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明确蛹虫草亲本和子囊孢子单孢菌株交配型基因类型.[方法]以自主分离保存的CM1901菌株新鲜子实体为材料,采用孢子弹射和梯度稀释培养法,获得子囊孢子单孢菌株.采用PCR方法对蛹虫草的亲本及单孢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鉴定.[结果]获得102个子囊孢子单孢菌株.亲本菌株同时含有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102株单孢分离株中,仅含MAT1-1交配型菌株57株,仅含MAT1-2交配型菌株24株,另外21株为亲本型(同时含有MAT1-1和MAT1-2),MAT1-1∶MAT1-2为78∶45.[结论]分离获得102个蛹虫草子囊孢子单孢菌株,发现这些单孢菌株交配型有3类,且MAT1-1∶MAT1-2比例为78∶45,与理论值1∶1有较大差值,所以蛹虫草不属于典型的二极性异宗配合型子囊真菌.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选择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其中杂交育种是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中应用最广,成效最显著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通过双亲性状的优势互补或借助于某一亲本的优点去克服另一亲本的缺点,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交配,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或超亲性状的菌种。此方法适用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即2个不同担孢子萌发成的单核菌丝进行配对,实现双核化,形成子实体。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单孢分离。该文总结了金顶侧耳子实体单孢分离的技术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旨在为食用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双孢蘑菇单孢分离与单孢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双孢蘑菇的遗传上阐明了单孢分离和单孢杂交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双孢蘑菇单孢杂交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双单杂交育种技术选育长根菇新菌株,并建立双单杂交后代的快速准确鉴定方法,以获得活性成分含量高、抗病性强的长根菇优质菌株.[方法]利用双单杂交技术进行长根菇杂交育种,通过拮抗试验、细胞核染色观察和SNP位点分析对双单杂交后代进行鉴别,以液体深层发酵和比色法测定杂合菌株的小奥德蘑酮产量,并通过对峙培养鉴定杂合菌株的木霉抗性.[结果]通过对长根菇亲本菌株OuE进行单孢分离,获得14株单核菌丝后代,编号依次为OuE01~OuE 14.将获得的单核菌丝后代与亲本双核体菌株OuC进行双单杂交,经拮抗试验和SNP位点分析共筛选获得14株双单杂交后代.经过与两个亲本菌株(OuC和OuE)比较发现,杂交后代OuCE02、OuCE08和OuCE12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16.00、16.10和15.30 mm/d,均显著高于两个亲本菌株(P<0.05);杂交后代OuCE03、OuCE05、OuCE08和OuCE10的菌丝发酵液小奥德蘑酮含量较亲本菌株OuC分别提高6.07%、47.66%、4.67%和15.42%;杂交后代OuCE01和OuCE08显示出较亲本菌株更强的木霉抗性.其中,杂交后代OuCE08在菌丝生长速度、小奥德蘑酮产量和木霉抗性方面均优于两个亲本菌株.[结论]双单杂交是一种快速有效获得食用菌新菌株的遗传育种方法,通过该方法筛选出一株高产小奥德蘑酮、高抗木霉的长根菇新菌株OuCE08.长根菇双单杂交后代快速、准确的检测鉴定可先采用拮抗试验作为初筛手段,再利用SNP位点分析进行复筛.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高山被孢霉的菌丝生长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碳氮源利用试验,优选出合适的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酵母膏.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中麦芽糖、温度和pH值3个因素的取值范围,根据Box-Benhe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子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各因子对高山被孢霉菌丝生长的影响,建立高山被孢霉菌丝生长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最佳菌丝生长条件为麦芽糖含量2.46;、温度31℃、pH值7.0.在此条件下高山被孢霉的菌丝生长速率达到0.480 cm/d,比优化前提高了24.7;.[结论]生长条件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高山被孢霉的菌丝增长速率,为更好地利用高山被孢霉菌丝的生长促进有机质废弃物降解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为筛选和选育适宜广西栽培的双孢蘑菇品种和确定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研究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形态特征及不同温度、pH、光照、碳氮源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菌株9506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褐蘑菇最慢;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C,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4.0~9.0,最适pH为6.0~8.0;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粉.[结论]7个双孢蘑菇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性不明显,在栽培生产中,应综合协调温度、pH、光照、碳氮源等因素的作用效果,以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一种适用于多数植物病原真菌的单孢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种可靠并广泛适用于各种病原真菌的单孢分离技术。[方法]以玉米小斑病菌的单孢分离为例,并综合改进其他单孢分离方法,通过组织分离、孢悬液涂布、挑针转移3个步骤,挑取分散在清水琼脂平板上已经萌发的孢子获得单孢。[结果]采用该法对多种病害标本进行单孢分离,成功率都在92%以上,部分达到100%,单个菌丝片段的分离成功率达到60%以上。[结论]多种真菌的分离表明,该法操作简便,材料设备简单,结果可靠,成功率高,适用性广。  相似文献   

