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以45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n=119)为对照,回顾性分析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n=123)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64例(52.0%),糖尿病21例(17.0%),高胆固醇血症32例(26.0%),均明显低于45岁以上女性冠心病组(P<0.05);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组有心肌梗死病史43例(35.0%),与45岁以上女性冠心病组没有显著差别。与45岁以上女性冠心病组相比,冠状动脉造影零支病变和单支病变多见,三支病变少见,接受药物治疗和单支血管介入治疗者多见(P均<0.05)。结论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相对较少,高血压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相对局限,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没有降低,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8例青年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48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高血压、心脏疾病并房颤、糖尿病、高血脂、颈动脉硬化、肥胖、吸烟、脑血管畸形、家族史、TIA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相对危险系数(OR值)为6.55,心脏疾病并房颤为5.32,颈动脉硬化为5.03,糖尿病为4.95,TIA为4.84,家庭史为2.9,高血脂为2.13,肥胖2.12,吸烟1.23。结论与老年人一样,高血压、心脏疾病并房颤、糖尿病、高血脂、颈动脉硬化、肥胖、吸烟等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只有对这些危险因素早期加予干预,才能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CHD)患者PCI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0年12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接受PC I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CHD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8例(高龄组),和同期住院接受PCI治疗的40~60岁的中年CHD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16例(中年组),比较两组HCD患者易患因素、冠脉病变的Syntax评分、植入支架的数量及长度、效果和并发症等.结果易患因素在高龄组与中年组分别合并高血压病有8.9%与30.1%,糖尿病有12.6%与35.2%,吸烟有1%与72.9%,高血脂有5.9%与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中年组冠脉造影(CAG)示单支血管病变分别为20.5%和35.2%,双支血管病变为35.9%和46.8%,三支血管病变为44.9%和22.7%,冠脉病变的Syntax评分分别是20.9±6.7与14.6±7.8(P〉0.05);平均每例植入支架的数量为(2.53±0.67)个与(1.92±0.86)个,植入支架长度为(23.01±5.88)mm与(18.67±5.01)mm(P〈0.05).TIMI血流Ⅲ级率、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发生率、出血性并发症、术中和术后1个月的死亡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近期效果和安全性与中年组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QT离散度(QTd)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经PTCA术冠心病患者44例,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及多支病变组(20例)。手术前、术后1 h、1 d、3 d、7 d分别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结果:单支病变组则术后1、3、7 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多支病变组则术后1 h、1、3、7 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或0.01);术后7d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QTcd 60~70 ms时,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为4.5%;QTcd>70ms时预测率达50.0%;QTcd>80ms时预测率达90%。结论:冠心病患者QTd、QTcd值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机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7 a收治的145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174例同期中青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前4位为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急性胃黏膜病变、食道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胃溃疡和恶性肿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胃溃疡35.9%vs21.8%,恶性肿瘤11.7%vs2.9%,P<0.01)。老年组的呕血黑便率、并发休克率和伴随疾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或0.05),腹痛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1)。在诱发因素中,老年组的药物及精神因素明显高于中青年组;饮酒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临床遇到老年人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多考虑胃溃疡和肿瘤的可能;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常无腹痛症状,呕血黑便率高,并发症和伴随疾病多;主要的诱因为药物及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老年与老年前期糖屎病患者相关血管病变的差异。方法:对200例糖屎病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与老年前期组各100例,进行相关血管病变的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合并或并发高血压及冠心病、脑梗死、肾病变及眼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P〈0.05~0.01)。结论:早期防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老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对减少糖屎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5岁以下男性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青年男性(年龄≤45岁)和同期随机抽取的50例年龄>45岁的中老年男性AMI患者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青年组中,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病危险因素差异有显著性(P<0.05),典型胸痛表现差异有显著性(P<0.05)。青年组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P<0.05),中老年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青年组。结论 45岁以下青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治青年AMI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及血脂代谢与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比25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PAD组)、25例2型糖尿病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DM组)及25例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浆Hcy、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等指标的水平。所有受试者均测量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腰臀比。结果 PAD组的Hcy、CysC、HbA1c值和血浆总胆固醇(CHO)及甘油三酯(TG)水平最高(P<0.01或0.05);DM组的Hcy、CysC、HbA1c值及TG水平较对照组高(P<0.01或0.05);PAD组和DM组的BMI高于对照组(P<0.01);PAD组的腰臀比高于对照组(P<0.01);PAD组的病程较DM组长(P<0.05)。结论高HcyC、Cys水平及高血脂是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3例,以及同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9例,分别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但<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而两组间血管100%闭塞情况相似(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Ⅱ级以上的侧枝循环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多见(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低(P<0.01),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少(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随访3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相似(P>0.05),而梗死后心绞痛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则明显增多(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复杂,多支及严重狭窄病变多,发作前多已有缺血预适应,且侧枝循环多见,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雌激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的相关性,探讨雌激素在ACS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研究ACS雌激素替代疗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50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例(AMI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6例(UA组),选取同期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SAP组)及疑诊CHD行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绝经后女性25例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雌二醇(E2)水平、hs-CRP水平及血浆NT-proBNP水平。分析E2与hs-CRP、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E2水平比较,AMI组UA组>SAP组>对照组(P<0.01),NT-proBNP水平比较,AMI组>U...