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淋洗对石灰性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小麦吸氮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陕西省的澄城、永寿、杨陵三地采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含量差异较大的17个土样,分别在淋洗土壤硝态氮前、后,以小麦为供试作物,用盆栽试验研究淋洗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小麦吸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洗后土壤起始硝态氮减少了2.9%-89.6%。淋失量与硝态氮浓度有关:浓度高时,淋失量大;浓度不高时,淋失量小。与此相对应,淋洗起始硝态氮后,盆栽小麦吸氮量减少5.5%-69.8%,而且作物吸氮减少量与硝态氮淋失量密切相关(r=0.956,n=17),硝态氮淋失量可对作物吸氮减少量给出93.1%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中硝态氮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青海乐都地区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情况的调查,了解该地设施蔬菜生产中土壤硝态氟时空变异.2~27 a设施蔬菜0~100 cm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为99.09~609.065 mg/kg;0~20 cm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为37.51~545.545 mg/kg,总盐含量为0.137%~0.671%,pH变化为...  相似文献   

3.
不同肥料类型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土柱法研究不同肥料类型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肥料类型处理下,各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出现峰值约在灌浆盛期,低谷在扬花期.在不同土层中,0~2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最高,并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加深而下降.配施肥料处理中0~2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各生育时期均最高,20~40 cm除灌浆盛期和成熟期外也以配施处理最高,40~12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在处理间无明显规律.土壤硝态氮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中,深层土壤中含量较少.尿素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分别占全生育期1.2 m土层总含量的5.6%和24.9%;有机肥处理下,分别占23.8%和24.8%;配施处理下,分别占8.2%和20.2%.1.2 m土体中的硝态氮含量在小麦生长旺盛期降低,生育后期升高.三种肥料类型处理,1.2 m深处硝态氮含量最高值为3.441 mg/kg,最低值为0.944 mg/kg,基本不存在由于淋失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品质与生态环境效益,三种肥料类型以尿素与有机肥配施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蔬菜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养分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陕西杨凌示范区不同日光温室栽培土壤剖面的养分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累积趋势,其中以0~20 cm土层有机质、0~40 cm土层有效磷和速效钾以及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尤为突出。蔬菜生长过程中温室土壤剖面中铵态氮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而硝态氮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蔬菜收获后土壤剖面(0~200 cm)硝态氮残留量在707~1 161 kg/hm2之间,平均达954kg/hm2,明显高于农田土壤。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电导率明显高于农田土壤,以土壤表层尤为突出。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硝态氮含量与土壤电导率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说明过量施用肥料特别是氮肥,是引起土壤盐分累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特征光谱对其全氮和硝态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冠层在6个典型生育期地上部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冠层光谱,系统分析了单波段反射率、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组合而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等8种常见植被指数与相应时期地上部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全氮、硝态氮含量、冠层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都随之增加,但当施氮量增加到300 kg/hm2(一次性施入)时,上述各项指标均降低;整个生长期中孕穗期在近红外区域反射率最高,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相差最大;6个生育期单波段510~1 100 nm反射率、NDVI、RVI等8种植被指数与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植被指数的相关性较单波段高,且与全氮的相关性明显大于与硝态氮的相关性。选择NDVI(560 nm,760 nm)和NDVI(660 nm,760 nm)可以准确拟合冬小麦地上部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前者的拟合度0.80,对后者的拟合度0.53。  相似文献   

6.
农田厚不饱和层硝态氮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 eoprobe(r)钻机获取深层连续土样,研究农田厚不饱和层硝态氮分布特征,并评估农田施氮污染地下水的潜力。研究发现在渗透性中等的土壤中,硝态氮已经淋溶到15 m以下,厚不饱和层中硝态氮分布按含量高低可分为三个明显区段:根系吸收层中含量区、吸收层下高含量区和深层低含量区。其中根系吸收区下的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吸收区;深层的硝态氮含量虽然较低,但累积量可能超过根区的累积量。硝态氮的这些分布特点表明地下水水质已经受到了很大威胁。吸收层下硝态氮含量的起伏明显受土壤的质地影响;在较深土层中与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省关中土娄土区布置线辣椒、甘蓝、白菜、芹菜钾肥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蔬菜对钾肥的肥效反应。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使蔬菜硝态氮含量降低11.8%~116.0%,维生素C含量增加0.4~147.4mg/kg;产量增加9.3%~33.8%;明显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400cm深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减少22.7~48.0kg/hm2,尤其在80~220cm剖面减少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和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玉米秸秆还田(S1)和不还田(S0)2个处理,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0、84、168、252 kg·hm~(-2)和336 kg·hm~(-2)。结果表明,施氮量较低时(分别低于99 kg·hm~(-2)和79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小麦产量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施氮量较高时则相反;两条氮肥肥效曲线呈相交规律。施氮252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产9.5%和2.1%,施氮336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产7.0%和5.6%。冬小麦冬前分蘖期土壤硝态氮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施氮量高于84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有高于相同施氮量下不还田处理的趋势,其中0~20 cm土层N336+秸秆还田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比不还田处理提高25%(武功试验地)。冬小麦返青期土壤硝态氮较冬前分蘖期大幅降低,此期秸秆还田处理0~2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有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趋势。周至县连续三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冬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有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趋势,不施氮肥处理0~1 m土层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处理累积量显著提高43.4%。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与施氮量有关,施氮量较低时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返青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引起作物速效氮供应的短期(返青期追施氮肥前)缺乏,影响小麦生长,进而导致小麦减产。连续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小麦收获期2 m土壤硝态氮累积,减少向下淋溶。  相似文献   

