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工程观”理念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会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625-12626,12628
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针对目前国内农业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从优化课程体系、拓展实践空间、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展综合教育等方面,探索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对举办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总结了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机制、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基地、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以特色和质量为核心加强改革和建设的主要做法、效果和基本经验,提出了创建新型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推进高职教育试点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深化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3.
车树理  王英  陈亚兰 《现代农业》2014,(11):108-109
农业技术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农业学科的特点和实践教学实际,重组课程、确定目标、合理的安排实践内容和活动时间,选择情境化教学方法、完善管理体系、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做到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中心,校内校外实践为基础,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为载体,基于浙江省农业行业自主创业环境和涉农专业大学生自身特点,结合多年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构建农业自主创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树立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归纳出了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农业自主创业率的创业教育模式,即面向农业行业,扎根农业产业,整合多方资源,实施双层次多平台创业教育模式,进而从创业意识模块、创业素质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教育实践模块细分了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农科研究的提出和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农业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就地方农业高校而言,转变实践教学观念,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经济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研究以新农科为背景,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师资等方面构建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新农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水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对我国高等"新农科"教育发展和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总结了华南农业大学110周年的办学历程,梳理了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做法,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服务中央和广东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做了深刻思考;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高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状况,以引入市场机制为核心,构建了高职教育设施农业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了校内实习基地条件,实现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共同提高,为农业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农业教育始于明治时代 ,作为“富国强兵”的对策之一 ,以尽快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稳定农村为目标发展起来。二次大战后 ,日本更加重视农业教育 ,采取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举 ,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 ,不仅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众多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方法的农业劳动者 ,使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劳动力保证。日本的农业教育主要有学校教育体制下的高、中、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民的实践研修教育 ,此外 ,还有属于自我教育性质的社会上各种农业培训班等。…  相似文献   

9.
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实训基地是农业高职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学中做"过程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场所。针对传统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对农业高职教育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生产、科研项目为载体,探索并实践了"实训示范园"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高等人才的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入手,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为例,明确了创业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实验区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生专业协会是按照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托于学院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条件、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这一举措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改善了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12.
“三年三段三改”教学模式是针对农业专科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农业专科学校教育教学特点,经过四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创建成的一个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又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内容前后衔接,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实现了三年实践不断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并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确立农业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生产、实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渠道,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创新,强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配套的制度,是农业高职教育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4.
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深刻内涵为:“以农为本”,积极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农业教育的出发点;产学研相结合,是搞好农业教育的切入点;一支理念新、技术精、德才兼备的农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是搞好农业教育的支撑点.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对涉农专业开放教育的启示:涉农专业开放教育发展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生产、科学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涉农专业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不断创新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好涉农专业开放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涉农专业开放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和高素质的涉农专业开放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耕读教育理念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耕读教育理念的理论诠释分析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路径,旨在推动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学专业、爱专业、立志从事专业”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员参与、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平台管理的组织维度与形式,“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与保障,线上线下两个支持平台和评价系统,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范式,提出耕读教育理念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6月,学校向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并获准立项;1996年9月,学校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试办高等职业教育首批试点校之一。我们本着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具有农业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之路,经过两年实践,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对举办农业高职教育的认识、思路、实践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7.
1974年2月台湾教育部门订颁了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课程标准,对其教育目标规定如下:1.传授现代农业所需知识及技能,以培养基层从业人员,促进农业生产与提高品质。2.养成青年对农村社会的服务精神与实践能力,从事农村建设。3.建设农校为当地农民教育与训练中心,以增进农民现代化的识识与技能。1987年4月台湾又对农业学校教育目标重新表述如养:农业职业学校以培养现代农业经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科学构建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落到实处,进而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树立“大创业观”和“多元协同”“多育融合”理念,构建由目标与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为同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特征,分析了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和农学专业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下农业生产机械化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思路,为农业生产机械化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高等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理论知识学习为根基,以完成专业综合创新设计、毕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大赛为手段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中,专业课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育人过程和教育方法,全程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