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53份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计算了35个RAPD分子标记的多态性比率和每份苜蓿种质资源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指数,并通过计算53份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距离(CD),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素缘关系.结果如下:1)35个RAPD标记扩增共得到30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88条,多态位点比率为94.12%.说明这53份苜蓿种质资源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2)53份苜蓿种质资源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指数变化规律一致.直立黄花苜蓿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指数最低,说明其遗传多样性最小;公农1号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指数最高,说明其遗传多样性最大.3)53份苜蓿种质资源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136 3~0.661 0.以λCD=0.275为标准将53份苜蓿种质资源划分为7个组群,直立黄花苜蓿单独被划分成一个组群. 相似文献
2.
苜蓿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RAPD标记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利用RAPD技术对中国18个苜蓿品种和北美9个苜蓿基本种质来源的代表品种各取10个单株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品种内和品种间均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如采用混合样分析则掩盖了品种内的多态性,而品种间的多态性则明显降低。7条引物共检测了52个位点,其中50个位点是多态的。品种间差异是由该50个多态位点出现带谱的频率不同而体现的。 相似文献
3.
杂花苜蓿种质SRAP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于2009年5月对来自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波兰等地区的31份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旨在探究中亚及欧洲等地区杂花苜蓿种质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为杂花苜蓿品种选育和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7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179条清晰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41条具有多态性的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79.89%,材料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59到0.874之间,平均相似性系数值为0.723,与中亚和欧洲的参试种质材料相比,新疆的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显示,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来自中国新疆的7份材料分别聚在第1类和第3类,反映出中国新疆的供试材料间遗传变异丰富,与中亚材料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不同杂花苜蓿材料的亲缘关系与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为快速有效地鉴定苜蓿属(Medicago)在内蒙古地区种植较广泛的10个品种,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试验利用SRAP(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标记初步建立了10个苜蓿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分析了其中3个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SRAP标记FR12,FR14,FR16,FR18,FR21引物组合在10个苜蓿品种中的多态性较好;利用SRAP标记FR6和FR21组合、FR21和FR17组合,制作出2套指纹图谱,均可有效鉴定出10个苜蓿品种。通过对‘呼伦贝尔’黄花苜蓿、‘草原3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到这3个苜蓿品种的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变化规律均一致,且不同产地和利用年限的2份‘草原3号’杂花苜蓿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差异(P<0.05);表明杂花苜蓿的遗传变异程度较大,多样性水平较高。本研究构建了2套苜蓿指纹图谱,有利于从分子水平鉴定不同苜蓿种质资源,同时苜蓿3个种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可为合理利用苜蓿种质资源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苜蓿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来自中国北方苜蓿生产区的94份材料为样本,以美国标准秋眠性对照品种以及来自前苏联,伊朗和加拿大共25份材料为对照,研究了中国苜蓿地方品种和审定品种的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遗传变异及其数量分类,并且通过了等位基因酶的分析和等位基因频率的统计,分别探讨了各种群的基因多样度Ht,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基因多样度Hs,种群间基因多样度Dst,基因差异系数Dm,基因分化系数Gst,每代基因迁移值Nm以及群组间的遗 相似文献
6.
不同苜蓿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0个来自不同地区的苜蓿种质材料(品种)进行种子贮藏蛋白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国外的苜蓿种质材料具有较多的多态位点,较高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s多样性指数,说明相对于中国的苜蓿种质材料具有较广的遗传背景;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来自国外的苜蓿种质材料的平均遗传距离要比来自中国的苜蓿种质材料要低,说明来自不同国家的苜蓿种质材料与中国本地的苜蓿种质材料遗传背景的差异性。同时研究发现,经过多年的种植不同苜蓿种质材料之间发生一定的基因交流,导致苜蓿种质材料的基因漂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SSR标记的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分析是进行复杂性状关联分析的前提条件.从14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16对多态性引物,对82份苜蓿(Medicago spp.)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6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90个等位变异,平均11.88个;多态性比率66.67%~100%,平均为83.05%;基因多样性为0.1447~0.3637,平均为0.2577;PIC为0.0079~0.9432,平均为0.5501.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5时△K最大,即82份苜蓿材料可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75.61%的种质遗传组分相对比较单一,24.39%的种质遗传背景比较复杂.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结构的划分与种质的来源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8.
9.
