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述了苄嘧磺隆(BSM)对生物群落的作用,并分析了影响其吸附、降解的因素。重点讨论了苄嘧磺隆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体生物与后茬作物的影响,其中对作物的影响主要包括BSM与重金属的复合作用、对叶绿素合成的影响、对根生长的影响;影响苄嘧磺隆吸附、降解的因素包括土壤性质对其吸附解吸的影响、细菌对BSM的降解作用。指出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基因突变对BSM的除草效果影响及微生物对BSM的降解率研究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材料对不同条锈菌系的抗病水平、抗病基因组成和易位系间抗病基因关系,对V9125-3和V9125-4易位系进行了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利用V9125-2抗条锈基因Yr WV的2个侧翼分子标记,分析了3个易位系抗病基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易位系对当前国内7个优势菌系均表现良好的抗病性,但对不同菌系抗病性的抗病基因遗传特点有所不同。V9125-3对CYR29、CYR30和CYR3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对CYR32、CYR33和Sun11-11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控制,对Sun11-4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控制;V9125-4对CYR30、Sun11-4和Sun11-1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对CYR32和CYR33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控制,对CYR29和CYR3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控制;V9125-3对CYR29的抗病基因其中之一可能是Yr WV,另一个为未知基因。  相似文献   

3.
川滇无患子提取物用于农药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露  谢文申  罗雁婕 《植物保护》2010,36(5):162-164
本文研究了川滇无患子果实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小菜蛾、甘蓝蚜的生物活性,以及川滇无患子果皮提取物与吡虫啉、阿维菌素复配后的混合物对甘蓝蚜、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川滇无患子果皮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有较好的致死率,而且对其化蛹和羽化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对蚜虫致死作用上,川滇无患子果皮、果仁提取物对甘蓝蚜都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川滇无患子果皮提取物与吡虫啉复配后能明显提高吡虫啉对甘蓝蚜的生物活性,但对提高阿维菌素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李勃  马瑜  张育辉 《农药学学报》2016,18(4):407-415
有机磷类杀虫剂对水域的污染已经对水生动物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该类农药的分子结构特征决定了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而对动物产生神经毒性,但仅此还不能解释此类杀虫剂暴露对动物机体所产生的多种毒性效应。大量研究表明,有机磷类杀虫剂除通过对AChE的干扰而对非靶标水生动物机体产生神经毒性并导致其行为异常外,还可作为内分泌干扰物(EEDs)对动物的生殖、发育和内分泌产生干扰作用,诱发机体的氧化应激过程、造成DNA损伤、导致遗传毒性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多种毒性效应。文章综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暴露对不同水生动物个体及种群发育的毒性作用,包括对神经功能以及行为的影响,对内分泌、生殖和发育的干扰及对氧化应激、DNA损伤、遗传毒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尝试分析了此类杀虫剂对非靶标水生动物的毒性机制并对相关领域研究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对草莓上二斑叶螨控制效果较好的捕食螨,以及对二斑叶螨毒力较强而对捕食螨安全性较高的杀螨剂,通过测定智利小植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测定阿维菌素、联苯肼酯、丁氟螨酯、乙螨唑和螺螨酯对二斑叶螨的毒力以及对其雌成螨日均产卵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供试的5种杀螨剂对3种捕食螨的毒力、选择性毒力和安全性。结果表明,3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智利小植绥螨表现最为突出,其对二斑叶螨螨卵、若螨和成螨的捕食能力值分别为23.69、25.92、9.14。在供试杀螨剂中,螺螨酯对二斑叶螨的毒力较高,联苯肼酯对其产卵量的影响较大;联苯肼酯、丁氟螨酯、螺螨酯对智利小植绥螨,联苯肼酯、螺螨酯对巴氏新小绥螨,螺螨酯对加州新小绥螨的毒力低于其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本研究得出智利小植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强、螺螨酯对二斑叶螨的毒力较高且对智利小植绥螨较安全的结果,可为防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红秃头和霸王鞭两个小麦农家种抗白粉病基因推导显示,红秃头和霸王鞭均具有较宽的抗性谱,是良好的抗源品种,并可能携带新的抗病基因。抗白粉病遗传分析表明,红秃头对E09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E26和E30-2的抗性分别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至少携带一显一隐2对抗白粉病基因;霸王鞭对E09的抗性由2对显性基因重叠或者独立控制,对E26的抗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对E30-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其至少携带2对显性基因。利用基因芯片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进行染色体定位推测出,红秃头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7B和6B上,霸王鞭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4A和7B上。  相似文献   

7.
