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草草甸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南山高草草甸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合理利用该类草地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土壤理化测定方法,分析了刈割-放牧杂类草型、刈割-放牧禾草型、刈割型、放牧型4种不同利用方式的高草草甸0~5、5~10、10~20和20~30 cm土壤的养分.[结果]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依次为171.559 5、144.818 5、142.419 6和111.163 3 g/kg;全氮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全磷和全钾基本没变化,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结论]草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选择利用方式的直接指标,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可以作为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2.
豫东平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农业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从而深刻地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人类活动对土壤变化的影响自有人类以来就不曾间断过 ,只是这种影响因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物质投入方式与数量等因素的变化程度不同而异。因此 ,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对探讨区域合理的土壤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探讨了豫东平原几种主要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为探讨其合理利用体系提供基础依据。1 研究区概况豫东平原是黄淮平原的典型农业代表区域 ,属典型暖温带半湿…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枣园和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结果】各土壤养分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异系数为0.92%94.00%,均为中等空间变异性。由农田更替为枣园及枣麦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02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枣园后,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有提高,其中010 cm、203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各养分元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园>枣园>小麦地>荒地枣园>荒地,全氮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园>小麦>荒地枣园>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各养分元素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云南绿春哈尼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干田、旱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范围水田分别为27.47~47.14g/kg、94.23~137.47mg/kg、3.68~13.31mg/kg和78.43~178.90mg/kg;干田分别为22.90~32.49g/kg、66.14~93.91mg/kg、2.20~4.55mg/kg和83.05~127.35mg/kg。旱地分别为29.10~41.92g/kg、85.95~107.95mg/kg、2.78~14.62mg/kg和59.75~112.23mg/kg。(2)同一山麓哈尼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基本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为水田干田旱地,但经方差分析,各种养分含量在水田、干田和旱地之间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养分特性及其变异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利用网格法和取代表性土样相结合的取土方法、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 ,初步探讨了不同利用方式下一个村范围内土壤的养分特性及其变异性。结果表明 :(1)土壤有机质和NH4 -N的含量处于极低水平 ,约 80 %的土壤缺钾、缺锌 ,约 5 0 %的土壤缺锰、缺硫 ,近 4 0 %的土壤缺硼 ,近 2 5 %的土壤缺磷 ,少数土壤轻度缺镁 ;不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相差较大 ,主要与成土母质、养分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施肥等因素有关。 (2 )旱地土壤NH4 -N、P、K和Zn的含量比水田高 ,而有效Mg、S和Mn的含量比水田低 ,有机质和有效B的含量大小相当。旱地P、K、B和Zn的空间变异大于水田 ,而水田N、Mg、S和Mn的空间变异大于旱地。 (3)不同利用方式下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其有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特点基本一致 ,即有效P、S、B和Zn的含量都是大棚蔬菜土壤 >种藜蒿的土壤 >常规大田作物土壤 ,而种植藜蒿的土壤其有效K和Mg的含量反而比种植其他类型作物的土壤低  相似文献   

6.
昭苏马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对昭苏马场的不同草地类型做了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冲积平原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中山山地草甸最高,低山丘陵草原最低;而土壤全钾含量正好相反,低山丘陵草原的土壤全钾含量最高,中山山地草甸最低.亚高山草甸草地土壤全磷、速效氮的含量较丰富,其他各草地类型间土壤全磷分布较均匀;山前冲积平原草甸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最低,各草地类型之间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化也不大,而且速效磷在各层中分布的比较均匀.中山山地草甸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亚高山草甸的最低.各草地类型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土壤全钾和0~10 cm速效钾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水稻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水稻土改种水果、果蔗、双季稻轮作秸秆还田、双季稻秸秆无还田以及稻-冬季瓜菜轮作5种不同利用方式,分析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提出今后有利于土壤培肥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河北省赵县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可为土壤肥力的评价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全量N、K、Fe、Mn为弱变异性,全量P、Cu、Zn为中等变异程度;全量N、K、Fe、Cu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全量P、Mn、Zn则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全量P与Zn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全量K与Mn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全量Cu与N、Fe则具有相异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地利用对Cu、Zn的影响大于其他元素。  相似文献   

