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落叶松人工林整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龄的10块样地50棵树的节子数据和19块样地95棵树的圆盘数据,建立树高曲线模型、有效冠高的预估模型、林龄与死枝高度的曲线模型,各模型的判定系数均大于0.8,检验精度均大于95%。根据节子高度中的最低节子高度的平均值确定落叶松人工林的整枝起始高度(h1),用林龄与死枝高度的曲线模型计算该高度上的枝条死亡的时间(t1)为起始整枝时间,t1=14 a。整枝的间隔时间随着林龄的增加先增大,当林龄达在40 a时开始减小。整枝强度也是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大,当林龄达到40 a时开始下降,说明林龄在35~40 a是该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可以考虑该落叶松人工林的主伐问题。当林龄达到47 a后,整枝强度降到1m以下。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分内的生物量。根据林分调查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如下:在8个同林龄的杉木林分中,每个杉木样地的单株生物量各不相同,说明杉木的生物量大小是由各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杉木的枝下高和冠幅大小能明显地影响杉木树叶、活枝的生物量,其中又以冠幅的影响作用最大,杉木树高和胸径的大小能明显地影响杉木枯枝的生物量,而枝下高与冠幅对枯枝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30年生马尾松林分生产结构与现存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不同密度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调查的结果表明:平均胸径随立木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平均树高受立木密度的影响较小;干、枝、叶和根等林分现存量随立木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位叶量的材积生产力随立木密度的增大呈抛物线状态。  相似文献   

4.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形状的模拟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李凤日 《林业科学》2004,40(5):16-24
以长白山地区 2 6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枝解析的方法 ,测定了 2 5株林木 (直径 10 5~2 4 9cm)的树冠变量 ,并建立了预测树冠外侧形状的冠形模型。基于枝条着枝深度 (DINC)和林木变量所建立的树冠形状模型包括 :基径、枝长、着枝角度和弦长等预估模型。对于大小相同树木的主要枝条来讲 ,这些树冠变量是随着DINC的增加而增大 ;而林木的胸径 (DBH)和树高 (HT)变量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大小树木的冠形变化。冠形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充分体现了树冠结构的变化趋势 :树冠形状在树冠的中上部呈抛物线体 ,而在树冠的下部则为近圆柱体。文中所建模型 ,可以合理地描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树冠形状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16年落叶松种间选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落叶松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生产渚力相差极大,其中,日本落叶松在生长,抗性,适应发生等综合性状上显著优于乡土树种长白落叶松,其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较长白落叶松增加22.3%、3%、30.6%和80.9%,每公顷蓄积量增加76.8m^3;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综合性状表现较差,平均单株材积较长白落叶松下降55.1%和33.2%,每公顷蓄积量减少83.  相似文献   

6.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器官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区域、立地、密度、林龄对落叶松生物量及器官分配均有较大影响。辽东地区的日本落叶松林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显著高于辽北、辽南和辽西地区;林分的生物量随立地条件的改善而加大;各地位级林分的生物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密度最适林分生物量最大;活地被物生物量与枯枝落叶层的现存量均以近熟林较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16年落叶松种间选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落叶松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生产渚力相差极大,其中,日本落叶松在生长、抗性、适应性等综合性状上显著优于乡土树种长白落叶松,其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较长白落叶松增加22.3%、30.6%和80.9%,每公顷蓄积量增加76.8m3;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综合性状表现较差,平均单株材积较长白落叶松下降55.1%和33.2%,每公顷蓄积量减少83.52m3和50.16m3;四种落叶松在落叶病感病性状上差异极显著,日本落叶松抗性最强,与其它三种落叶松差异显著,兴安、华北落叶松感病较重。四种落叶松在褐锈病感病性状上差异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林木枝下高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树干形状,建立林木枝下高动态模型可以了解林木或林分的生长规律.分析了枝下高与林分密度和树高的关系,利用节子剖析数据,结合落叶松高生长数据,建立了落叶松人工林的枝下高动态预测模型.并讨论了其动态预测模型在整枝高度、树冠基部高度和合理间伐时间的确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郁闭林分中立木树高的重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峰  高义 《林业科学》2006,42(6):61-65
将立木分为枝下高与树冠高2部分,通过近距离获取枝下高图像对,用立体视觉方法重建枝下高不同部位直径与倾角,以此为基础估计树冠高部分,进而得到树木高度.试验地包括银杏、水杉2个树种,与实际树高相比,重建树高中最大误差是0.043 5,最小误差为0.007 2.其中3号树(水杉)单侧误差仅为0.002 6,表明与干曲线结合的立体视觉重建策略在恢复郁闭林分中立木树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不同立地条件下水曲柳人工幼林生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水曲柳人工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谷地生长的水曲柳的树高、胸径和立木蓄积分别比沼泽地高9%,24.5%和10%,比落叶松下生长的水曲柳分别高22%,53%和77%。在山地沟谷两侧、水湿地和沼泽地可应用床式高台整地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1.
对景观红竹林2007-2009年立竹的胸径、枝夹角、枝分角、冠长、冠幅、枝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冠长、冠幅、枝盘数与立竹胸径分别呈3次、2次多项式和线性关系;当立竹密度45023株/hm2以下时,不同年龄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夹角无显著差异,立竹密度为26713株/hm2时,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分角差异极显著;试验林立竹密度范围内,立竹密度对枝夹角、相对竹冠长无显著影响,对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竹冠上部枝分角显著下降,竹冠中部、下部枝分角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呈下降趋势。当立竹密度为60030株/hm2时,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显著下降,对竹林的更新生长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冕林场桉树人工林经营利用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黄冕林场3-5年生桉树人工林进行生长调查,探讨分析桉树经营利用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中,不同林龄和同一林龄桉树人工林之间生长差异明显。不同的立地条件、初植林分密度对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等生长影响很大。随着林分密度(标准地样木数)的增大,样木数与生长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随着林龄的增大,这种林分密度负效应就越明显。从财务指标看,随着林龄的增大,总产值、纯利润和NPV均呈现增大的趋势,但IRR却并不如此,而是先增大后减少,在4a时,IRR达到最大值。从年份看,投资回收期为3a。结果表明桉树在广西黄冕林场这样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下,表现适生、速生,且经济效益好,是营造短周期用材林的好树种。但为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注意树种、立地条件和栽培等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模型分析法研究了雁北地区樟子松的地径(D0)、胸径(D)、树高(H)、枝下高(h)、冠幅(cr)因子与各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樟子松各器官及总生物量最优模型为:总生物量ln Wat=-1.65+0.78 ln(D2H);树干生物量ln Wt=-1.15+0.91ln(D2H);树冠生物量ln Wcr=1.24+0.16D;树枝生物量ln Wb=-1.93+1.83 ln D;树叶生物量ln Wl=-1.36+1.28 ln D.  相似文献   