黄土区小流域水沙对降雨及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降雨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流域径流、泥沙的两个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采用SWAT模型,用固定其中一个影响因子而改变另一个影响因子的方法,对研究区降雨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泥沙影响进行估算,目的在于从年月不同时间尺度上确定黄土高原小流域水沙对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状况。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降雨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为84.20%,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为28.63%;在月尺度上,降雨对径流贡献率也大于土地利用对径流的贡献率,尤其在雨季降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和土地利用对径流影响程度的比值最大可以达到4.5。因此,不论在年尺度还是月尺度上,降雨对径流的贡献率都远远大于土地利用对径流的贡献率。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流域年降水量和流域森林植被盖度均与流域径流模数或输沙模数呈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作为旅游消费的主体,其结构的变化会对旅游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文中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人口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动态影响趋势,运用方差分解法揭示其对旅游消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城乡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且对旅游消费变化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人口性别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其对旅游消费变化的贡献率以缓慢的速度递减;人口年龄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较小,其对旅游消费变化的贡献率递减比较明显.据此,可以对不同旅游主体市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地促进旅游消费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性遗传及基因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8个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菌系)对三个易位系进行抗锈性评价,并用CYR30、CYR31、Su-4和单孢菌系CYR32-6对三个易位系与感病品种铭贤169配制的F1、BC,1F1和F2代株系以及三个易位系之间双列杂交的F2株系进行遗传分析和等位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易位系是优秀的小麦抗条锈病资源;V9128-1对CYR30、CYR32-6和Su-4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1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独立控制,V9128-3对四个菌系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V3对CYR32-6和Su-4的抗病性均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对CYR31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独立控制或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V9128-1与V9128-3对CYR31、CYR32-6和Su-4有相同或紧密连锁的抗病基因,且对CYR30、CYR32-6和Su-4的抗病基因与V3都不同.但与V3含有相同或紧密连锁的抗CYR31基因.  相似文献   

10.
松嫩盐碱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缓冲作用及其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对维持自然界自然生态过程和平衡以及减缓地区、区域的环境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响应。本文从湿地对洪涝和干旱的缓冲作用、湿地对周边环境的净化作用、湿地充当着CO2的源和汇,湿地植物的生态效应以及湿地对植物对盐分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等方面论述了松嫩平原盐碱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缓冲作用,指出对生态脆弱带的盐碱湿地进行保护和优化管理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卵菌病害的特点及对生产造成的影响,对化学防治的药剂种类做了一些介绍,对药剂的作用机理,菌株对甲霜灵产生抗性的原因及对其它药剂的交互抗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抗性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试甲氨基阿维茵素苯甲酸盐乳油对鹌鹑、蜜蜂、家蚕、鱼、蝌蚪5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该药剂对鹌鹑7d的LD50为115(a.i.)mg/kg,对蜜蜂48h的LC50为0.0864(a.i.)mg/L,对家蚕96h的LC50为0.006 22(a.i.)mg/L,对斑马鱼96h的LC50为0.113(a.i.)mg/L,对蝌蚪48h的LC50为0.264(a.i.)mg/L.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鹌鹑中毒,对蜜蜂剧毒,对家蚕剧毒,对鱼高毒,对蝌蚪高毒,对环境生物有较大风险,生产上使用该药剂时应注意环境生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防治小麦全蚀病的高效安全药剂,对多种杀菌剂在不同浓度下的防效以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硅噻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在推荐浓度下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小麦出苗、苗高没有显著影响;咯菌腈的防效与苯醚甲环唑相似,但对小麦出苗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其他几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防治效果、对小麦安全性以及抗药性治理方面综合考虑,将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等交替或混合使用是防治小麦全蚀病比较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类型飞防助剂与杀虫剂配伍方式对其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效果的影响,以杀虫剂、飞防助剂和施药液量为因素设计3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对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进行分析,确定对稻纵卷叶螟具有理想防效的配伍方式。结果表明,杀虫剂和飞防助剂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均有极显著影响,施药液量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无显著影响。施药后第15天,杀虫剂选择1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飞防助剂选择有机硅、施药液量选择30.0 L/hm2的配伍方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好,达84.32%。飞防助剂并非对所有杀虫剂都具有同等增效,其中聚合物助剂对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增效显著高于对其他3种杀虫剂的增效,植物油助剂对12%甲维·虫螨腈悬浮剂的增效显著低于对其他3种杀虫剂的增效,有机硅助剂对4种杀虫剂的增效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进出境花卉苗木杀虫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伟  屈娟 《植物检疫》1998,12(4):208-212
在对34种常规药剂和混配剂筛选试验中,发现速扑杀与机油乳剂1:10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棉蚜毒力测定的共毒系数为180.2216,对花卉苗木上的红蜡蚧、红蜘蛛和棉蚜都有良好的杀虫效果。400倍液对红蜡蚧的防效达99.75%,1000倍液对红蜘蛛防效99.6%,3500倍液对棉蚜防效达99%以上,是一种对进出境花卉苗木检疫处理的良好混配剂。  相似文献   

16.