中国苜蓿地方品种种子贮藏蛋白标记: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DS-PAGE方法对中国18个地方苜蓿品种和北美9个苜蓿基本种质来源的代表品种,各选20粒种子进行贮藏蛋白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品种内和品种间均具明显的多态性,但采用混合样分析则掩盖了品种内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3个微卫星标记,对4个中国地方绵羊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利用POPGENE软件分析了受试羊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遗传杂合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等4个国家的2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带型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75条带,其中62条呈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PPB)为82.67%。2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0~0.87,平均为0.75,其中Algonquin与Phabulous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最高,达0.87,Sanditi,WL232和4020品种间,以及32IQ和Sequel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最低,均为0.60。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可将20个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6大类群,充分说明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42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补充现有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信息,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份野生紫花苜蓿种质和41份栽培紫花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5对引物在供试苜蓿材料中共获得231条扩增带,其中163条具有多态性。引物的多态位点百分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71.55%、0.210 0和0.326 3。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641~0.913,平均为0.791,栽培品种间的平均相似系数相对较大,野生种质资源与栽培品种间的平均相似系数相对较小。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0.778处可聚为五大类,单独聚为类的陇东野生紫花苜蓿、CW 200和CW 787都表现出了与其他材料间较远的亲缘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图,可把供试材料分为四大类,其中第Ⅰ、Ⅱ类与第Ⅲ、Ⅳ类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综上,供试苜蓿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部分种质资源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耐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25个紫花苜蓿耐盐品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0条引物在25个紫花苜蓿耐盐品种单株DNA间的多态性位点比率(P)为81.52%,在各品种混合DNA间的多态性位点比率为61.65%,说明采用单株DNA样品比采用混合DNA样品能更好地揭示紫花苜蓿品种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变异水平。基因分化系数(Gst)主要反应品种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中国18个耐盐紫花苜蓿品种和美国7个耐盐紫花苜蓿品种的基因分化系数分别为0.271和0.152,表明中国耐盐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品种间基因交流机会比美国品种间交流机会多。紫花苜蓿作为典型的异交植物,其生物群体的遗传结构与其繁育体系具有直接的联系。依据遗传距离(GD)分析结果,25份材料从遗传结构上可以分为9个组群,其中图牧1号和图牧2号遗传距离最小(GD=0.148),捷达和图牧1号遗传距离最大(GD=0.786)。紫花苜蓿耐盐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紫花苜蓿耐盐核心种质库构建和耐盐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SCoT标记分析不同秋眠型苜蓿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16(45)正交实验设计研究模板DNA、dNTPs、Mg2+、Taq酶和引物5个因素的浓度对SCoT扩增迁移率重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μL反应体系中,2.5 ng/μL DNA、1.00 mmol/L Mg2+、1.20 U Taq酶、0.40 mmol/L dNTPs和0.30 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利用最优反应体系从5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将它们分别扩增34个苜蓿品种,共检测到103个SCoT标记,其中9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从安徽和江苏两地收集的野生南苜蓿和栽培苜蓿的遗传距离最远,单独聚为一类;其余32个品种苜蓿在相似系数0.757附近分为3个亚群,秋眠型苜蓿品种主要分布在第Ⅱ亚群中,半秋眠型在3个亚群中都有分布,而非秋眠型苜蓿分布在第一和第二亚群中,表明SCoT标记的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苜蓿的秋眠型,但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12个苜蓿材料的根颈直径、入土深度、根颈分枝数、根颈芽4个特征指标,并对不同生育时期的根颈生长进行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12个苜蓿材料分枝期各多样性指标间都呈正相关关系。根颈入土深度差异性极显著(P0.01),根颈直径、根颈芽数是决定根颈分枝能力的重要因素;2)12个苜蓿材料现蕾期根颈入土深度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P0.01),根颈直径、根颈芽数是决定根颈分枝能力的重要因素;3)12个苜蓿材料开花期根颈直径差异性极显著(P0.01),根颈芽数差异性显著(P0.05);4)不同苜蓿材料间不同生育时期均存在较高的多样性,同一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表现不完全一致,不同生育时期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5)杂20、杂26、杂27、杂97与其他供试苜蓿材料相比,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抗性强,具有较高潜在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是分布于东亚的大型濒危涉禽,亟待深入开展其种群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本研究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筛选东方白鹤的微卫星位点,并进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所用的36对微卫星引物7对来自白鹳(Ciconia ciconia),12对来自朱鹮(Nipponia nippon),17对来自大蓝... 相似文献
18.
采用过氧化物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电泳技术,对两份野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资源和27份栽培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种同工酶共检测到30条稳定酶带,其中6条为特异酶带,出现在陇东野生紫花苜蓿、拜城野生紫花苜蓿、兰杰兰德和大西洋紫花苜蓿酶谱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75.00%、55.56%和33.33%。29份苜蓿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633~1.000,平均值为0.867,两份野生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与栽培品种间的相似系数相对较小,栽培品种间的相似系数相对较大。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772处可将29份苜蓿材料聚为3类,第1和第2类分别由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和拜城野生紫花苜蓿单独组成。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和拜城野生紫花苜蓿在主成分分析图中的位置也相对孤立,表现出野生种质资源与栽培品种间较远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应用SSR分子标记,对河南省15个居群共288份狗牙根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0对引物共扩增出173条条带,其中16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4.29%,表明河南省狗牙根具有丰富的多态性。15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857,即发生在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达到38.57%,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内部,居群间基因流为0.7964,居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不同居群间遗传一致度的变化范围是0.746~0.964,平均为0.767。15个居群间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没有完全按照地理来源进行聚类,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矩阵之间的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狗牙根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相关性。288份狗牙根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73~0.5205,平均为0.3113,UPGMA聚类结果将所有材料分为3组。基于Structure软件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可将288份狗牙根材料分为2个亚群和一个混合型群体,与288份材料的UPGMA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判断两个亚群的遗传背景单一,混合型群体存在一定的种质基因渗透,遗传背景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