14.
人工落叶松枝下高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木枝下高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树干形状 ,建立林木枝下高动态模型可以了解林木或林分的生长规律.分析了枝下高与林分密度和树高的关系,利用节子剖析数据,结合落叶松高生长数据,建立了落叶松人工林的枝下高动态预测模型.并讨论了其动态预测模型在整枝高度、树冠基部高度和合理间伐时间的确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晓璇 《林业科技》2012,(1):12-14,23
对北京市延庆县四海镇西沟里村集体林分5种落叶乔木(白桦,楸树,山杨,柞树,落叶松)进行野外调查的结果表明,该林分单木各分量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均为CAR模型,各最优模型的变量主要为胸径(D)和树高(H)因子,D2H能够很好地反映树干的干重,胸径和树高能够很好地反映树枝、树叶的变化;该地区落叶乔木层生物量总量为70 912.103 63 t。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4个种源(塔河、松岭、黑河、带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多年生枝针叶和当年生枝针叶氮浓度的季节动态和种源差异,结果表明:4种源兴安落叶松多年生枝针叶和当年生枝针叶氮浓度均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7月份出现最小值;当年生枝叶氮浓度仅在生长季初期的6月和7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多年生枝叶氮浓度在整个生长季内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密度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浮市造林后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625、833、1 111、1 667、2 500株·hm~(-2))林分平均树高、优势木高、胸径、保留率和枝下高等生长指标进行连续4年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米老排林分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保留率、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显著减小,而枝下高、林分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显著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造林密度对林分高生长的影响比较小。造林后第6年,密度1 667株·hm~(-2)林分的平均树高最大(11.4 m),优势木高以密度1 111株·hm~(-2)林分的最大(13.3m),树高连年生长量以密度625株·hm~(-2)林分的最大(1.5 m·a~(-1));密度625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14.3 cm、2.5 cm·a~(-1)、0.097 3 m~3和0.038 2 m~3·a~(-1),比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分别增加27.7%、81.0%、49.0%和82.4%;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枝下高、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6.0 m、149.4 m~3·hm~(-2)和44.8 m~3·hm~(-2)·a~(-1),分别是密度625株·hm~(-2)林分的2.61、2.52、1.95倍。[结论]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米老排初期生长的影响,对米老排人工林的培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白落叶松生物量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型分析法研究了长白山地区长白落叶松的地径(D0)、胸径(D)、树高(H)、枝下高(h)、冠幅(cr)等因子与各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器官及总生物量模型以非线性回归为主,最优模型为:树干生物量Wt=3.05e-005D2H+0.008,树冠生物量Wcr=7.35e-005(D2H)0.805,树枝生物量Wb=-1.3e-010(D02H)2+4.13e-005D02H+0.042,树叶生物量Wl=5.09e-005(D2H)0.679;总生物量Wab=9.23e-005(D02H)0.839。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云南省海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水竹林进行调查,以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子坪水竹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分株年龄的增大,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分株比例逐渐减少;(2)海子坪天然水竹无性系种群出现低矮化和纤细化的衰退现象;(3)根据地径、胸径与分株高度的规律拟舍出天然水竹无性系种群分株高度的一元线性方程分别为H=0.9631+1.7493X地、H=1.5007+1.6588X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