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3种抗旱品种长武134、铜麦3号、西农794为供试材料,研究干旱条件下小麦旗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期不同抗旱性品种小麦旗叶衰老和活性氧代谢存在差异。与长武134和铜麦3号相比较,西农794的叶绿素含量较高且降低趋势最缓慢;开花后第14天长武134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后期活性降低快,西农794两种酶活性在灌浆后期含量较高,降低速度慢,持续时间长;整个灌浆期间西农794的丙二醛含量最少,膜质过氧化程度最低,叶片衰老程度最慢。  相似文献   

2.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呈蔓延加重趋势。为了给病害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分级评价方法对黄淮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两年鉴定结果表明,在14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濮优938’、‘新麦208’、‘豫麦416’、‘新原958’、‘豫麦70-36’、‘泛麦5号’等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占总数的48.28%;‘豫麦47’和‘邯6172’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1.38%;‘洪育2号’、‘花培2号’、‘偃展4110’、‘豫麦41’、‘郑麦9023’等4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总数的33.10%;‘兰天06129’、‘兰天0591’、‘徐麦9158’、‘徐麦0054’、‘徐麦1108’等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总数的17.24%。研究结果为指导小麦黄花叶病区合理选择小麦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模拟不同降水类型旱地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旱地冬小麦品种“郑旱1号”为材料,研究了模拟豫西旱地9种降水类型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与旱地小麦产量及成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三个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底墒水对产量的贡献大于生育期降水的作用。提示旱地小麦蓄足底墒,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促进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价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的抗性,于2006—2010年在河南省西平县病圃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试验和室内间接ELISA检测,并分析了病害严重程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2个品种中,仅有新麦208表现为免疫;豫麦70-36、泛麦5号、阜麦936、山东95519、豫麦70、高优503、豫麦9676、郑麦366和陕麦229等9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占供试品种的14.5%;濮优938、兰考矮早8、新原958、花培2号、温优1号、豫麦18、郑麦9023、豫麦47、豫农201、偃展4110、豫麦36、百农878和豫麦49-198等1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的21.0%;另外39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的62.9%。对48个品种进行了产量与病害严重度分析,发现随着病害的严重度增加,小麦的穗数、千粒重以及产量都有明显下降,严重度为1级时,平均减产9.6%;严重度达到2级和3级时,平均减产分别为30.3%和33.5%。  相似文献   

5.
麦类品种与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GAV的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YDV)GAV的抗性差异,采用堆测法田间人工接种鉴定了215份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黄矮病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00中13、中4、西农979、临优21号、878和H9020-17-25-6-4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8.9、9.6、16.3、21.1、21.1和22.6,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荔高6号、偃展4110、新麦13、豫麦49、徐麦856、金穗1号、中国春和7182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8.9、55.2、58.5、54.0、56.2、51.5、55.8和53.0,均高于50.0,表现为高感;其余材料病情指数在25.0~50.0之间,表现为感病.此外,红须麦、豫麦34、小冰麦和晋麦47初期表现感病,后期恢复健康,有一定的耐病性.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感染GAV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很大,抗病品种如中5产量损失为5.6%,中4产量损失7.6%,耐病品种小冰麦、晋麦47和红须麦的产量损失依次为19.9%、15.2%和18.3%,而感病品种荔高6号产量损失达到47.5%.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大穗型品种豫麦66的灌浆后期衰老特征,本文以小偃22为对照,对两个品种生育后期的衰老以及氮代谢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浆后期大穗型品种豫麦66的绿叶面积高于小偃22,MDA含量较小偃22低。其叶片、茎秆以及籽粒的全氮含量均高于小偃22。花前的氮素转运率豫麦66高于小偃22,对于籽粒的贡献率而言,豫麦66花前低于小偃22,花后高于小偃22。因此,大穗型品种豫麦66在生育后期较高的含氮量保证了其后期的高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7.
