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亚  谈重芳  王雁萍  李宗伟 《草地学报》2012,(2):368-372,377
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8-6产细菌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分别研究了培养时间、温度、接种量、培养基起始pH值、培养基碳源、氮源等因素对细菌素产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水平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产细菌素的最佳培养基组合和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3%,胰蛋白胨2%,蛋白胨1%,酵母膏1%,硫酸镁0.058%,吐温-80 0.2%,30℃培养24h,培养基起始pH值为6.5,接种量2%。乳杆菌8-6优化后效价为1825.56IU/mL,比优化前提高了373.15%。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崂山奶山羊瘤胃真菌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测定,筛选出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底物的最佳发酵条件(N源、接种量、培养基起始pH值、发酵温度),并按筛选出的发酵条件对玉米秸秆、花生蔓、地瓜蔓和麸皮不同发酵底物的产酶活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木聚糖酶活力最优发酵条件N源为(NH4)2-SO4,接种量5mL,发酵起始pH值为5,发酵温度35℃,产酶最高的发酵底物为秸秆。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最优发酵条件N源为(NH4)2SO4,接种量15mL,发酵起始pH值为7,发酵温度39℃。  相似文献   

3.
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麦秆和麸皮为主要原料, 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优化绿色木霉Trichderma viride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绿色木霉对小麦秸秆纤维素降解的影响,为绿色木霉降解小麦秸秆纤维素提供最佳条件,进而提高小麦秸秆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佳培养基为:氮源为(NH4)2SO4,pH值5.5,含水量为200%,麦秆∶麸皮质量比为4∶1;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为96 h、温度35 ℃、初始pH值 6.0、含氮量0.4%、接种量15%,培养方式为半密闭;发酵后小麦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比发酵前分别下降5.22%、6.88%、4.73%和4.16%,木质素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秸秆同步固态发酵法生产酒糟饲料蛋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秸秆是一种富含纤维素的原料。以秸秆粉、麸皮、硫酸铵和康氏木霉为原料制得纤维素酶麸曲。将此麸曲加入到经过处理的秸秆中,并同时加入耐高温酵母,在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糖的同时转化为酒精。结果酒精产率为7.2%,发酵产物氨基酸总量较原料提高7.08%。发酵酒糟呈棕色,气味芳香,可作为饲料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里氏木霉以水稻秸秆为原料产生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试验前期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里氏木霉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生产条件进行研究,找出三个对发酵影响最大的因素,即温度、初始pH值和溶氧;接着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选出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30℃,发酵pH值为4.77,发酵过程中溶氧为50%,纤维素酶活可达93.73 IU/mL。  相似文献   

6.
多菌种混合发酵秸秆生产蛋白质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黑曲霉、木霉和酵母这三种菌混合发酵秸秆的最优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多菌种混合发酵秸秆的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种混合发酵秸秆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秸秆:麸皮为80:20,2.0%(NH4)2SO4,0.3%KH2PO4,0.2%尿素,自然pH.混合菌种(黑曲霉:木霉:酵母=1:2:1)接种量12%,31℃、培养6 d,发酵终产物中粗蛋白质含量从2.2%增加到24.61%,粗纤维含量从36.2%下降到18.47%.  相似文献   

