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日趋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重病年份1998年高达75%.分离鉴定出7个属的病原真菌,它们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ruiliforme)、木霉菌(Trichoderma sp.)、离蠕孢菌(Bipolaris sp.)、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青霉菌(Penicillum s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us)、黑曲霉(A.niger)和毛霉菌(Mucor sp.);其中串珠镰刀菌是优势病原菌,分离频率高达39.1%.分别采用牙签法、注射法和花丝喷雾法时玉米果穗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结果以注射法的发病率适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品种对镰刀菌穗腐的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玉米镰刀菌性穗腐及其抗病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999年连续对四川6个不同玉米生态区玉米穗腐病进行调查,发病率分别为75%和26 8%。年度波动明显。在发病果穗中镰刀菌性穗病最重要,占57 6%,而其中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穗腐和禾谷镰刀菌穗腐(F.graminearum)分别为41 7%和15 9%。除此之外,木霉(Trichodermaspp.)和离蠕孢菌(Bipolarissp.)引起的穗病占据相当比例,分别占病果穗的21 1%和8 8%。用不同方法接种串珠镰刀菌用于抗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注射法能较好地诱发病害,接种量容易控制,适宜用作玉米镰刀菌性穗腐抗性测定。用注射法对10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玉米进行抗性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免疫材料,但对两种镰刀菌性穗腐的抗病性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南省玉米杂交种穗粒腐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籽粒(或病粒)中串珠镰刀菌的带菌率最高,分离频率为59.61%,其次为木霉菌,分离频率为14.97%。从玉米杂交种中分离到的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致病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蠕孢菌和禾谷镰刀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力较强,只是发病时间、病害蔓延速度有所差异。病原菌分离频次的高低与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弱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玉米穗腐、粒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玉米果穗或籽粒霉烂的总称。玉米穗腐、粒腐病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牙签法将玉米穗腐病病原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孢菌混合物接种到50份玉米杂交种上,对其进行抗穗腐病鉴定,筛选出高抗(HR)玉米杂交种2份,抗病(R)玉米杂交种31份。  相似文献   

6.
北京和浙江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1982-1986年,对北京、浙江地区的玉米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在1985和1986两年分离的200株病株中,腐霉菌(Pythium)占66.5%,镰刀菌(Fusarium)占37%,丝核菌(Rhizoctonia)占10.5%,细菌(Bacteria)占4.5%,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占3%。回接成株期玉米试验表明,肿囊腐霉菌(P.inflatum Malthews)和禾生腐霉菌(P.graminicola Subram)是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 Schw.)则不是,至少不是主要病原菌。从玉米上分离出肿囊腐霉菌,过去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穗腐、粒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各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蔓延快,危害严重,造成玉米降质减产。玉米穗腐、粒腐病为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侵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镰刀菌在生长过程中还产生有毒代谢物,若用染病的玉米作食品或饲料,易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一、发病症状主要在果穗和子粒上发病,被害果  相似文献   

8.
从本院高赖氨酸玉米育种试验的自交系和杂交组合的发病果穗中分离并鉴定了84个带菌标样,鉴定结果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出现的频率最高,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nm)次之,其它菌依次是色二孢菌(Diploiamayais)、长蠕孢菌(Helminthasporum mayais)球二孢菌(Botryodiloaiatheobromae)。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杂菌,通过对两种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亦属串珠镰刀菌最强。初步确认,该菌是引致本地区高赖氨酸玉米穗、粒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用该菌在10个杂交组合的王米上进行四期接种、不同组合间感病性差异显著,证明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筛选出抗穗、粒腐病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1992~1993在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安康、商洛、榆林等地区的25个县、62个乡调查玉米穗粒腐病,并采集病穗标样570份。霉坏籽粒占果穗面积1/3以上、发病严重的果穗占35.61%。对病穗标样分离鉴定结果,按出现频次计:Fusarium moniliforme占42.58%,F.graminearum 20.34%,依次还有Rhizopus nigricans(13.59%)、Penicillium sp(7.95%)、Trichothecium roseum(4.21%)、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2.37%)、Olpitrichumofricanum(1.91%)、F.brachygibbosum(1.15%)、Acremoniella verrucosa(1.07%)、Bipolariszeicola(0.92%)等。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出现频次占优势,是陕西省玉米穗粒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干瘪瘟。是由半知菌亚门中的多种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其中以串珠镰刀孢菌、合谷镰刀菌、瓜果腐霉菌、禾生腐霉菌和肿囊腐霉菌为主。近年在保定地区发生严重,致使玉米早衰倒伏,籽粒不饱满。  相似文献   

