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雪松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松,又名香柏、喜马拉雅雪松、喜马拉雅杉。雪松为乔木,树干端直高耸,侧枝平展,枝叶浓密,树冠尖塔形,树姿优美,挺拔苍翠,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在园林绿化中被广泛应用。雪松适宜温暖湿润气候,以长江中下游一带生长最好,在福建省闽北等  相似文献   

2.
<正>雪松,学名Cedrus deodara,别名喜马拉雅雪松、喜马拉雅杉,松科,雪松属。雪松树体高大,干形通直,材质优良,树姿雄伟壮丽,挺拔苍翠,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和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1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原产地高达60m,胸  相似文献   

3.
北方地区雪松的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雪松(Cedrus deodara)俗名喜马拉雅雪松,属于松科常绿针叶大乔木,树冠宝塔形,主干耸直,侧枝轮散平展,叶丛匀称,球果华丽,为世界著名的园林风景树。其与金钱松、日本金松、南洋杉、巨杉合称为世界五大公园树种。  相似文献   

4.
利用半密闭容器测定法研究离体雪松(Cedrus deodara)根、茎、枝叶挥发性物质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油麦菜(Lactuca sativa L)、小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通过提取雪松不同组织浸提液作用于不同蔬菜,重复5次,且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组。实验表明:所有种子都于第7~9d达到相应处理下的最大发芽率;发芽率由高到低为对照组、根、茎、叶、雪松土壤;雪松下的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积累过剩导致雪松土壤处理下的幼苗出现大幅度死亡;植物生长高度对雪松不同组织浸提液没有规律性响应;雪松土壤、雪松针叶浸提液、茎-皮浸提液、雪松根浸提液对生物量鲜重的影响是依次降低,此结果与种子发芽率趋势相似,进一步证实雪松不同组织化感强弱为针叶、茎-树皮、根。  相似文献   

5.
1.大气污染报警器雪松对二氧化硫和氟化氢这两种气体很敏感,当雪松针叶出现发黄、枯焦现象时,说明周围可能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氢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人工低温下山西太原、运城引种雪松与种源地南京雪松的抗寒性差异,人工采集南京及山西运城、太原地区的雪松1年生枝条,设置-5、-10、-15、-20、-25、-30℃低温梯度处理,以4℃作为对照,测定分析3个地区雪松的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并运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西太原、运城雪松的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种源地南京雪松,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均低于种源地南京雪松;山西太原、运城及南京3个地区雪松的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517、0.495、0.482。3个地区的雪松抗寒性综合排序为太原运城南京。  相似文献   

7.
自然降温对雪松叶片中叶绿素及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自然条件下,低温胁迫对雪松叶片内光合色素及细胞电导率影响研究,为雪松的引种成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年引种雪松在越冬期间叶绿素呈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呈抛物线状;电导率也呈抛物线状变化规律,随着温度降低细胞膜受到一定伤害,部分电解质外渗,电导率也随之增加;雪松的抗寒能力与电导率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低温胁迫下细胞膜的破坏是雪松叶片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雪松树干通直,枝叶秀丽,姿态端庄,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许多人认为雪松天然姿态优美,不用修剪或不能修剪,从而忽视了对它的整形和修剪,常造成偏冠、主干分叉、下强上弱等现象,使其应有的观赏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现将雪松整形修剪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松材线虫虫株在致病性方面的差异,选用分离自日本和中国浙江的松材线虫虫株,分别接种雪松、黑松和马尾松,比较其感病情况,并在不同时期分离树体内的线虫,比较不同虫株在不同寄主体内的移动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个日本虫株和1个中国虫株都能使黑松和马尾松感病和枯死,3虫株对黑松和马尾松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差异;日本松材线虫虫株能使雪松枯死,枯死率在50%左右;中国松材线虫虫株不能使雪松致病,但在其体内可以分离到松材线虫.不同时期分离各寄主体内线虫发现.接种72 h前线虫数量处于调整期,接种144 h后线虫数量开始上升或下降.日本虫株接种雪松后,线虫数量呈递增趋势:中国虫株接种雪松.线虫数量在接种144h后开始下降.我国雪松不感染松材线虫病是由于线虫虫株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0.
<正>雪松属常绿乔木树种,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之一。其树干笔直,树形优美,还具有很强的防尘、减噪和杀菌能力,所以在园林绿化中占具重要的地位。雪松的种植一般采用播种育苗的方法,但由于种源不足等原因,已经开始尝试新的育苗方法即容器育苗。基于此,介绍雪松容器育苗技术。雪松属于雌雄异株植物,由于在我国引种区多为花期不遇,种子非常稀有。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雪松  相似文献   