干旱条件下叶片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为材料,以顺序衰老小麦陕229为对照,研究了田间干旱和自然天气条件下小麦扬花至成熟期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在田间干旱还是自然天气条件下,扬花至成熟期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顺序衰老小麦陕229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SPAD)、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均呈下降趋势,而热耗散量子比率(Fo/Fm)呈上升趋势。在花后30天非顺序衰老和顺序衰老现象差异最明显,在干旱条件下,花后30天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旗叶的SPAD、ΦPSII、Fv/Fm和Fv/Fo分别比倒二叶低71.86%、30.43%和40.81%,29.59%、14.84%和20.43%,28.99%、33.33%和31.66%,32.08%、30.4%和52.16%,而Fo/Fm旗叶分别比倒二叶高13.78%、24.56%和35.93%;在自然天气条件下,花后30天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和豫麦19旗叶的SPAD、ΦPSII、Fv/Fm和Fv/Fo分别比倒二叶低44.36%、25.49%和41.75%,21.97%、12.48%和13.74%,24.77%、26.12%和30.86%,27.02%、26.22%和32.81%,而Fo/Fm旗叶分别比倒二叶高11.31%、23.07%和33.95%。顺序衰老小麦陕229的表现正好与此相反。与自然天气条件相比,在干旱条件下叶片的衰老明显加快,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差异更大,叶片非顺序和顺序衰老现象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小麦主栽品种条锈病发生情况调查及抗条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河南省南部条锈病流行区连续两年大田调查及对调查资料的聚类分析,对目前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对条锈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郑麦9023、豫麦34、小偃54等品种抗条锈病,豫麦47、豫麦70、高优503等品种也较抗病,豫麦18、豫麦69、豫麦54、豫麦62等品种感条锈病,豫麦49、豫麦58等品种高感条锈病。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抗病性试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对13个小麦品种在自然发病情况下进行抗条锈病试验,结果表明,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淮麦17、96.23粉质、云杂3号、繁19、宜麦1号,其中96-23粉质、宜麦1号的产量较高,繁19、淮麦17的产量居中;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为耐病的品种有川麦107、楚麦3号,且产量较高.绵阳19、白粒5号对小麦条锈病高度摩病.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顺序衰老(正置茎)和非顺序衰老(倒置茎)茎为材料,比较研究了自然天气和干旱条件下小麦正置茎和倒置茎叶片绿叶面积、光合速率、蔗糖磷酸转运酶活性以及地上器官同化物积累和转运特性,旨为进一步研究小麦叶片非顺序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试验表明:无论是自然天气条件还是干旱条件,温麦19、豫麦19和兰考矮早8倒置茎倒二叶的绿叶面积、光合速率和叶片干重均明显高于旗叶,表现出旗叶早于倒二叶衰老的特征;倒置茎花后同化物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穗重以及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正置茎。表明小麦叶片的非顺序衰老与花后同化物的快速转运有关,这种衰老方式对小麦籽粒的后期充实是有利的,并且对干旱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小麦吸浆虫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一套较完整的小麦吸浆虫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我国主要小麦产区推广或即将推广的 5 2 5分优良品种及材料对小麦吸浆虫的抗性在田间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 (系 )对小麦吸浆虫抗性有显著差异 ,抗性较好的品种(系)有62份 ,其中高抗占2.85%、中抗3.04%、低抗5.90%。S山东928802、百农12、河农8424、郑农8号、豫展1号、中麦9号6个品种对小麦吸浆虫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以青藏高原地区青海省东部干旱区域常见杂草旱雀麦(Bromus tectorum Linn)作为受体,用琼脂共培法对青藏高原青海省东部干旱区域8种主要栽培小麦品种进行化感作用的评价。结果表明:8种小麦品种对旱雀麦的发芽率、发芽势抑制强度为2.78%~69.44%,其中高原448抑制作用最强,乐麦5号抑制作用最弱,青春38、高原437、通麦1号对旱雀麦种子萌发的抑制率都达到10%以上,而互助红、互麦14则对旱雀麦种子萌发表现为负的抑制率。相关性分析得出:处理间化感作用的差异在根长、芽长、干重方面的P值分别为0.0166、0.0194和0.0001,达到显著水平,鲜重P值大于0.5,无相关性。利用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I值)作为化感指标,结合聚类分析得出高原448化感作用最强,青春38、高原437、通麦1号、阿勃化感作用中等,互助红、互麦14号、乐麦5号没有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苏姜堰不同品种与播期小麦赤霉病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在江苏姜堰调查了不同播期的13个小麦品种小麦赤霉病的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11月5日播种的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总体上较播期为11月15日和11月25日的处理低。适当早播有利于使小麦易感生育期避开高温多雨天气,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生为害。