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对2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椎体间融合和上下关节突间植骨以及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全部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神经损伤,26例经8~2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8.5%,术后8个月22例植骨已融合,融便率为84.6%。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下,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观察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10.49±1.5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35.69±3.19)°与术前的Cobb角(27.61±2.2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11.71±2.2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1.23±0.49)分及JOA评分(26.79±3.77)分与对照组VAS评分(2.14±0.56)分及JOA评分(20.13±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合并椎管狭窄经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冠状Cobb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恢复,椎间隙融合情况良好,腰腿疼痛症状也得以有效缓解,但由于内固定降低了脊柱的灵活度及顺应性,邻近节段的退变较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观察术后早期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方法 3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B组采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术前及术后1 a均在头侧第一邻椎和第二邻椎行常规MRI扫描和T2弛豫时间成像(T2 mapping)扫描,测量头侧两邻椎髓核相应的mapping扫描T2值,分析并比较两组组内及组间邻椎间盘T2值的差异;同时分别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神经功能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植骨Cage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两邻椎术后1 a的T2值均低于术前(P〈0.01),且第一邻椎术后1 a的T2值均低于第二邻椎(P〈0.01);A组术后1 a的第一邻椎T2值高于B组(P〈0.05),第二邻椎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a的JOA评分均大于术前(P〈0.01),A组术后1 a时JOA评分大于B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1 a的ODI评分均小于术前(P〈0.01),A组术后1 a时ODI评分小于B组(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术后1 a均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早期相邻节段退变,但单侧的退变程度较双侧轻;同时单侧和双侧融合术均可有效地促进腰椎神经功能和腰椎功能恢复,但单侧也优于双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双侧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狭窄节段1~4个不等26例.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单个或多节段潜行减压术式治疗,术后卧床1~2周。结果:获6个月以上随访,无腰椎滑脱、继发腰腿疼痛.按标准评定.优9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该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可靠.减压目的明确.不破坏脊柱后稳定结构,术后能早期起床活动,对年轻患者恢复体力劳动、防治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1例采用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L4/5节段22例,L5/S1节段14例,联合5例,其中合并椎管狭窄25例,合并腰椎滑脱8例。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ntebral disc height ratio)。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JOA评分、VAS、LL、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充分减压,缓解症状,稳定融合,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操作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关系,为提高治疗质量提供更有效的措施.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的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性研究.结果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近期因素有髓核摘除不彻底、椎间盘炎、椎管内血肿形成等;远期因素有神经根粘连、椎间盘再突出、腰椎不稳、医源性椎管狭窄等.结论为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不佳,应术前充分准备,注重术中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人一旦上了年纪腰椎就会老化,气温稍微变化,中老年人的腰腿关节感受就会非常明显,酸痛也会频繁发作,有时甚至会感觉连走路都十分困难.难道年龄大了就该腰腿酸痛吗?到底该怎么对付腰腿酸痛才好呢? 中医师认为,中老年人的腰腿酸痛多由腰椎的退行性疾病引起,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症、脊柱侧弯及退变性小关节炎等,属祖国医学“腰痛病”范畴.中医根据辨证分型来调理非常有效.腰腿酸痛的饮食治疗是提高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适时调整,一般宜先选用粥汤类,食欲好转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41例椎间盘钙化、椎间隙狭窄、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明显不适,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及腰椎不稳等并发症发生,Macnab标准评分在90.24%以上,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腰椎间盘钙化、椎间隙变窄和巨大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防止中、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是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破裂、突出、压迫或刺激相邻组织而出现的综合征,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腰椎间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就是一场技术革新.现将本病的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椎管狭窄症的手术中,对腰椎前凸的维持与术后效果的关系做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88例手术病例(单纯减压术22例,减压加固定术66例)的腰骶椎X线影像测量和术后效果的随访。结果:固定术组JOA评分改善率不良病例术后垂直线(plumb line)向侧方偏移较大。还有骶骨终板倾斜角增加病例再次手术的频率较高。