11.
低温胁迫对雪松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从自由基的产生及清除探讨雪松低温伤害机理。实验对雪松低温胁迫下的丙二醛(MDA)、电导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绿叶SOD的活性明显高于黄叶的SOD活性;MDA的含量明显低于黄叶中的MDA的含量;电导率明显小于失绿叶片的电导率;低温胁迫下SOD是雪松主要的保护酶;雪松失绿叶的细胞膜的受伤害程度比较大,而绿叶的细胞膜的伤害程度比较小。  相似文献   

12.
雪松主干挺拔、气势雄伟,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但很多人认为,雪松树姿优美,在栽培过程中不必进行整形修剪。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妥的。一般来说,雪松实生苗可以不必修剪而自然成型,但我国目前种源不足,大部分雪松都是扦插苗,很难自然形成优美树形。下面简单介绍优质雪松的树形特点及整形修剪方法。一、雪松正常优美的树形优质雪松具有明显的中心领导干,生长旺盛,大侧枝不规则轮生,  相似文献   

13.
2010年3-4月,对北京城郊雪松冻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6月份对其恢复情况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表明,骤然降温和极端低温是雪松受冻害的主要原因;大多数雪松均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城八区和郊区县冻害稍轻,五环外苗圃受冻害较严重;叶片受冻Ⅰ-Ⅲ级,枝条受冻Ⅰ-Ⅱ级雪松开春后基本能恢复树势,景观效果不受影响;今后应做好边缘树种冬季防寒工作,减少冻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根据豫西地区特有的气候、温度、土壤特点,为豫西地区雪松的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选用1~2年生的雪松实生苗,于2月中下旬~4月下旬之前合理定植。通过土壤消毒,对地下食根害虫的施药预防,以及对雪松针叶黄化病、流胶病的预防和雪松近几年因松大蚜虫对雪松的为害,而采取相关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根据笔者种植雪松的经验,综合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雪松在豫西地区长势良好,生长茂盛。  相似文献   

15.
引进18个花椰菜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澄江县栽培的花椰菜新品种。通过对各参试品种商品性、抗病性、产量等性状比较,兴利二号、高雅、高富三号综合表现较好,是首选品种,可搭配兴利三号、金刚王、雪莉、兴利一号等品种;新贵88、新贵99、雪松65、雪松85、雪松90、大圣80、兴利一号建议淘汰。  相似文献   

16.
雪松,又称香柏,是松科雪松属植物的统称。该属种类球果形状相似,与杉树最为接近。原产于喜玛拉雅山脉海拔1500~3200m的地带和地中海沿岸1000~2200m的地带。雪松属常绿乔木,树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质硬,灰绿色或银灰色,在长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开花。球果翌年成熟,椭圆状卵形,熟时赤褐色。  相似文献   

17.
雪松在甘肃东部地区广泛种植,作者总结多年从事雪松栽培管理工作实践,从培育壮苗、栽后管理、病虫害防治三个主要环节介绍了雪松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雪松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雪松为试验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菌类恒温培养法研究雪松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以及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雪松的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萜烯类、醇类、酯类、醛类等,且因月份不同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呈现出不同的规律,雪松对细菌的抑制效果最强,平均抑制率为70%以上,对放线菌的抑制效果次之,平均抑制率为29%,雪松挥发性物质对真菌没有抑制效果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平均促进率为37%,蒎烯是雪松影响菌类生长的最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采用应力波仪和阻力仪分别对雪松进行了材性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由应力波断层扫描得到的图片和阻力仪得到的阻力曲线图比较准确地反映出雪松立木内部的材质分布情况,应力波仪和阻力仪结合在一起对立木内部材性进行检测时,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很好地弥补了每个设备的不足;通过和实际测量的生材密度相比较,无论是应力波速和雪松密度还是阻力值和雪松密度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8,能够证明应力波和阻力仪所反映的材质材性信息和雪松立木的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03~2005年从事的稀土对雪松幼树高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对雪松幼树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叶面喷施稀土可缩短雪松育苗周期,而且随着雪松苗龄的增加,苗木所需稀土的量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