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椎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对1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椎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血管走行、动脉粥样斑块及颈总动脉内径(CCAD)、血流峰值(BF)、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毛糙者24例(18.2%),粥样斑块93例(70.5%),总体异常者117例(88.6%),椎动脉异常者51例(38.6%)。经与CT或MRI比较,侧向符合率为82.0%。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相比较,其CCAD、BF、RI部分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相比较而言,椎动脉对于脑梗死的预测意义不如颈动脉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大动脉彩色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110例(TIA组),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55例,颈动脉系统TIA 46例,设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颅外段和锁骨下动脉(SubA)斑块部位、大小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系统TIA患者CCA、ICA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SubA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颈动脉系统TIA患者(P0.05)。结论 TIA发病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部血管的病变特点及TIA与颈部大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100例诊断为TIA的患者为TIA组,69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受试者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及双侧锁骨下动脉管腔内径及血流速度、斑块部位、形态、大小及性质,有无管腔狭窄及其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及对照组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低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TIA患者颈部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对预防TIA发生、发展及TI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间关系的评定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TIA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颈动脉超声诊断仪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对比2组颈动脉斑块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斑块总积分,观察CCA、ICA、ECA斑块好发部位。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正常率低于对照组,斑块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总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依次为CCA、ICA、ECA。结论颈动脉超声可发现早期CAS病变,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对TIA及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胎儿脐带绕颈脐动脉血流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脐带绕颈胎儿的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动脉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期峰值速度(S/D)值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3 400例脐带绕颈胎儿中,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标改变有442例,主要表现为PI、RI、S/D和PI、S/D增强改变.结论 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标高低与胎儿宫内窘迫情况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及时对胎儿脐带绕颈的血流阻力指标作出准确诊断,可为临床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提供重要依据,是临床上预测脐带绕颈的胎儿有否宫内缺氧情况的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病变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30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存在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斑块组200例,对照组患者10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相关指标,分析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病变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性别、危险因素、治疗后复发情况等多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病变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增加治疗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高血压患者心脏及血管改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82例高血压患者及65例健康自愿者的心脏、颈动脉、肾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结果高血压组心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均增厚52例、左房扩大42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1者有72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4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36例、肾段动脉阻力指数RI〉0.70者50例、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106 cm/s者67例,而对照组分别为5、17、12、11、14、15、22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心脏、颈动脉、肾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均出现异常表现者43例(52.4%),对照组均无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了解早期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颈动脉内膜情况及肾动脉、脑动脉血流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接受主动脉弓与颅内、颅外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与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均存在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中,颅外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47例,颅内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60例。结论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是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且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与颅内、颅外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及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取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给予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的同时辅以综合护理干预。使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Crouse积分,并对斑块性质进行判定;使用经颅多普勒检查(TCD)测定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并计算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于治疗结束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后患者IMT及Crou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双侧大脑中动脉Vm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I、R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0%。结论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可有效治疗CAS斑块,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形态及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医院收治确诊脑梗死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颈动脉超声检测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并按照MMSE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44例)与认知障碍组(56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颈动脉斑形态与颈动脉腔狭窄程度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发生认知障碍与患者性别、年龄、甘油三酯的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态无关(P0.05),与高血压病程、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有关(P0.05),剔除高血压病程、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等因素,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仍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r=-0.369,r=-0.74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与形态给与相应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