8.
在PDP培养基上,用25个红平菇的单孢分离物在试管中进行全配对,观测菌丝体上的锁状联合和子实体的形成情况,判定红平菇单孢菌株间的亲和性和交配系统;结果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6.70%、假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3.30%、不亲和配对占总配对的5096,表明红平菇是双因子交配系统。随机选取16个杂交新菌株进行出菇试验,得到5个粉红色新菌株,占31%,6个保持红色不变的菌株,占38%,5个灰白色的新菌株,变种比例为31%,其中04×05的形态与供试菌株形态差异最大。菌盖颜色、菌盖形状、菌柄形态、菌褶形态均与供试菌株不同。  相似文献   

9.
以香菇栽培品种大山18和云南野生菌株11-1作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初步获得84个杂交菌株。通过对亲本菌株ISSR引物进行筛选,得到1个条带图谱清晰稳定、含有2个亲本各自特异扩增条带的引物。用该引物对84个杂交菌株及其亲本进行ISSR扩增,结果表明:有45个杂交菌株扩增出2个亲本的特异条带,推断这45个杂交菌株应是真正的杂合子,表明ISSR标记可以作为香菇杂合子鉴定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被毛孢高产孢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获得高产孢的中国被毛孢菌株。[方法]对比5株中国被毛孢菌株的产孢率,并结合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半径、菌落形态及菌丝生物量等性状表现加以筛选。[结果]菌株7B和8B产孢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但菌丝生物量与其他菌株差异不明显。[结论]菌株7B和8B可作为生产分生孢子的优良中国被毛孢菌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武陵山野生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菌种,并进行栽培试验,为其驯化育种提供依据。[方法]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野生毛头鬼伞菌种,并对该菌种进行栽培试验。[结果]毛头鬼伞菌丝体白色,有锁状联合;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25℃,最适原种培养基是麦粒培养基。[结论]毛头鬼伞菌丝体生长速度快;用稻草栽培时,生物学效率为58.42%。  相似文献   

12.
鸡腿菇是一种营养保健价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珍稀食用菌。该试验主要从品种选择、原料配方、栽培模式几个方面研究了鸡腿菇栽培新技术。结果表明:鸡腿菇菌株特白33和特白39产量高,品质优,适合在安庆地区栽培推广。在栽培配方上,用部分稻草代替棉子壳栽培鸡腿菇,可充份利用当地丰富的稻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在栽培模式上,室内箱栽模式优于室外袋栽模式,是鸡腿菇栽培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叉状炭角菌(Xylaria pedunculata)是伴随鸡腿菇栽培而出现的一种新致病菌。首次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状炭角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玉米粉,最适氮源是黄豆粉,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7。  相似文献   