9.
阳利永  渠甲源  吴献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93-9696,9935
从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手段3个方面,概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基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区、地貌单元、行政区、流域以及特定地区,采用统计与计量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与手段,研究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各种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研究时间尺度4个方面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姚静  张永娥  王瑞良  闫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31-7434
以山东费县为例,对3种不同耕地利用方式(粮田、果园、菜地)下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利用方式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偏低;菜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硼含量明显高于粮田和果园,有效铜和有效钼含量受耕地管理措施影响较小;粮田土壤pH值最高,菜地土壤pH值最低,蔬菜地土壤具有明显的酸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同时期枣园土壤和植株养分的关系,为南疆红枣高产提供土壤管理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南疆高中低3种不同产量水平的枣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同土层和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速效钾含量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D)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6 7;土壤微生物量碳与骏枣展叶期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实膨大期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各养分含量均保持在良好水平,土壤养分及植株养分能对微生物量碳、氮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横头山干线公路的建设对沿线土壤养分和植被的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哈尔滨-阿城快速路横头山干线公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分析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两侧距公路不同距离土壤养分和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和影响。利用相关性分析,分析土壤养分与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公路建设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下坡大于上坡,影响范围在200 m范围内;对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的影响范围在100 m内,0~50 m内影响较为强烈;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的有机质(OM)、pH、速效钾(AK)、速效磷(AP)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显著,说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pH值及有效形态的P、K是本研究区中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割草场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天然割草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以割草场鸭茅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未处理、春季放牧+割草、春季放牧+割草+秋季放牧、割草+秋季放牧、割草,5种不同利用方式下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变化.[结果]不同利用方式对叶量、叶长和叶宽的影响较显著(P<0.05);不同利用方式中割草+放牧利用下分蘖数和地下部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上部生物量与生长高度和茎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都有影响,割草+放牧的利用方式比较适合当地以鸭茅为主的禾草+杂类草的割草场草甸草地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海拔高度下高山草原土土壤养分变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高山草原土不同海拔高度(4287m4、374m和4464m)的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山草原土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逐渐减少,土层逐渐变薄;土壤速效养分受海拔高度影响较大,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全量养分。  相似文献   

15.
人工草地植被重建对退化红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常用的栽培牧草截叶胡枝子和宽叶雀稗在退化红壤进行草地植被重建,研究人工草地植被重建对退化红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种草及管理措施,人工草地植被重建显著影响红壤质量。重建后的人工草地土壤pH值升高,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提高,而对全钾和多酚氧化酶没有规律性影响。草地植被重建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增加表现为对上层土壤的影响大于下层土壤,这种影响增加了红壤丘陵草地土壤肥力的垂直分异。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模式对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种种植模式下青稞根际土壤的16S rDNA和18S rDNA基因相关区片段进行测序,研究根际土壤细、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从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角度解析青稞连作障碍的发生机制。6种种植模式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WHD模式最高,全磷含量YC模式最高,全钾含量MLS模式最高,pH均为碱性;3种连作模式下,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逐年降低,全磷显著升高。6种种植模式下,细菌和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和覆盖度没有显著差异,与连作相比,WHD和MLS模式可显著提高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与混作、轮作相比,连作显著提高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但Chao1指数差异不显著;连作使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减小,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增加。6种种植模式下,genus水平群落结构表现为连作使青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发生较大改变,导致有害菌群丰度增加,有益菌群数量减少,尤其是真菌菌群发生较大改变,而轮、混作模式使优势菌群及新种数量明显增加。细菌、真菌群落PCoA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在6种种植模式间变异较小且未发生明显分化,PC1、PC2的总解释能力均大于80%,表明有显著主导因子。细菌、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显示,土壤有机质、全氮与提高WDH、QKA模式下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而pH、有机质、全氮与提高WDH、YC、QKB模式下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表明,与连作相比,WDH和MLS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微生物群落组成,是缓解青稞连作障碍的可能途径,可为青稞连作障碍修复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制度温室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连作8年黄瓜的温室土壤在采用不同栽培制度后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影响。【方法】利用盆栽方式进行连续4年不同栽培制度试验,采取常规的化学分析和选择性培养基方法分析不同栽培制度下各栽培茬口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组成动态变化。【结果】采用不同栽培制度连续处理4年后,所有处理EC、pH、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均低于试验开始时本底值并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夏季填闲青蒜处理的EC、pH、全氮、速效氮、速效磷与对照差异显著。夏季填闲青蒜和轮作的栽培制度在第2、3年均显著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的组成,增加了B/F值,降低了土壤尖孢镰刀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了秋冬茬黄瓜产量。【结论】夏季填闲青蒜和轮作栽培制度能够连续4年持续改善连作土壤的质量,对连作土壤有一定修复效果,但这种效果随着处理年限的延长呈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18.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类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除全钾含量外,6类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少,土壤pH与之相反;(2)与全球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平均水平相比,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磷钾比和氮磷比均较低;(3)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态系统的化学计量差异也显著,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次生林人工林水田旱地灌丛草地。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不同,应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施肥措施,促进峡谷型喀斯特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下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的养分消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年生三倍体毛白杨品种S8和二倍体毛白杨品种S1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探讨3种种植密度A1(3m×4m)、A2(2m×4m)、A3(2m×5m)条件下林地土壤养分的年变化及不同土壤层次养分的消长变化情况.对2005-2006年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林地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N、碱解N、全P、速效P、全K、速效K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a后土壤pH值略有增加;A1种植密度下土壤全N、碱解N、速效P降低最多,A2密度下全K和速效K消耗最多,A3密度下土壤有机质及全P下降最多.在0<土壤深度(h)≤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N、全P消耗量最大;在40cm<h≤60cm土层中,土壤碱解N、全K、速效K消耗较多;土壤中速效P在20cm<h≤40cm土层消耗量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