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早籼15为材料,研究氮素水平对早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水稻植株干物质量随生育进程皆呈现增加的趋势,且水稻植株各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水平对水稻影响最大的是在拔节期至抽穗期,其干物质积累量越多,产量也就越高。适宜氮素,干物质积累强度随氮用量的增加而加强,增加到一定量后干物质积累强度趋于缓慢。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量对产量的贡献,以拔节—抽穗阶段的影响最大,有效分蘖期与无效分蘖临界期影响最小。抽穗期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主要在叶片;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主要在穗部。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41.3 kg/hm2,产量达8 550.8 kg/hm2。最佳经济施氮量为211.7 kg/hm2,净效益最高,为4 835.5元/hm2。  相似文献   

2.
低温后追氮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试验,水稻返青后冷水处理7 d,研究水稻前期低温后追氮对水稻生长、干物质与养分积累、产量及氮效率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抑制水稻分蘖,水稻生育期延迟约3 d,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氮积累量及产量。低温后施氮促进分蘖恢复并对生育期影响较小,但过量施氮反而延长生育期约6 d。施氮促进水稻产量恢复,追施40 kg N·hm~(-2)即可使水稻产量恢复至常温水平,大穗型品种主要增加穗粒数与结实率,穗数型品种主要是穗数恢复。追施80 kg N·hm~(-2)产量达到常温水平,但PFP显著降低。低温后施氮2周对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小,施氮后5周干物重恢复速度增加,至成熟期增加供氮处理干物重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低温后施氮促进水稻氮代谢,增加氮积累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综上所述,低温后适量施氮可促进水稻生长及产量恢复,此试验条件下追施40 kg N·hm~(-2)即可,追施氮量过高导致生育期延期,降低氮效率。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份干物质生产效率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4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施氮的响应程度不同。随施氮水平的提高,不同基因型水稻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上升,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明显下降。植株氮素积累量与植株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种植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土壤氮素表观平衡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差异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10份干物质生产效率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4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施氮的响应程度不同.随施氮水平的提高,不同基因型水稻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上升,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明显下降.植株氮素积累量与植株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种植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土壤氮素表观平衡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差异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龙海市设置杂交水稻氮肥试验,结果表明:在所试验氮肥施用量范围内,杂交水稻分蘖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与施氮量呈线性相关,中、后期除叶片外,茎鞘、穗及全株的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型相关;群体生长率与叶面积呈高度正相关,与净同化率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稻谷产量与干物质总积累量呈高度正相关,并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型相关。在试验条件下,杂交水稻每公顷目标产量11 000kg的适宜施氮量为200 kg,平均生产100 kg稻谷施氮1.8 kg,其中穗粒肥占30%~40%。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丰优香占、汕优6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施氮量增加到150kg·hm-2时,产量最高,再增加施氮量,产量下降;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达一定值下降;每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抽穗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随施氮量增加到150kg·hm-2时干物质积累最高,再增施氮肥后下降,移栽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占总干物质重的比重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抽穗至成熟期则随着施氮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有一个适宜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探讨了不同水、氮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特征及产量表现,初步证明了在适宜氮水平下.通过干湿交替的水氮管理模式达到高产及节水具有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高氮处理条件下以及干湿交替水分处理下水稻产量存在明显优势,主要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进而导致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增多.对茎鞘干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较大。干湿交替水分处理(AWD)最终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有效穗数呈正相关关系。适宜的氮肥用量下(N200kg/hm^2),干湿交替水分处理(AWD)显著的提高了产量,并且达到了高产的水平(10.1t/hm^2),综合分析认为,其是水肥高产高效生产的有效栽培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方法]以超级杂交水稻黔南优2058为试材,设5种施氮量处理进行免耕移栽的稻作试验。[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在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茎干物质减少,叶干物质逐渐增加;在齐穗期茎、叶干物质逐渐减少,穗干物质比例和穗/茎叶逐渐增加;成熟期的情况与齐穗期相反。在75~225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抽穗后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和输出率、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逐渐下降,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结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以抛物线形式增加,施氮量为284.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水稻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规律.[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T-04为研究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膜下滴灌水稻干物质及养分积累规律.[结果]膜下滴灌水稻干物质及氮、磷、钾的快速积累时间分别在出苗后66.7 ~99.5、56.0 ~88.1、68.9~105.2和61.6 ~95.6 d,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和氮磷钾的最大积累潜力及最大积累速率逐渐增加,快速积累时间逐渐减少.在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快速积累规律上表现出,快速积累开始时间依次为氮、钾、干物质,磷最晚,快速积累结束时间呈同样规律.施氮量390 kg/hm2具有最大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潜力,过量施氮无助于膜下滴灌水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结论]与淹灌相比,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模式干物质及氮、磷、钾的最大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淹灌处理,且干物质及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小于常规淹灌处理,而磷、钾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用量试验,分析同等施氮条件下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成熟期干物重、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1.