9.
关中旱地小麦生育期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旱塬地区土壤主要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明其时空有效性,在较为精确的时空尺度条件下研究了关中地区小麦生育期间土壤剖面0~100 cm范围内硝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在0~100 cm范围内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在30~40 cm处为硝态氮累积峰值,第90~150天范围为剖面上硝态氮素快速消耗期;土壤碱解氮在0~100 cm范围内存在着二元变异结构,0~40 cm空间变异特征较明显,而40 cm以下则时间变异特征更为突出;土壤速效磷空间梯度变异明显,表现为从上至下速效磷含量递减,小麦生育期间土壤剖面速效磷几乎是同步递减;土壤速效钾则是时间变异特征比空间变异特征更显著,小麦生育期间剖面上各层土壤速效钾含量降低幅度均在50 mg/kg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的土壤硝态氮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测坑玉米种植试验研究,分析了常规畦灌和膜孔灌条件下农田土壤硝态氮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膜孔灌溉0~60 cm土层的硝态氮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变化较大,60 cm以下变化平缓,上下土层硝态氮含量差异相对较小。而常规畦灌在0~40 cm内变化较大,上下土层间硝态氮含量差异较大。两种灌溉方式,表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在整个玉米生育期为双峰形式,以三叶期和抽穗期为最高。与常规畦灌相比,膜孔灌溉消除了硝态氮的表聚现象,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更趋合理,更加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膜孔灌溉由于其覆膜作用,减轻了硝态氮的淋洗,提高了氮素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长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绿肥的培肥效应,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油菜生育期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油菜生育期0~100 cm土层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毛叶苕子处理,硝态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低于无毛叶苕子处理。毛叶苕子与化肥配施效果好,毛叶苕子施用对提高和保持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含量,相比CK提高9.54%~18.33%,相比纯施化肥提高0. 94%~19. 28%。化肥配施毛叶苕子处理较单施化肥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7.01%~38.51%。绿肥引入小麦(油菜)种植体系后,对小麦(油菜)生长季内土壤氮库、氮素循环及培肥土壤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油菜是高需氮作物,有效的氮素养分管理是其高产、高效、优质生产的关键。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18个品种油菜苗期叶柄硝态氮含量与其收获期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施氮水平下,苗期不同油菜品种的叶柄硝态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供氮充足的情况下,苗期叶柄硝态氮含量能反映收获时不同油菜品种间生物量、产量籽粒吸氮量、整株吸氮量变化;苗期油菜叶柄硝态氮含量与株高、分枝节位高度、单株角果数的相关关系受供氮水平的影响;一次有效分枝、每角粒数、千粒重的相关关系与苗期叶柄硝态氮含量无关;无论施氮水平如何,苗期油菜叶柄的硝态氮含量与籽粒各项品质指标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江源区曲麻莱县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总量及比例,结果表明:4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氮素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在0~10 cm土层,土壤全氮与有效氮含量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人工草地最高,退化高寒草甸草原最低。与高寒草甸草原相比,退化高寒草甸草原0~10 cm土层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分别降低了52.4%和76.2%,而10~40 cm土层的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却明显增加。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退化导致0~10 cm土层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降低,退化和人工种植均导致0~1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明显降低,而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明显升高,且这两个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40~60 cm土层又明显降低。因此,退化和人工种植均导致土壤硝态氮沿土壤剖面淋溶下移,并且淋溶主要发生在0~40 cm深度的土壤中。土壤无机氮总量与硝态氮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对土壤无机氮总量和比例的研究也表明退化加剧了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再生水灌溉的迅速发展,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再生水灌溉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及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水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同潜水埋深,灌水水平越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越多;灌水后,灌水水平B1不同潜水埋深地下水硝态氮分别增加11.71mg/l、15.82mg/l、15.16mg/l;灌水水平B2不同潜水埋深地下水硝态氮分别增加33.881mg/l、30.37mg/l、25.29mg/l。潜水埋深越深,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浓度增加越小;潜水埋深越浅,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浓度增加越大,由于淋溶和硝化作用产生的硝态氮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旱棚小车模拟小麦/玉米垄沟套作种植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垄沟部位(垄顶、垄底和沟中)施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和产量及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条件下,施肥部位对垄沟套作水分分布影响不显著,但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差异较大;垄顶施肥和垄底施肥处理下,由于水肥异区,其垄上小麦生长带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有效地减少了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而后期沟内玉米生长带的水氮处理相同,因此其硝态氮分布差异较小;在相同灌水条件下,垄沟套作可以有效降低水分流失,减少氮肥损失,因此较传统平作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小麦、玉米的产量,且以垄顶施肥和垄底施肥效果最显著,小麦产量较平作分别增加11.47%、10.81%,玉米产量较平作分别增加18.87%、22.70%。  相似文献   