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肺炎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71例老年肺炎患者和50例同期中青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老年组发热、胸痛和肺实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3.8%、21.1%、18.3%)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分别为70.0%、44.0%、78.0%)(P<0.01);老年组气促、乏力、纳差、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和肺部湿性罗音的发生率(分别为60.6%、63.3%、59.2%、16.9%、31.0%、73.2%)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分别为24.0%、36.0%、32.0%、4.0%、2.0%、48.0%)(P<0.01或0.05)。老年组痊愈、好转、死亡的例数分别为34、30、7例,中青年组则分别为44、5、1例,两组疗效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肺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病死率高。当出现原因不明的气促、乏力、纳差、意识障碍及咳嗽时,应警惕肺炎的可能,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临床中治疗抑郁情绪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在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心绞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冠心病心绞痛病症。将其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了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了中医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出院之前1天的抑郁发生率均比入院之初有所降低,而观察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均已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观察组总有效率93.30%,观察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抑郁情绪和发病几率,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2(IL-22)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0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HC,冠脉造影正常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Th22细胞在外周血细胞中的比例;ELISA法检测血浆IL-22浓度;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脉病变程度,分析Th22及IL-22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MI组血浆Th22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为(2.02±0.84)%、IL-22浓度为(39.12±5.41)pg/mL,显著高于SAP组(0.74±0.27)%、(28.14±3.78)pg/mL,UAP组(1.20±0.34)%、(33.50±3.47)pg/mL及HC组(0.48±0.19)%、(25.38±3.13)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AP组与SAP组和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P组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及SAP组患者的Th22细胞比例与IL-22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γ分别为0.877,0.764,0.968,P均0.001。Th22和IL-22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erson分析,γ分别为0.962,0.889,P均0.001。结论:Th22细胞及其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IL-22在冠心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浆中Th22和IL-22水平的测定可为早期诊断冠心病及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提供临床依据,是一种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4.
姚军  刘威 《长江大学学报》2009,6(4):126-126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有:高龄(男〉45岁,女〉50岁)、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吸烟等。未绝经女性患者临床十分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检测113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和过氧化脂质水平,结果显示:劳累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浆过氧化脂质水平显著降低(P<0.05);自发性心绞痛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和过氧化脂质水平都显著升高(P<0.05),尤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和过氧化脂质水平升高更为显著(P<0.05).本文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和过氧化脂质水平的变化与病变程度有关,有助于冠心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更好地认识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我们对 65例 O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 :65例均接受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 ,根据有无心绞痛 (AP)分为两组。结果 :血脂水平、高血压及糖尿病伴发情况、单支及多支血管病变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与无心绞痛组比较 ,心绞痛组非闭塞血管最大狭窄程度、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 (EF)较高 ,闭塞性血管病变率、左室扩张率较低 (P<0 .0 5~ 0 .0 1 )。在无心绞痛组内 ,EF <45%亚组与 EF≥45%亚组比较 ,前者的多支血管病变率较高 ,IRA再通率较低 (P<0 .0 5)。结论 :(1 ) OMI患者合并心绞痛与存在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病变有关 ;(2 ) OMI患者 EF与 IRA再通、心梗范围及部位、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左室扩张有关 ;(3) OMI无 AP且心功能正常者预后较后 ,心功能严重障碍或有 AP者预后欠佳 ,尤应注意无 AP症状而 EF<45%亚组 ,其高度危险性应予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70例年龄35~70岁、病程在1年以内、无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方案治疗。定期复查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管彩色超声等指标,共随访3年。结果3年结束时,4组之间血糖波动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个血糖波动指标的分层分析显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随血糖波动的增加而呈升高的趋势,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吸烟、高血脂、高龄、腹型肥胖、早餐后2h血糖与空腹血糖差值波动有关,而不同的干预方式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影响(P<0.001)。结论早餐后2h血糖与空腹血糖差值波动大是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高血脂、高龄、腹型肥胖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向量心电图(VCG)、立体心电图(SECG)等检查对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评价SE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156例行冠脉造影(CAG)的患者,其中冠心病组103例,非冠心病组53例,分析其于同一心电工作站所做的ECG、VCG、SECG资料,观察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检出结果。结果 SECG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方面,检出率高于VCG、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CG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指数、诊断符合率均高于VCG、ECG;SECG在诊断冠心病冠脉多支病变上与ECG、VCG无差异,在一支病变及两支病变上与EC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率较ECG明显增高,而与VC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CG在诊断冠心病Ⅱ~Ⅲ级狭窄组中检出率较ECG明显增高(P<0.05),但与VC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完全闭塞组中,虽然SECG检出率较VCG、ECG高,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CG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优于VCG、EC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的变化。方法选择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健康对照者42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组(UAP+T2DM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UAP+T2DM组胆固醇(CH)水平显著高于UAP组及对照组(P<0.01),UAP组C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UAP+T2DM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高于UAP组(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UAP组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尿酸水平异常,二者合并更为显著,测定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高半胱氨酸(HCY)与B型尿钠肽(BNP)联合检测分析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收治的188例冠心病患者及98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CRP、HCY、BNP水平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稳定型心绞痛组CR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CR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②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三组HCY均明显升高(P<0.01),且升高幅度依次明显递增.③稳定型心绞痛组BN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BNP明显升高(P<0.01),且升高幅度依次递增,尤以急性心肌梗死组升高极为显著.结论 血清CRP、HCY和BNP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及病情程度,可作为冠心病测定的常用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