氮肥运筹对水稻武粳15产量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用量,分析同等施氮条件下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成熟期干物重、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氮、磷、钾、有机肥配施对杂交稻特优73产量形成与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磷、钾肥都能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从而提高产量。以配施氮磷钾肥的水稻产量最高;在配施氮磷钾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因为氮肥偏多,产量有所下降。氮、磷、钾肥配施,能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与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龙粳31’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0、60、120、180、210kg/hm25种施氮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果]从分蘖到收获,水稻全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逐渐增加,并且在最大施肥量下获得最大的干物质产量;茎、叶的积累分配比例减少的同时穗的积累分配比例增加,但高氮处理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大不利于成熟期收获器官干物质的积累。[结论]从提高‘龙粳31’产量的角度出发,施氮量不超过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2018~2019年设置田间小区试验,以主栽高产型水稻品种松粳3号为试验材料,设0、75、105、135、165 kg·hm-2等5个供氮水平,调查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氮积累、产量和氮效率等指标.施氮促进水稻分蘖发生,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分蘖数差异显著,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抽穗、成熟3个时期分蘖数增加量分别为49.54%...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不同密肥处理对水稻武粳15产量和物质积累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本地生产条件下,水稻武粳15以栽植密度22.5万穴/hm2、每穴栽2苗、施纯氮330kg/hm2时产量最高。拔节、抽穗期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4482.0kg/hm2和11839.5kg/hm2;适宜LAI为4.1和7.7,成熟期干物质重在20250.0kg/hm2以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825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以早籼15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一致的情况下研究施氮比例对早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后期施氮比例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此期干物质积累,基肥施氮比例为40%~50%最利于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的积累,施氮比例为5∶3∶2(基肥∶分蘖肥∶穗肥)最利于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的积累,水稻的产量也最高;拔节—抽穗期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比例小于51.84%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抽穗—成熟期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比例小于44.56%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该试验条件下,基肥为40%~50%,分蘖肥为30%,穗肥为20%~3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氮2因素,氮肥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水氮不同组合对水稻垦粳5号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对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同一时期同一施氮水平下,常规灌水的水稻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控水处理;同一时期同一灌水处理下,各项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常规灌水与控水处理均以施氮量2.204 g/盆(N3)各项指标最高。根据产量与施氮量拟合的产量效应方程为:常规灌水条件下,y=-56.922x~3+119.38x~2-43.094x+58.816,r~2=0.908 4;控水条件下,y=-38.162x~3+78.96x~2-23.452x+66.095,r~2=0.974 0。常规灌水条件下最高施氮量为1.185 g/盆,产量为80.67 g/盆;控水条件下最高施氮量为1.210 g/盆,产量为86.00 g/盆。综合分析水稻氮素积累及产量等各项指标,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控水效果优于常规灌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油菜季氮肥投入与水稻季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光合生产力及产量的影响,为水旱轮作模式下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油菜季2种氮肥投入量(常规施氮:180 kg·hm~(-2),减量施氮:150 kg·hm~(-2))、水稻季150 kg·hm~(-2)施氮量基础上3种氮肥运筹模式[M1—m(基肥)∶m(分蘖肥)∶m(穗肥)=2∶2∶6,M2—m(基肥)∶m(分蘖肥)∶m(穗肥)=3∶3∶4,M3—m(基肥)∶m(分蘖肥)∶m(穗肥)=4∶4∶2]对杂交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常规施氮,油菜季减量施氮影响了杂交稻齐穗期光合特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水稻季M1、M2、M3处理杂交稻齐穗期和齐穗后15 d的光合生产力均增加;油菜季减量施氮和水稻季M3运筹模式杂交稻的光合速率增幅最大。油菜季减量施氮处理杂交稻齐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干物质质量、转化率和产量均增加;水稻季M1、M2、M3处理杂交稻齐穗期茎鞘干物质质量和产量增加;油菜季减量施氮和水稻季M3运筹方式干物质积累增幅最大。【结论】油菜季减量施氮和水稻季M3运筹方式可增强杂交稻生育后期光合性能,提高杂交稻叶面积指数,增加杂交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从而提高杂交稻产量,为本研究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直播水稻研究文献,采用从文献中获取的数据分析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与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在4个产量构成因子中,有效穗数的波动性大于产量,但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每穗粒数的波动性不仅大于产量,而且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波动小于产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直播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出倒V形特点,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波动呈现出明显的V形特点,即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小,波动性却最大;生育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波动性却最小;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数量及波动性均介于前期与中期之间。前期和中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不显著,但后期与产量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水平主要受每穗粒数和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以川东南冬水田地区水稻主推品种‘川香983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单季籼稻的高效施氮技术。结果表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积累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氮肥适量后移做穗肥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有利于提高氮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率,有利于平衡增加水稻产量各构成要素,实现足穗、大穗高产。其中,m(底肥)∶m(穗肥)=6∶4的前氮后移方式较m(底肥)∶m(蘖肥)=7∶3的传统施氮方式增产水稻3.60%~7.11%。从兼顾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的角度,川东南冬水田地区水稻生产可采用中氮水平(10 kg/666.7 m2)结合m(底肥)∶m(穗肥)=6∶4的施氮方式,实际产量可达8 721.75 kg/hm2,氮农学利用效率为12.9 kg/kg,氮表观利用率为4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