾病并房颤为5.32,颈动脉硬化为5.03,糖尿病为4.95,TIA为4.84,家庭史为2.9,高血脂为2.13,肥胖2.12,吸烟1.23。结论与老年人一样,高血压、心脏疾病并房颤、糖尿病、高血脂、颈动脉硬化、肥胖、吸烟等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只有对这些危险因素早期加予干预,才能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致主动脉弓发生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与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斑块为研究组,无斑块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吸烟、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与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高度相关。结论导致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发生的高危因素均是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不同血液透析(HD)频次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在开平市中心医院HD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基线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指标等,根据不同透析频次分为每周2次HD(2HD组)及每周3次(3HD组),观察其心血管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组血透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发生心血管事件58(37.2%)例次,其中2HD组28(30.4%)例次,3HD组30(46.9%)例次,3HD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2HD组(P=0.023)。年龄、糖尿病、心血管病史、HD次数、尿量及白蛋白是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校正糖尿病、心血管病史、白蛋白后,年龄(每增加10岁、每周3次HD及透析前尿量是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史及透析前尿量是2HD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及透析前尿量(尿量每减少100 m L/24 h)是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每周2次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每周3次HD者低,每周2次HD可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较好替代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M R I改变。方法:回顾分析91例15~45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M R I梗死灶部位和数目。结果:31~45岁者占73.6%,15~30岁者占26.4%;腔隙性脑梗死为青年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占38.4%,大动脉粥样硬化次之占22.0%;梗死灶分布最多见于单侧基底节区占47.3%,分布于脑叶的梗死灶次之占24.2%。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饮酒和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及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及早发现病因并予充分治疗对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料表明67%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两者都是引起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预后。现将我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2例采用糖压灵结合胰岛素治疗总结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按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修订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在2型糖尿病基础上,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分类。122例中,男性62例,女性60例,年龄51~78岁。糖尿病史2~25年,高血压病史1~22年,其中28例患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现高血压,78例首次就诊时发现糖尿病与高血压同时存在,16例在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发现糖尿病。其他并发症情况:视网膜病变30例(50%),末梢神经病变22例(37%),冠心病13例(22%),脑梗死7例(12%),肾病3例(5%)。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62例)和对照组(n=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治疗组:糖压灵(糖压灵药物组成:人参、枸...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血尿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 (DM)患者的高尿酸血症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探讨高尿酸血症在 2型 DM患者发生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对 436例已确诊 2型 DM患者进行分组 ,其中 10 2例合并脑梗死称脑梗死组 ;另 334例无合并脑梗死为非脑梗死组。分别检测出血尿酸 (U A)、肾功能、血糖及全套血血脂等项目 ,进一步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2型 DM合并脑梗死组血 UA水平为 (4 74.6 8± 39.44 )μmol/ L ,非脑梗死组血 UA水平为 (36 2 .40± 2 2 .6 2 )μmol/ L ,两者比较 P<0 .0 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高尿酸血症检测率分别为 6 0 .8%和 33.8% ,两组比较 P<0 .0 1。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 2型 DM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西民族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椎动脉开口狭窄163例患者(狭窄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时期收治的脑血管造影正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4例(对照组)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既往卒中史、TIA史、冠心病史、心梗病史、房颤史、心瓣膜病变、外周动脉血管疾病、高LDL-C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与椎动脉开口狭窄相关性最高(P=0.000,OR=4.06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00,OR=2.682)、糖尿病(P=0.020,OR=2.476)及性别(P=0.027,OR=1.928)次之。结论: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及性别是椎动脉开口狭窄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对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个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有效防治上消化道出血,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方法将发病后2周内有呕血和(或)便血者59例为上消化道出血组,2周内无呕血和(或)便血者188例为对照组.对其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血压、昏迷、脑疝、病理征、血白细胞计数等进行对比,以及观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与脑出血部位、出血量、GCS评分的关系.结果247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9例,占23.9%;病死率在上消化道出血组(78.0%)显著高于对照组(36.7%)(P<0.01).在性别、高血压病史方面,上消化道出血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年龄、血压、昏迷、脑疝、双侧病理征、白细胞计数方面,上消化道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丘脑、脑干和小脑出血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高于脑出血者(P<0.05),脑出血量>50 mL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率亦明显高于脑叶出血量<50 mL者.GCS<6分者明显较GCS>6分者上消化道出血率为高;48 h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亦明显高于48 h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结论老年人、血压高、有昏迷、双侧病理征阳性、出现脑疝、白细胞计数升高的脑出血患者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情越严重,出血量越大的基底节、丘脑、脑干或小脑出血者也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以及其与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关系,为脑梗死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3 