参试品种中镇麦9号、镇麦10号、镇麦12、华麦5号和宁麦13的抗性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省临夏州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作者于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低温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了苗期、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并于2010-2014年对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临麦36号’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8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苗期对所有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成株期对CYR29和CYR32表现中抗-中感;‘临麦33号’除对CYR29苗期表现免疫、成株期表现中抗-中感外,对其余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对自然诱发的条锈病,两品种也表现感病;‘临麦34号’和‘临麦36号’除对新菌系G22-9、G22-14表现感病外,对其余菌系表现抗病,但自2013年开始两品种在田间也表现感病;‘临麦35号’全生育期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菌均表现抗病。苗期选用24个国内外供试条锈菌单孢菌系进行基因推导分析,发现供试临麦系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的抗性谱均不一致,初步推测供试临麦系品种含有未知抗条锈基因。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白粉病发生程度及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95~1997年的试验表明,河南省近几年推广的小麦品种67%以上为感白粉病品种。极感品种(豫麦13号)白粉病发生早,发病全盛期长,约30d,表观侵染速率()达0.11~0.16,最终病指和病指曲线下面积(AUDPC)都最高;高感品种豫麦25等的最终病指及AUDPC值分别比极感品种低19%~66%、40%~73%,发病早,发病全盛期25~30d,值0.1~0.15;中抗品种豫麦21号、24号、中育4号占33%,没有免疫品种。中抗品种的最终病指及AUDPC值比极感品种分别低83%~91%、89%~94%,且发病较晚,发病全盛期只有10d,值0.06~0.11。  相似文献   

16.
李玮  沈硕 《植物保护》2021,47(5):198-203
为明确青海高原地区不同春小麦品种对麦田主要危害杂草旱雀麦Bromus tectorum的化感作用,本研究通过田间一致性试 验对青海高原地区的20个春小麦品种(系)进行化感作用评价,筛选出强化感作用品种。分别于春小麦3~5叶期和成熟期调查受体旱雀麦的生长性状,转化为化感作用指数,并结合聚类分析,将20个小麦品种按化感作用的强弱分为强、中、弱3类。结果表明,20个春小麦品种(系)对受体旱雀麦的田间生长均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其中‘青春38号’‘黑丝麦1号’‘通麦2号’和‘互麦11号’为田间化感作用较强的春小麦品种。该研究为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化感抑草品种选育提供了新资源,同时为青海高原地区化学农药减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选择典型的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为材料,通过测定功能叶净光合速率、群体冠层温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温度型小麦开花后旗叶衰老特性。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期间,冷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含量变化明显优于暖型小麦,在籽粒灌浆后期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可以借助群体冠层温度作为衡量小麦代谢的功能指标,为旱地小麦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陕西省东渭北旱地小麦品种演变的分析,表明株高呈降低趋势,单株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均表现增加趋势,分蘖习性亦表现增加趋势;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结实小穗、穗长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适宜渭北旱地种植推广的高产抗旱兼用品种资源亟待充实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选择典型的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为材料,通过测定功能叶净光合速率、群体冠层温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温度型小麦开花后旗叶衰老特性。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期闻,冷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含量变化明显优于暖型小麦,在籽粒灌浆后期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可以借助群体冠层温度作为衡量小麦代谢的功能指标,为旱地小麦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干旱对关中地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关中地区70年间大面积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替,抗旱性逐步增强,干旱胁迫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品种五指麦、碧蚂1号比适宜水分条件下分别减产18.2%、38.3%,而90年代后品种小偃22仅减产2.3%。不同品种小麦收获前期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受干旱影响均有所下降,但旗叶胞间CO2浓度则表现为增加趋势,碧蚂1号、小偃22号花后各阶段旗叶气孔导度平均降低了5%、18%,旗叶胞间CO2浓度则提高了9%、8%,说明干旱胁迫下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并非是由气孔导度降低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