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建立新生山羊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RTECs)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集刚出生未哺乳健康山羊的肾脏,分别采用胶原酶Ⅰ和胶原酶Ⅳ消化法分离培养RTECs,选择孔径0.15 mm的筛网对RTECs进行纯化,观察各组RTECs的生长情况;对分离的RTECs进行免...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新生山羊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RTECs)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集刚出生未哺乳健康山羊的肾脏,分别采用胶原酶Ⅰ和胶原酶Ⅳ消化法分离培养RTECs,选择孔径0.15 mm的筛网对RTECs进行纯化,观察各组RTECs的生长情况;对分离的RTECs进行免疫组化和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TECs的增殖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胶原酶Ⅳ对RTECs的消化效果优于胶原酶Ⅰ,所得的细胞团块多,纯度高,细胞生长快,经孔径0.15 mm的筛网过滤后,RTECs的纯度达95%以上,并可连续传至第12代。分离获得的细胞经免疫组化法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法鉴定呈阳性;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和桥粒连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结果显示,第4代新生山羊RTECs中G1期和S期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25.01%和74.99%,G2/G1为1.97%,第10代细胞中G1期细胞和S期细胞均占50.00%,G2/G1为1.88%;第4代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在0.32%左右,而第10代可达3.7%,远高于第4代细胞。【结论】建立了增殖快、细胞活力高的山羊RTECs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SD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两种原代培养及传代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较理想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肾小管节段贴块法及0.2%胰蛋白酶消化20min两种方法进行原代培养,以0.25%胰蛋白酶(A组)、0.125%胰蛋白酶-0.02%EDTA(B组)消化传代,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细胞种类。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成功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但前者较好,小管节段贴壁早。B组成功传代(4代)并鉴定为肾小管上皮细胞,A组传代失败。结论:肾小管节段贴块、0.125%胰蛋白酶-0.02%EDTA消化是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原代成年水貂成骨细胞的培养方法,建立细胞库。无菌条件下取7月龄成年水貂肋骨,剪碎,用胰酶、胶原酶消化后接种于培养皿内培养,获得原代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化、钙结节染色进行鉴定。结果,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染色、钙结节染色均呈阳性。证明培养出的细胞是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生化培养箱中进行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在体外进行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探索其在生化培养箱中合适的培养条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爬片吉姆萨染色和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结果]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上皮细胞呈多角形,长满后呈上皮细胞特有铺路石样。细胞染色可见上皮细胞胞体较大,胞核深蓝色,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清晰可见,一般为2-4个。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表达上皮细胞特异的角蛋白14和18。[结论]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可以在生化培养箱中成功培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试验旨在建立一套稳定的鸡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为深入研究鸡舍空气污染物对鸡肺泡功能影响提供体外研究模型.[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对16日龄鸡胚的肺组织进行消化,经过差速离心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采用鸡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吸附法纯化细胞,再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和碱性磷酸酶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培...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系统可靠的小鼠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技术,为进一步研究肺纤维化及肺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低质量分数胰酶联合胶原酶的方法消化小鼠胎鼠肺组织块,经差速离心和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肺泡Ⅱ型上皮,进行原代培养.用改良巴氏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每只胎鼠可获得(5±2)×106的细胞产量,细胞活力为95%±2%,纯度达到92%±2%,改良巴氏法镜下观察可见胞质内含较多深色颗粒,透射电镜观察到特征性的嗜锇小体即板层小体和细胞膜上有明显的微绒毛.结论:该方法能成功分离出小鼠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且产量大、纯度高,能满足体外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小鼠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毕琳  李键  王中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88-3491
综述了有关于小鼠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乳腺细胞培养的意义,介绍了乳腺组织原代培养的过程,并分析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获得野猪输卵管上皮细胞,并进行传代、冻存和复苏,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块在培养2d开始有细胞爬出,7d左右可长满全皿,原代细胞形态呈菱形,其中混有少量成纤维细胞.传代2~3次,细胞生长状态最好,4代后细胞退化;细胞经冷冻保存再解冻后细胞死亡率上升.通过此方法能够获得较纯的野猪输卵管上皮细胞,为野猪资源保存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成年鸡肝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10周龄的雄性黄羽鸡为对象,比较了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改良的原位两步灌流法及原位一步灌流结合组织块消化法对成年鸡肝细胞的分离效果,同时比较了不同基础培养液对成年鸡肝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原位两步灌流法可以获得分离效果很好,均匀一致且活率达90%以上的肝细胞;以Williams’medium E为基础培养液,以1×105个/cm2密度接种,4 h后肝细胞贴壁,随后在含φ=7%新生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肝上皮细胞呈现典型的多角形,核圆透亮,聚集呈岛屿状生长,48 h后增殖旺盛,96 h后基本铺满培养皿底部,出现胆小管样结构,并可维持存活13 d以上。本试验为进一步建立成年鸡肝细胞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兔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用新生未哺乳仔兔,应用胶原酶Ⅳ消化法对小肠上皮进行分离培养,得到兔小肠上皮细胞后,联合应用相差消化法和相差贴壁法对兔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所得到的纯化兔小肠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应用胶原酶Ⅳ消化法得到的兔小肠上皮细胞生长状况良好,纯化后得到95%以上纯度的兔小肠上皮细胞,纯...  相似文献   