结论:对于平衡不良的侧弯虽然可以矫正,但要注意对腰椎前凸进行恢复和维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评估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和后路椎体间植骨在重建胸腰椎脊柱稳定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19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及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应用Steffee(44例)、RF(38例)、AF(82例)、RF-Ⅱ型(32例)进行复位固定并行后路椎体间植骨.结果:术后X线片复查,RF、AF和RF-Ⅱ型共152例均达到解剖复位;Steffee轴向复位差,水平复位满意.术后196例经6~24个月随访,按Wiltse分度法,各系统术后椎管容积有非常满意的恢复.按张光铂分类法,椎管侵占恢复至0~1度.按Franrel分级,胸腰椎骨折脱位病人,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有效率93.1%;腰椎滑脱症患者症状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4.5%.196例获随访病例术后骨折和植骨均获牢固愈合,无复位丢失,无术后感染,无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等.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应用于脊柱骨折脱位具有三维空间内多重矫正力的灵活性和维持解剖复位的坚固性,恢复脊柱的生理解剖序列,为后路椎体间植骨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中应用。方法对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GSS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并随访。结果随访10~38个月,18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达90.0%;13例Ⅰ度滑脱基本复位,7例Ⅰ度滑脱4例基本复位,复位率达85.0%。结论后路减压并采用GSS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腰椎滑脱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对该病的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决定着疗效的好坏.自1989年9月~2002年6月,我科共完成61例腰椎滑脱手术,分4种手术方式 ,经过术后3~12个月随访,其中以RF-Ⅱ加后路椎体间植骨的疗效最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板形成的软组织块突出或膨出导致椎间孔狭窄;②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椎间孔致使侧隐窝区及中间区狭窄;③腰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肥大、骨刺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椎间孔引起狭窄;④椎小关节突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伴侧外方椎间盘膨出导致全段椎间孔狭窄.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椎间孔狭窄的解剖结构及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各种病理改变,从而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唐勇 《农家顾问》2001,(1):51-51
骨质增生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人逐渐衰老而发生,好发于以下三个部位:椎体。人在20多岁发育成熟后,脊椎体之间的间盘就开始退变,导致椎节不稳。这样,附着在椎体上的韧带被牵拉撕裂,导致局部出血,血肿经过一系列过程骨化后,就出现骨质增生。从理论上来讲,任何脊椎都可能骨质增生。但由于支持重力和活动程度的不同,以颈部及腰椎体后部发生最多。这就是总听到有人说颈椎增生和腰椎增生.而很少听到胸椎增生的原因。膝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术后实施干预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25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护理观察、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护理(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腰椎神经根水肿、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以及功能锻炼。结果通过健康宣教和实施预见性干预护理计划,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及椎间隙感染,仅有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1例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因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患者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积极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并尽早发现术后临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侧前方椎间盘切除同时加椎间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侧前方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及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4~26个月,疗效优16例,良7例,优良为82.1%。结论:侧前方椎间盘切除同时加椎间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44例,术前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进行分析,明确诊断后,均行突出椎间盘摘除及侧隐窝扩大减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4例患者通过9个月~4年随访,疗效优39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达97.7%。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综合分析而定,手术除椎间盘摘除外,应行侧隐窝扩大减压,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ORION锁定型钢板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颈椎疾病和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采用ORION内固定,随访6~15个月,平均随访8.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钢板或螺钉断裂、松动及滑脱等并发症。结论:ORION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固定节段稳定性高等优点。适用于颈椎外伤、退行性变及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融合固定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滑脱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医院骨科收治的已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牵引、按摩、理疗等非手术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融合固定法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腰椎功能障碍指数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治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年随访的VAS、ODI评分分别为(2.13±1.14)分、(19.2±3.8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7±1.06)分、(36.9±5.75)分(P0.05)。结论:融合固定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滑脱患者,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不易复发,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