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莽草酸生物合成是连接植物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的关键节点。目前,莽草酸合成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及表达调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调控茶树生长发育、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等研究均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综述就莽草酸代谢途径与茶叶产量品质形成的相关性、相关调控基因研究进展,以及其他植物中该途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等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基础理论及高效育种技术的研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期开展了抗草甘膦野生大豆筛选及其抗性生理机制研究。研究人员利用田间试验对67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草甘膦抗性筛选,结果在草甘膦有效剂量为1.23千克/公顷条件下,不同野生大豆对草甘膦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ZYD0685和ZYD2405的存活率最高,分别为87%和83%;7份材料的存活率为2.7%38%;58份材料死亡。以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3.
茶树体内铝形态及铝累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婷  刘鹏  郑人卫  谢忠雷  罗虹 《作物学报》2009,35(10):1909-1915
设置不同Al3+浓度对青茶进行50 d处理,调查茶树铝含量和铝的化学配位形态。结果表明,茶树体内的铝大多以有机态或螯合态形式存在;茶树老叶具有高积累铝的特性,但以5 mmol L-1铝处理时,运输到叶片的铝减少,积累于茶树根部的铝增多。利用27Al NMR技术检测表明,茶树各器官中普遍存在Al13的强烈共振吸收峰;在各器官中还出现–0.38×10-6处和–0.17×10-6处的微弱吸收峰,为目前尚未检出的铝络合物形式;在5 mmol L-1 Al3+处理下,青茶老叶中含有更多的Al-复合物,包括Al-草酸盐(1∶2)、Al-草酸盐(1∶2)和Al-磷酸复合物,说明茶树体中的铝通过与其他物质形成络合物以降低铝的毒性。  相似文献   

4.
5.
供给茶树根部的氨在新梢萌发前主要以茶氨酸,谷酰胺和精氨酸贮存在根叶部。茶树结束休眠,开始生长时,这些化合物转移到生长点(新梢),茶树特有的酰胺——茶氨酸也集中在新梢,其在新梢中的积累不仅由于根部的大量供应,而且也因新梢的缓慢利用所致。L—旦氯酸—DL—磺基羟亚氨酸(MSO)参与氨基酸,酰胺,特别是茶氨酸的组成。  相似文献   

6.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05,27(2):58-58
世界各国普遍公认茶树原产于中国。1824年,驻印英军勃鲁士(R·Bruce)宣称在印度阿萨姆省皮珊的新福区“发现”了野生茶树,对茶树原产地才有分歧。100多a来茶树原产地问题之争主要出现了四种观点:一源论派。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理由主要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培栽茶树的国家;中国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最早、最多,现今尚有大量野生大茶树;世界各国的“茶”字及“茶叶”译音都来源于中国;大部分茶树亲缘植物均产于中国;中国种与阿萨姆种的染色体数相同,茶酯酶的同功酸没有根本差异。主张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一源论派”主要在…  相似文献   

7.
8.
我们以前曾指出,顺—3—已烯醇(青叶醇)与反—2—已烯醛(青叶醛)的先质,和11—甲酰—顺—9—十一烯酸均是在茶叶叶绿体内酶 E_2的作用下,使亚油酸 C_(12)和 C_(13)间双键氧化断裂而形成的,途经极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如具有二氧丁环的化合物)。同样还证实了,正一已醛是在同一体系中,由亚油酸产生的,即加入大量的亚油酸后,在茶叶叶绿体酶系 E_2(E_2,E′_2,E″_2)的作用下先产生不稳定的中间产物(13—过氧化氢亚油酸),进而形成已烯醛。(见图解1)  相似文献   

9.
方如汝 《茶业通报》1990,12(2):33-34
今年由县科委和农业局植保站试验设计和具体布置,在我区平里乡双风村对八五年重修剪后的茶园进行四种叶面营养液喷施试验,供试面积为9.95亩,其中增产菌4.98亩,叶面宝2.91亩,茶叶素1号1.03亩,茶叶素2号1.03亩。施用浓度:增产菌采用20毫升和40毫升500ppm的母液;叶面宝石毫升,用500ppm的母液;茶叶素1号,茶叶素2号均用1ppm即500ppm的母液。喷洒时期在茶树生长一芽一叶初展期,四种药液即进行第一次喷洒,后隔十五天再喷一次,掌握在晴天下午或阴天进行。农业管理技术措施同一般茶园。  相似文献   

10.
由亚麻酸(18:3)和亚油酸(18:2)转化成C_6—醛的酶系统(E_2″)是紧紧地结合在茶树叶片的叶绿体片层上。最新的研究证实了当茶叶叶绿体从13—L—过氧化氢的18:3和18:2脂肪酸(18:3—ooH和18:2—ooH)生成C_6—醛的时候,容易发现E_2″的存在。因此,假定在茶叶叶绿体内生成C_6—醛是由二个酶的催化反应,一个是氧化酶(E_2′),另一个  相似文献   