16.
水稻在不同施肥和土壤条件下,对白叶枯病的抵抗性不同。本文着重分析氨态氮和硝态氮对病害的影响。施用氨态氮和未腐熟绿肥等,氮肥多的发病重;土壤反应酸性的较硷性的发病重。施用硝态氮的水稻,稻株虽然表现落黄,但是白叶枯病发生也很重。植物成分的分析结果:施用氨态氮的稻株,游离氨基酸的量较高,而还原糖的含量则较低;施用硝态氮的植株则相反。植物组织速测和水孔分泌水的分析证明:施用硝态氮的水稻在叶片中也积累较多的硝态氮。施用氨态氮的水稻发病重的原因,可能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较高有关,施用硝态氮的水稻发病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叶片中积累了较大量的硝态氮,改变稻株的氧化还原性状而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研究结果证明:水稻对白叶枯病栽培免疫的机制,不同于稻瘟病和胡麻斑病。  相似文献   

17.
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矿质氮累积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渭北旱塬6~37龄苹果园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以了解不同树龄,不同剖面深度土壤矿质氮累积与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0~400 cm剖面土体中,氨态氮的含量和分布保持相对稳定;硝态氮含量和分布变化显著,含量在0.31~195.32 mg/kg之间,土体剖面硝态氮的累积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累积层出现在40~260 cm土层,最高含量出现在15龄果园的100~120 cm土层中,其值为195.32 mg/kg。土壤剖面累积大量的硝态氮,可能会造成潜在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膜孔灌灌施条件下硝态氮迁移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自行研制的膜孔点源入渗装置,测试膜孔灌灌施条件下硝态氮的迁移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肥液连续入渗过程中,硝态氮浓度锋运移与水分湿润锋是一致的;随着距离膜孔中心距离的增加,NO3-N含量减小,在湿润锋位置处土壤NO3-N含量急剧减小到本底值;进入再分布过程后,土壤水分运移速度减慢,整个湿润土体内的含水量分布更加均匀;再分布1~7天内,硝态氮含量略有下降,再分布10天后,硝态氮反硝化作用增强,径向处的反硝化作用弱于垂向处,硝态氮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膜孔点源入渗尿素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尿素的转化规律基本一致,施肥5 d后土壤铵态氮达到最高峰,随后的10 d内迅速下降至土壤的本底值,而土壤硝态氮一直平稳升高,于施肥后15 d左右达到最大值。不同施肥方式下膜孔点源入渗土壤尿素转化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分布特征有明显的不同。灌施情况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沿着远离膜孔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小;表施情况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以下7~15 cm的土层内;深施情况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5~17 cm的土层内。  相似文献   

20.
新疆新和县郊区菜地硝态氮的淋洗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新和县郊区菜地的调查表明 ,由于过量施氮和灌水 ,造成菜地土壤硝态氮在 0~ 2 .8m土体中大量积累 ,平均 1m土体累积量 2 5 2kg/hm2 N ,接近一季蔬菜的需氮量。 0~ 2 .8m土体累积量平均高达 5 88.4kg/hm2 N ,已对浅层地下水构成威胁 ;菜地土壤 0~ 2 .8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 (y) 与施氮量 (x)呈极显著正相关 ;蔬菜种植年限较长的地块 ,1m以下土体硝态氮的绝对累积量和相对累积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