11.
玉米穗,茎腐病病原学相互关系及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穗、茎腐病病原学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其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抱菌均可交互侵染引起这两种病害,并且能从植株的外侧和内部由基部向穗部传染,初步证实引起穗腐病的镰孢菌是来自茎腐病的镰孢菌。穗、茎腐病的发病条件试验结果显示,玉米茎腐病与玉米品种的抗性、生育期、种植密度、地势、降水和施肥等的关系极为密切,而玉米穗腐病与玉米品种的抗性、土壤类型、种植形式和螟害的关系密切。通过施用钾肥和防治玉米螟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对沈阳、河北、吉林、北京等地区玉米穗、茎腐病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进行了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研究玉米穗、茎腐病同种镰孢菌是否存在寄生专化性或生理分化现象。结果表明:各地区的玉米穗、茎腐病串珠镰孢菌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相似性系数在0.86~0.98之间,菌株间差异仅表现为个体间多样性。而两种病害禾谷镰孢菌亲缘关系困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河北、吉林两地区穗、茎腐禾谷镰孢菌间均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相似性系数在0.93以上;但沈阳地区禾谷镰孢菌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相似性系数仅为0.65~0.67。  相似文献   

13.
玉米穗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玉米穗腐病是世界性严重病害。据报道世界上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达数十种,串珠镰刀苗(Fusarium mouiliforme)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优势病原菌。该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条件、果穗着生状态,鸟及昆虫的取食等有关。在抗性鉴定中,牙签接种、注射接种和喷雾接种是目前最常用的按种方法,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关系,抗性属核遗传,附加基因效应明显,为不完全显性。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目前唯一有效可行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嘉峪关市新城镇洋葱干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嘉峪关市新城镇中沟2队、中沟6队、新城4队、新城8队及长城2队的洋葱干腐病植株病原进行了分离,共获得89株镰刀菌单孢株系.依据Booth和Burgess分类系统,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其中尖孢镰刀菌所占比例最大,为69.66%,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21.99%和8.35%.室内平皿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都有致病性,病情指数依次为60.2、20.4和20.1,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能力最强,是引起洋葱干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而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作为洋葱干腐病病原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选取孜根腐病病株根系分离、鉴定出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Rhizoctonia sp.和未知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种属待定)4种主要致病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种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未知真菌单独接种发病率为70.0%,致病性强,是孜然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其次为F.oxysporum和F.solani,发病率分别为50.9%和43.2%;Rhizoctonia sp.的发病率较低,为11.0%.用未知真菌、F.oxysporum、F.solan和Rhizoctonia sp.进行混和接种,其发病率为97.4%,症状典型,说明孜然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6.
玉米抗穗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玉米总产量占全国所有谷物产量的38.12%。穗腐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产生的毒素也危害人畜安全。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玉米穗腐病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外对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鉴定出40余种病原真菌,其中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和黄曲霉引起的穗腐病发生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建立了4种玉米抗穗腐病鉴定的方法,即双牙签接种法、花丝喷雾法、花丝通道注射法和针刺果穗注射法,从数千份玉米种质资源中筛选出一批抗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或黄曲霉穗腐病的材料。明确了玉米抗穗腐病的物理与生化机制,主要表现为抗侵染和抗扩散两个方面。对部分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QTL定位研究,在玉米1-8号染色体上检测到60余个抗黄曲霉侵染或抑制黄曲霉毒素积累的QTL;定位了55个抗拟轮枝镰孢穗腐病、29个抗禾谷镰孢穗腐病、16个抗伏马毒素和DON毒素的QTL,并通过meta-QTL分析获得了数个能稳定表达且贡献率较大的QTL位点。创制了10余份抗穗腐病种质,育成了少数对穗腐病具有较好抗性的玉米新品种。尽管如此,抗性研究和抗病育种成果用于生产实践的事例仍很少,生产上缺乏抗穗腐病且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本文从玉米穗腐病病原类型、抗性种质筛选与评价、抗性遗传及抗性基因的发掘与分子定位、抗性机制、抗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对国内外玉米抗穗腐病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促进玉米抗穗腐病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玉米茎基腐病是由病原菌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在山西省分布广、危害重,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可以危害幼苗,但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其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整株很快青枯死亡:后者一般在吐丝后发病,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死,发病后期茎基纵剖面髓部变色收缩,果穗下垂,易倒伏。经试验证明:其主病原(uajor pathogen)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串珠胶孢变种(F.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sp.),其中串珠镰刀菌致病力最强。通过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连续分离证明:四种主病原都有潜伏侵染现象,串珠可以扩展到茎基第三节间,但并不扩展到穗部。次病原(Minor pathogen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多隔镰刀菌(F. decemcellulare)、弯角镰刀菌(F. camptoceras)等,它们是在主病原侵入后才侵入寄主的,本身致病力弱,但与某些主病原有协生作用,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