14.
鸡腿菇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栽培价值较高的珍稀食用菌。主要从品种选择、栽培季节、覆土技术、出菇方式、栽培原料配方等方面综述了鸡腿菇模式化栽培技术,并提出了鸡腿菇栽培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毛头鬼伞多糖(Coprinus comatus)的生物活性,对毛头鬼伞多糖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活性进行测定,明确活性部位,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毛头鬼伞子实体和菌丝体提取多糖,并初步纯化,采用半叶法和叶碟法对抗病毒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毛头鬼伞多糖对TMV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和抗病毒侵染作用,对TMV具有明显的体内抑制复制效果;在TMV接种前施用可以显著降低TMV侵染能力。【结论】毛头鬼伞多糖具有较好的抗TMV活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引起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广泛采集玉米灰斑病发生地区病样,用单孢分离方法获得大量菌株,采用病菌形态学、培养特征和种特异性鉴定技术,准确鉴定中国不同地域的玉米灰斑病致病种。【结果】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云南和湖北大量采集的玉米灰斑病病样中分离获得136个菌株,经过系统鉴定,确认其中65个菌株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71个菌株为玉米尾孢(C. zeina),未发现以往有记载的高粱尾孢玉米变种(C. sorghi var. maydis);引起中国北方地区玉米灰斑病的是玉蜀黍尾孢,而引起云南和湖北玉米灰斑病的是玉米尾孢,但在2008年前分离的云南菌株中有玉蜀黍尾孢。【结论】在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有2个种: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前者存在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山东,在云南2008年前也有分布,后者分布在西南玉米区的云南、湖北。  相似文献   

17.
应用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及微核试验对鸡腿蘑进行遗传毒理检测.结果表明:用鸡腿蘑浸提液处理过的小鼠,其骨髓细胞微核率及SCE频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这表明.鸡腿蘑无致畸变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杂交后代的交配型与寄生适合度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杂交后代交配型和致病性分化情况,明确有性杂交与菌株变异间的关系。【方法】以01-12和01-15为出发菌株,人工诱导玉米大斑病菌的有性后代,获得F1代菌株,再以F1代菌株40和42为亲本,获得有性杂交F2代菌株;对有性后代进行交配型和寄生适合度测定;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不同致病类型菌株的毒素含量。【结果】在室内条件下连续诱导产生玉米大斑病菌的2个有性世代,获得了79个F1代菌株和32个F2代菌株;后代菌株的交配型发生了明显分化,出现了A、a、Aa和中性菌株,其中F1代A、a分离比例明显偏离1﹕1;寄生适合度测定结果表明,F1代和F2代菌株较亲本均发生了寄生适合度分化,其中F1代中较亲本寄生适合度增强的菌株占30.00%,减弱的菌株占50.00%;F2代中较亲本寄生适合度增强的菌株占21.87%,减弱的菌株占31.25%;毛细管电泳结果表明,强致病力菌株的毒性组分含量明显高于弱致病力菌株。【结论】有性杂交是导致菌株交配型及致病性发生分化变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与其毒素含量呈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鸡腿168菌株为材料,采用Promoter Signal Scan软件对扩增序列进行启动子分析,Blastn同源性分析近缘真菌gpd启动子序列,并用MEGA4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序列具有TAT-box和CAAT-box特征,且与GenBank中多个真菌gpd启动子序列同源性较高,基本证实该序列为鸡腿168gpd启动子,可应用于鸡腿菇外源基因表达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葡萄成熟花粉粒原生质体分离条件,为下一步原生质体杂交及遗传改良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使用低温—酶解法对酿酒葡萄桂葡一号花粉原生质体进行分离,探讨低温处理不同时间、不同花序位置和不同甘露醇浓度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结果】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原生质体分离得率越高,在0.6 mol/L甘露醇条件下,以处理7 d的原质体分离得率最高,达18.94%,其次是处理5 d。对于不同部位花粉,以中上部花药的原生质体分离得率较高,而以中部花序的花粉原生质体分离得率最高,达19.11%;中下部花药及已开始散粉的花药原生质体分离得率较低。相对于1.2 mol/L甘露醇,以添加0.6 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处理的花粉原生质体分离得率较高。【结论】低温处理时间、花粉成熟度及甘露醇浓度均对酿酒葡萄花粉原生质体的分离有明显影响。选用即将开花的中上部花药为材料,经0~4℃低温预处理5~7 d,并以0.6 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调节剂可获得大量有活性的花粉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