11.
用标记~(14)C的蛋氨酸、黄苷和7—甲基黄苷,进行示踪试验时,发现不仅在茶树,而且在咖啡树中,都是T—甲基黄苷为咖啡碱的合成先质,由T—甲基黄苷通过T—甲基黄嘌呤和可可碱转化到咖啡碱。在茶树中,T—甲基黄苷参入咖啡碱的速率(24小时后约55%),远高于咖啡树(8天后26%)。当标记的蛋氨酸饲喂茶树新梢时,在参入后的早期培养中,发现在T—甲基黄苷中有大量的放射活性(约占饲喂~(14)C的10%),后期培养中,几乎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析菠菜乙醇酸氧化酶(Sp GLO)的酶学特性及同工酶谱。首先提取菠菜的RNA并反转录成c DNA,通过NCBI数据库中提供的菠菜GLO基因mRNA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序列并连接到p MD19-T载体上进行测序鉴定;随后再次设计引物并在上游引物加入His标签,克隆Sp GLO基因构建到p YES2载体上,将该载体转入酿酒酵母中进行表达并通过His-tag亲和柱纯化,然后在不同诱导时间点取样测定Sp GLO酶活。结果显示,转化后的酿酒酵母菌株在诱导发酵20 h后能得到最高的GLO活性。以乙醇酸为底物测定Sp GLO在不同p H、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催化活性,其最适p H值为8. 0,最适温度为39℃。然后分别以乙醇酸、乙醛酸、甘油酸为反应底物,系统分析了Sp GLO的酶学特性,数据显示,Sp GLO对乙醇酸的亲和力最高,其Km为0. 41 mmol/L,Vm为45. 92μmol/(min·mg)。以乙醇酸、乙醛酸为底物,使用草酸抑制其催化活性,其Ki分别为4. 61,2. 09 mmol/L,表明以乙醛酸为底物时Sp GLO的催化活性更易被草酸抑制。同时将纯化后的Sp GLO通过Caps-氨水电泳体系进行同工酶电泳,经过染色后出现2条同工酶带,表明菠菜叶片中可能存在2种GLO同工酶。为将来深入研究植物GLO同工酶之间的生化特性差异并分析其不同生理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茶树钾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萍  阮建云 《作物学报》1995,21(3):324-329
本文对我国主要茶区茶园土壤的含钾状况,茶树品种和土壤水分对茶树吸收钾的影响和茶园施肥钾肥的增产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近60%的茶园土壤处于罐钾状态,这已成为限制茶叶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不同品种茶树对钾的吸收具有明显差异,它们对钻的最大速率Vmax为龙井43>碧云>苹云>碧峰>菊花春,米氏亲和常数Km为碧峰>碧云>龙井43>苹云>菊花春。干旱处理的茶树体内累积的钾和叶片的含钾量  相似文献   

14.
人们已经注意到茶树薮北品种新梢的茎和叶片中的嘌呤碱、咖啡碱和可可碱的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说明这些生物碱发生了代谢和/或转移。这些生物碱在8月以及10—11月显著减少,而总氮在11—12月明显增加。结果表明:这些生物碱在冬季氮的贮藏中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对锡盟地区马奶酒中分离的11株酵母菌的代谢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酵母菌对蛋白质利用能力及酵母菌对脂肪利用能力。采用OPA法,考查了蛋白酶的活力,通过测定酵母菌中蛋白酶对乳中酪蛋白的利用,反映酵母菌对蛋白质的代谢情况;采用平板扩散法,考查了脂肪酶的活力,通过观测透明圈直径的大小来反映酵母菌对脂肪的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17.
18.
吴彩  方兴汉 《作物学报》1994,20(2):248-252
测定了不同浓度处理的水培茶苗根、茎、叶中及土施和喷施Zn的茶树叶中P、K、S、Ca、Mg、Mz、Al、Zn、Mo、Na、B、Cu、Fe的含量。结果表明,茶苗对Zn有较强的吸收能力,Zn处理<0.50ppm时,茶苗体内Zn大多运往叶中;当叶中达生理需要量后,Zn也在根、茎中积累;当生长介质中Zn达一定量后,Zn在叶中积累。茶树Zn-P间有明显的拮  相似文献   

19.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是其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谷氨酰胺合成酶(GS)在高等植物氮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氮代谢的关键酶。本文介绍了GS的结构和类型,并对GS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对低温胁迫影响茶树体内生理过程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粟本文 《茶业通报》1992,14(3):21-24
茶树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是一种喜温暖气候条件的叶用植物。迄今栽培的茶树品种能忍受的最低温度一般为-6℃~-18℃,云南大叶种则不能低于-6℃。据研究报道,低温胁迫对茶树整个生理过程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低温仿害茶树的主要部位是原生质膜,并由此而引起体内各种代谢紊乱和生理过程受阻,导致叶片受伤甚至死亡。低温对茶树的危害包括冻害和冷害,前者由0℃以下低温引起,后者则由0℃以上低温造成。低温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