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土壤肥力、水量、田间状况、无机肥施用量、行向等都对作物生育期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生产实践或是在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种质基础现状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曹靖生 《玉米科学》2000,8(1):021-022
通过对黑龙江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现状,及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来源和遗传基础分析,作者认为黑龙江省玉米种质遗传基础仍较狭窄,且缺乏骨干玉米自交系,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及2001~2013年品种推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剖析1979~2013年吉林省审定的640份玉米品种及其双亲遗传基础,总结归纳吉林省玉米种质类群的划分及衍生系谱。研究2001~2013年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情况,对吉林省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及玉米生产进行综合评价,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商业玉米种质来源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搜集和整理美国开放授粉品种、自交系选育及杂种优势群的形成系谱图,根据1980~2008年解密的美国商业玉米自交系种质来源,绘制美国商业玉米种质系谱图。系谱分析表明,美国商业玉米的种质基础几乎全部来自于开放授粉品种。开放授粉品种瑞德黄马牙中选育形成Iodent类群种质与衣阿华坚秆综合种(BSSS);leaming corn选育形成商业种质OH07类群;Lancaster sure crop选育形成Lancaster种质类群;Minnisota13、Lancaster sure crop、瑞德黄马牙共同选育形成OH43种质类群自交系。美国商业玉米的种质自交系分为母本群和父本群,母本群包括BSSS种质自交系以及融入阿根廷Amargo血缘的新种质;父本群包括Iodent、Lancaster、OH07、OH43、商业杂交种选系5大类。  相似文献   

5.
以12份分属MG0-MGⅢ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对照品种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的生育期表现作为参考依据,分别于2012、2013年对黑龙江省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和主栽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归属划分,以明确该区域大豆主要品种的生产适应范围。结果表明,2012-2013年北美大豆标准生育期对照品种组间生育日数呈不断递增趋势,界限清晰,数据可用于生育期组划分参考,归属品种各生育阶段生育日数与标准品种差异显著。综合两年试验结果,确定归属于MG0组的大豆品种有华疆2号、黑河38、黑河43和黑河45,归属于MGⅠ组的大豆品种有合丰51、合丰50、合丰55、绥农26、绥农28和黑农44,归属于MGⅡ组的大豆品种有黑农51和垦丰16。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中江苏种质58—161的遗传贡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赵团结 《大豆科学》1998,17(2):120-128
由原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育成品种58-161作为直接亲本衍生出12个品种,由它们进一步又衍生出49个品种,其中有29个接受了58-161的细胞质。这61个品种可归为5类系谱。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盆栽方法,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15份早熟大豆品种、14份中熟大豆品种和12份晚熟大豆品种的根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存在差异。晚熟品种根系最发达,其次是中熟品种,早熟品种根系相对最不发达,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差异在苗期表现不明显,花期和鼓粒初期差异表明明显。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山东省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进行的分析表明:我省玉米杂交种生产已完全进入单交种时代;生产上使用的杂交种以省内自育的中晚熟、紧凑型杂交种为主;省内自育系×省外育成系组成的杂交种面积较大;杂交种的亲本利用更趋集中,种质基础狭窄;自交系的主要来源是二环系,国外种质在自交系种质中具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主要甘薯品种种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河南省主要甘薯品种遗传基础,种质构成及其利用与演变趋势分析,发现多数育成品种的亲本均可追溯到国外品种南瑞苕和胜利百号,且杂交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国外品种*国外品种及国外品种*国内品种。  相似文献   

10.
11.
以我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为材料,选择3个栽培地点,分别采用3种栽培密度和3次重复裂区试验,分析相关品种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产量总体上逐年提高。地点内、密度内、区组内同一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地点间、密度间、品种间、地点×密度间、地点×品种间和品种×密度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地点效应:本溪>北京>郑州,密度效应:中密>高密>低密。以上试验结果说明,40多年来我国玉米遗传育种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玉米种质对长光周期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张凤路  S.MUGO 《玉米科学》2001,9(4):054-056
以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玉米种质为材料,采用人工延长光照的方法,观测了各类种质对长光周期的反应.结果表明,随光周期由13.3 h延长至17.5 h,不同生态型玉米种质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株高、穗位高增加,雄穗开花期及叶片衰老期延迟,雌雄穗开花间隔加长,单株穗数降低,总叶片数增多.不同生态类型种质对长光的敏感性表现为温带玉米<高原玉米<亚热带玉米<热带玉米.该研究对温带地区玉米种质的引进及改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丹玉311是以高产、宜机收为育种目标,以自选系丹3145为母本、丹3140为父本育成玉米的新品种。丹玉311通过了东华北和西北两大玉米主产区的国家审定以及辽宁省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商品品质优良的特点。分析玉米新品种丹玉311的选育背景及过程,总结丹玉311在各级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的产量、农艺性状、病害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结果,评价其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等综合性状。  相似文献   

14.
选育宜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是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根据生产中不同生态区对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改良需求,分析影响玉米机械粒收的主要特性指标,确立宜粒收玉米育种目标。本文基于不同生态区光热条件、主推品种、广泛应用种质及杂种优势模式,探讨适宜不同玉米生态区的宜机械粒收关键种质的构建方向以及杂优模式利用与品种选育策略。同时对宜机械粒收种质特性改良与机收品种选育进行实践,为我国宜机械粒收玉米种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2005年以来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缩短品种生育期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而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现有的参试品种增密空间并不是很大;试验密度范围内中晚熟品种的适宜密度是60 000株/hm2,晚熟品种的适宜密度是52 500株/hm2。参试组合的整体质量反映出优异的育种基础材料匮乏。多抗性和稳产性至关重要,是优良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的基础。培育优良品种的基础是完善育种目标、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通过加大种质扩增和改良以及增加密度压力对育种基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加强熟期相对较短且耐密植材料的积累;提高对品种多抗性及稳产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以中晚熟品种郑单958和晚熟品种丹玉40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3种不同种植形式和3种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玉米品种与密度、品种与种植形式互作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郑单958在二比空种植形式60 000株/hm2下产量最大,为11 726.71 kg/hm2;丹玉405在二比空种植形式49 500株/hm2下产量最大,为11 092.03 kg/hm2。郑单958和丹玉405在各自产量最高时,百粒重、穗行数和行粒数均最大,两个品种在二比空种植形式下功能叶的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80~1998年主要种植玉米杂交种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80年代以来,河北省种植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是以塘四平头群、兰卡斯特群、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四大系统为主,并且近几年有增加之趋势.四大系统中,塘四平头群变化不大,兰卡斯特群利用水平明显降低,改良Reid群利用水平明显增加.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主要是: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塘四平头群×其它种质群.  相似文献   

18.
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5个玉米品种材料,设置9个密度梯度,分别测定各密度处理下的单株产量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单株穗粒干重)随密度的逐渐增大均呈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且拟合度均达0.932 4以上;多密度处理下的玉米单株产量偏高,但随密度的变化趋势和常规小区保持一致,能准确检测玉米品种耐密性大小;玉米各品种的第3节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超试1号的穿刺强度在各密度下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郑单958随密度变化不大。耐密性筛选结果表明,超试1号、郑单958的耐密性明显优于中单808、京科518;中试839的耐密性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