测定草甘膦母液残渣对农作物小麦、玉米、油菜的安全性。10 g/m2以上剂量对小麦、玉米、油菜种子出苗不安全;0.3 g/m2以上剂量对小麦生长不安全;2.5 g/m2以上剂量对油菜生长不安全。如用在道路工程施工上产生飘移,对周边的农作物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
桑螟对桑园常用农药抗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3个不同地区的桑螟种群对桑园常用农药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各地桑螟对农药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对灭多威抗性,海宁、湖州、缙云分别为35.2、9.7、5、1倍;对双效磷抗性,分别为10.6、3、1.3倍;对敌敌畏抗性,分别为6.5、8.2、3.8倍;对毒死蜱抗性,分别为2.3、5.9、1.45倍;对辛硫磷抗性,湖州5.1倍,缙云3.2倍。比较桑螟对不同农药抗性结果表明,桑螟对敌敌畏、双效磷、灭多威已呈高抗性。同棉铃虫、小菜蛾比较,桑螟对农药敏感性相对较高。交互抗性测定显示,抗灭多威的桑螟品系对毒死蜱不存在交互抗性,在对灭多威已产生很高抗性的地区,防治桑螟时可交替使用毒死蜱与灭多威,以延缓桑螟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农药使用不当则会对重要授粉昆虫如蜜蜂等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围绕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亚致死剂量农药对蜜蜂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农药对蜜蜂的联合作用,以及新烟碱类杀虫剂与蜜蜂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农药对蜜蜂毒性差异的机理、农药对蜜蜂解毒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植物化学物质在调控蜜蜂对农药耐受性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农药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其对蜜蜂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优势物种的种间关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对22个优势物种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31个种对中,正关联种对数(141对)多于负关联种对(90对),且前者达到显著关联的种对数(89对)也多于后者(27对)。乔灌木对草本植物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形成种对中正关联种对数(44对)多于负关联种对(28对),且前者达到显著关联的种对数(22对)也多于后者(10对)。其中白梭梭、白茎绢蒿和淡枝沙拐枣分别与18个优势草本中的11个、13个和13个呈正关联,且多为显著关联;但梭梭与这些草本均不存在显著正关联,表现出明显的生境趋异性。绝大部分(211对)种对的OI<0.6,处于中等偏弱联结强度,表明干旱环境胁迫使部分物种在资源利用趋同同时,而不同物种集团之间发生了空间分布的分离。DCA排序图的种间距离和分布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结果。研究认为本沙漠白梭梭、白茎绢蒿和淡枝沙拐枣等灌木不仅具有防风固沙效应,而且对草本具有重要的看护效应,需要重点保护。在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重视不同乔灌木与草本植物间的合理搭配,以构成灌木-草本群落,形成立体防风固沙体系,更好地发挥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20.
荔枝果皮和果核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荔枝果皮、果核甲醇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细菌和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果皮、果核提取物对细菌、真菌均表现抑菌活性,其中细菌对果核提取物较敏感,而真菌对果皮提取物较敏感;提取物对细菌的MIC在1~3mg/mL之间,对花生冠腐病菌和香蕉炭疽病菌的抑菌百分率为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