7.
以稻草和麸皮为主要原料,在室温条件下(温度不定)通过单因素筛选出康氏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对氮源、接种量、麸皮添加量、含水量、发酵时间和初始p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的最佳发酵条件:氮源为尿素,添加量3%,接种量2%,稻草麸皮比7:3,营养液添加量150%,初始pH值3.0,发酵时间72 h,此时,羟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麸皮为辅料,利用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混合发酵生产蛋白饲料,通过对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菌种配比、玉米秸秆和麸皮的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水分含量等条件的研究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种配比1:1、玉米秸秆与麸皮配比4:1、接种量8%、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96h、含水量45%为最佳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粗蛋白的含量由5.62%提高到了25.67%。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一种能够科学高效地将小站稻秸秆用于秸秆还田的方法,并将其作为一种储备技术,本研究通过测定已有6组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筛选出2组复合菌系,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产酶条件的优化,以探索解决小站稻秸秆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问题,保障小站稻的未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小站稻秸秆高效处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菌系B和复合菌系F的综合酶活力均高于其他复合菌系;复合菌系B羧甲基纤维素酶最佳发酵条件为25℃,pH 8.0,接种量2%,温度为酶活力主要影响因素;复合菌系B滤纸酶最佳发酵条件为20℃,pH 9.0,接种量2%,pH为酶活力主要影响因素;复合菌系F羧甲基纤维素酶最佳发酵条件为25℃,pH 8.0,接种量2%,温度为酶活力主要影响因素;复合菌系F滤纸酶最佳发酵条件为20℃,pH9.0,接种量2%,接种量为酶活力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长胜 《中国饲料》2022,1(19):140-143
为研究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微贮发酵大豆秸秆过程中pH和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试验分为8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进行乳酸菌和纤维素酶不同组合、不同发酵时间的微贮饲料发酵试验,对发酵饲料pH和乳酸菌、一般细菌、霉菌、酵母菌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发酵大豆秸秆过程中,pH和微生物数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有利于大豆秸秆的微贮,同时添加2种乳酸菌和纤维素酶试验组变化最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优化培养基提高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R-WL发酵液的菌体密度,为高效、优质的微生态制剂产品研制奠定基础。首先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的单因素试验,确定菌种RWL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时间14 h、pH 8.5、温度37℃、接种量3%,最适碳源为乳糖,浓度为10 g/L,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酵母膏,浓度为30 g/L。然后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分析培养基中对粪肠球菌发酵影响最重要的主要因素为蛋白胨、乙酸钠和柠檬酸二铵,再通过最陡爬坡试验获得主要因素的最适范围,最后通过Box-Behnken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得到主要因素的最适添加量。结果表明: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乳糖10 g/L、酵母膏15 g/L、蛋白胨12.18 g/L、乙酸钠4.5 g/L、柠檬酸二铵4.5 g/L、硫酸镁0.58 g/L、硫酸锰0.25 g/L、磷酸氢二钾2 g/L、轻质碳酸钙3 g/L,初始pH 8.5。通过试验验证,优化后发酵培养基的发酵菌液活菌数可达(6.44±0.10)×109cfu/mL,比原MRS培养基活菌数提高了71.28%。  相似文献   

12.
以豆豉为材料筛选产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并用京尼平甙法检测相对酶活。以相对酶活最高的野生菌为出发菌(经镜检为杆菌),通过UV和LiCl诱变育种,利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进行产酶条件研究确定最佳条件为:黄豆粉1%、酵母膏1%、麸皮2%、KH2PO40.1%、NaCl0.5%、起始pH值7.5、装液量30ml、发酵时间48h、发酵温度37℃、转速70r/min。在该条件下,用京尼平甙法测得该菌株的相对酶活为0.826,水杨苷法测得绝对酶活为5.49μg/ml。  相似文献   