d内的hs-CRP水平,部分患者第7天复查hs-CRP,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NDF)、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同时测定23例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而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对照A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B组)的hs-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比对照组A、对照组B的hs-CRP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A比对照组B的hs-CRP增高,差异有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复查组hs-CRP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查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重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型、轻型(P〈0.05),中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高于轻型,差异有意义(P〈0.05),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hs-CRP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关系;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龄、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无相关性;以hs—CRP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FIB、血糖、收缩压是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hs-CR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一种手段,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脑梗死发生的一种预测因子.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是优于其他因素的综合性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纳络酮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已明确诊断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 6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2例 ,对照组 30例 ,治疗组用常规疗法加纳络酮 (3.2 mg+5%葡萄糖 2 50 m L静脉点滴 ,每天 1次 ) ,对照组仅用常规疗法 ,疗程均为 30 d。跟踪观察其 5 a内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结果 :治疗组血管性痴呆发病率为 3.1 % ,对照组为 2 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纳络酮能降低多发性脑梗死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九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20)和对照组(n=218)。治疗组予生理盐水250mL 三九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对照组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 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根据入院当日和治疗15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血液流变学及脑梗死灶的变化,并结合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c=22.49,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甘油三酯、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脑梗死灶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指标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过敏性皮疹3例。结论:三九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14.
体温与急性脑梗死临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体温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分析1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体温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大小、梗塞部位及急性期预后的关系。结果:体温升高组最初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大小及预后与体温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体温升高组的梗塞部们以脑叶居多。结论:体温升高可能加重脑缺血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上扰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特点。方法 将144例痰热上扰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72例。中药组服用黄连温胆汤,西药组服用佐匹克隆,采用《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中医证候评定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观察指标评定,并对因子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各进行1次测评。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指数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多导睡眠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P<0.01),提示中药组治疗效果优于西药组。结论 黄连温胆汤可显著改善痰热内扰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与磁共振波谱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的价值.方法取一侧脑卒中患者26例,健康志愿者30例.在常规扫描后再进行DTI,MRS扫描,采用NIHSS和BI评分评价患者功能,并定期复查.分析患者梗死病灶、大脑脚ADC值、FA值及MRS的代谢产物数值变化.结果 1)病灶FA值低于正常值,与NIH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脑干FA值减小,提示神经纤维出现华勒变性;2)病灶NAA下降,低于正常侧,P〈0.01;病灶侧Cr,Cho较正常侧改变不明显,P〉0.05;大脑脚NAA 1个月后降低.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DTI与MRS扫描,能较早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还能判断预后,并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脑梗死患者对血液流交学、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K)的影响。方法:38例脑梗死随机分为两组:ILIB组21例,对照组17例,两组均在基础治疗下,ILIB组加用ILIB治疗,对照组不用ILIB。治疗后第3天和第14天检测血液流变学、血清NSE浓度,并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结果:两组同步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红细胞体积分数外,其余4项指标均有下降,但两组治疗后比较,ILIB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血清NSK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治疗后两组均有下降,但ILIB组下降也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LIB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且可降低血清NSK浓度,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β纤维蛋白原基因(Fgβ)-455 G/A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比浊法分别检测220例脑梗死患者和1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Fgβ-455G/A基因多态性、Fg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的Fg水平[(3.8±0.9)g/L]明显高于对照组[(3.0±0.8)g/L](P〈0.01),脑梗死组A-455等位基因频率(30.2%)明显高于对照组(17.1%)(P〈0.01)。结论 Fg水平受Fgβ-455G/A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住院后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天分别给予小剂量(1.2mg)和较大剂量(4.0mg)纳洛酮静脉滴注,每10d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呕吐、恶心、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呕吐、恶心、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运用较低剂量的纳洛酮临床效果并不低于较高剂量的纳洛酮,并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与TOAST分型不同亚型脑梗死的关系及在诊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large artery arterioslerosis LAA)、心源性脑栓塞(cardiac embolismCE)、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mll artery occlusion SAO)3种不同亚型脑梗死患者共140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ADVIA Centaur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仪测定不同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不同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结果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LAA)、心源性脑栓塞(CE)之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显著差异,3种亚型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CY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HCY患者更易发生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