12.
周传丽  刘铮铸  俞英  张勤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1):4516-4524
 【目的】阐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ETEC F18)引发仔猪腹泻的机理,针对其候选基因FUT1 的CDS区第307位点处的突变(G→A),建立3个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系(GG、GA和AA)。【方法】首先以胎鼠和仔猪为试验材料,确定小肠上皮细胞的最佳分离方法。采用XI型胶原酶和I型中性蛋白酶的联酶混合液,将胎鼠小肠组织机械剪碎后用联酶进行消化和直接将联酶灌注到仔猪小肠腔内消化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针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污染难以消除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局部画圈法逐步去除成纤维细胞。最后,用电镜和CK18免疫荧光染色对纯化后的原代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两种小肠上皮细胞分离效率对比表明,后一种消化方式更为有效。进而取出生12 h内未吃初乳的大白仔猪,剖腹剪取其小肠段,使用联酶混合液灌注消化分离得到形态完整、容易贴壁生长的小肠绒毛细胞团。电镜和CK18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显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纯度达90%以上。经纯化处理,最后获得了FUT1基因型为GG和GA的两种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仔猪原代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培养周期显示,7代前细胞生长状况良好,形态为典型的上皮细胞样,单层细胞呈铺路石排列,培养至第9代,细胞出现生长停滞、胞体空泡化等现象。【结论】最终获得了FUT1基因型为GG和GA的仔猪原代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建立了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为后续的细胞建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旺盛,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特征,体外传代15次后核型未发生改变。RT-PCR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细胞明显表达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2种特异性基因,即as1酪蛋白基因(1 736 bp)和k酪蛋白基因(780 bp)。  相似文献   

14.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乳腺组织。从屠宰场选取健康的泌乳期奶牛,无菌手术切取乳腺实质组织,置于DMEM/F12完全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100IU/ml青霉素和链霉素)中,尽快运回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imary culture of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in biochemical incubator. [Method] In vitro,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by the tissue explant metho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The 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ultured cells were performed by inverted microscope observation, Giemsa staining and cytokeratin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 Observed with inverted microscope, most of the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were polygonal and displayed typical slabstone-like appearance. As it can be seen from cell staining results, the cell body was big and the nucleus was stained dark blue and was round or oval in shape, with clearly visible nucleoli, generally 2-4 nucleoli. The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 cytokeratin 14 and cytokeratin 18 genes i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was identified by cytokeratin immunohistochemistry. [Conclusion] Primary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were successfully cultured in biochemical incubator.  相似文献   

16.
比较基因组学是基因组学的重要分支,现已成研究生物基因组的最重要的策略与手段.研究发现绵羊与牛及山羊之间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或同线性程度要高于其他物种,能利用牛和山羊的基因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而阐明绵羊的基因组功能.试验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新疆军垦型细毛羊20号染色体MHC基因邻近区段的DMB_EX2、MCMA36、CP73 三个分子标记分别进行了PCR产物的检测、测序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这3个序列均与相关物种的对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DMB_EX2与牛的对应序列的同源性为89;,MCMA36与山羊的对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7;,CP73与羊的对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