13.
黑曲霉ZM-8是一株经航天诱变筛选出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以玉米秸秆和麸皮为原料,利用固态发酵法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初始pH对该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各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对酶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酶活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14.994>F0.01=5.85;F=10.872),初始pH(F=5.843)对其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当初始pH为5.5、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72 h时,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达到了58.95 U/mL。该酶最适温度为55℃,保温2 h后仍具有95%以上的酶活力;最适pH为5.5,pH在3.0~6.0时,酶活力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青贮蚕豆秸秆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5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添加20%麸皮)、试验Ⅱ组(添加20%麸皮+40 g/t乳酸菌)、试验Ⅲ组(添加20%麸皮+400 g/t纤维素酶)和试验Ⅳ组(添加20%麸皮+40 g/t乳酸菌+400 g/t纤维素酶),每处理组设5个重复,试验期45 d。根据感官评定各组均为良,但试验Ⅳ组分数最高;试验Ⅳ组的p H、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及氨态氮/总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I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Ⅳ组的干物质、粗蛋白和可溶性糖类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单宁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在青贮蚕豆秸秆中添加20%麸皮+40 g/t乳酸菌+400 g/t纤维素酶能够改善其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地衣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耐受性、抑菌、所产酶系等特性,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菌株产淀粉酶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地衣芽孢杆菌培养4 h达到对数期,最大耐受pH值为10、最大耐盐性为8%,可产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蛋白酶、葡聚糖酶,其中淀粉酶含量较高。最优发酵条件为装液量96 mL、培养时间24 h、pH值为6.5、麸皮添加量1.00%、牛肉膏添加量0.80%,淀粉酶活力达7 866 U/L。通过对该菌的研究,可为后期大量产淀粉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糖蜜废液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混菌种发酵提取蛋白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及正交方法,以微生物含量为主要指标,考察菌种组合、菌种配比、投菌量、发酵温度、发酵浓度、发酵pH、氮源和无机盐等因素对发酵蛋白质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酵生产蛋白的最佳发酵工艺为灭菌工艺,最佳菌种组合为白地霉、热带假丝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投菌量为10%,糖蜜最佳发酵浓度为20g/100mL,温度30℃,初始pH5.0,投加适量酵母膏、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和过磷酸钙。试验为糖蜜废液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实验以冬凌草为原料,采用黑曲霉进行固态发酵。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冬凌草与麸皮比、固液比和接种量为影响因素,以纤维素酶活力作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实验,优化固态发酵条件。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冬凌草与麸皮比为13.9(gg),固液比为11.7(gml),接种量为1.6%,基础营养盐液pH值为7,发酵温度为31℃。在此条件下,发酵72 h后纤维素酶活力达到16.49 U/g,粗纤维降解了10.56%,粗脂肪提高了16.72%,粗蛋白质提高了21.94%,营养价值得到提高。本实验为冬凌草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Kpg所产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确定该纤维素酶的最佳温度和最适pH,并进行固体发酵麸皮试验,验证Kpg纤维素酶的实践效果。试验以3,5-二硝基水杨酸酶活测定法为基础,通过改变纤维素酶的反应温度和pH环境,确定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环境。为研究其实际降解能力,将枯草芽孢杆菌Kpg添加到麸皮中,在37℃环境中发酵6d。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Kpg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此时纤维素酶活性最大为108.45U/mL;反应液最适pH值为6.0,此时纤维素酶活性为97.72U/mL;在两者最适条件共同作用下,纤维素酶活性为113.58U/mL。发酵试验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Kpg能够显著降低麸皮中的纤维素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发酵麸皮中的真蛋白含量(P0.05)。枯草芽孢杆菌Kpg表现出的酶学性质符合发酵微生物选育的标准和特征,为生物饲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9.
拟康氏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草秸秆为主要原料,利用拟康氏木霉3.3002(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3.3002)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系统地测定了各种纤维素酶的酶活.结果表明,最优产酶培养基组成为:稻草秸秆和麸皮的混合比例为4:1,最佳氮源为2.5%(NH4)2SO4,最佳发酵时间120 h,培养温度35℃,接种量15%,pH 5.0,培养基含水率50%.在此条件下,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系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酶活力达4700 U/mL,葡聚糖外切酶(Cb)酶活力达3440 U/mL,葡萄糖内切酶(C1)酶活力达到1620 U/mL,滤纸酶(FPA)酶活力达到1935 U/mL.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布氏乳杆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玉米秸秆粗饲料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设置CK组(空白对照组)、LB组(布氏乳杆菌组)、ENZ组(纤维素酶组)及LB+ENZ组(布氏乳杆菌和纤维素酶共同处理组)的玉米秸秆青贮发酵试验.发酵45 d后取样进行青贮发酵品质感官综合评价,测定pH值、有机酸含量、微生物活菌数、水溶性碳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