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N,117.12°E)、上高县(28.27°N,115.12°E)、赣州市(25.81°N,114.96°E)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比较研究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纬度上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特征。【结果】随着纬度升高,3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平均纬度每增加1°,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分别增产0.36(0.32)、0.18(0.22)、0.25(0.20)t·hm~(-2)。同一纬度下,除赣州试验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产量低于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点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各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均能安全成熟,随着纬度升高,各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天数增加;同一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全生育期均极显著长于杂交籼稻,主要表现在抽穗至成熟期天数的增加。3种类型粳稻光照与积温及其利用效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安全成熟条件下,双季晚稻生育期越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越高。【结论】江西不同纬度地区实行双季晚稻"籼改粳",可显著提高当地温光资源利用率与稻谷产量。与大面积种植的籼型杂交稻相比,在乐平与上高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均具有显著的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优势;在赣州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的优势明显。双季晚稻"籼改粳"可能是提高双季稻区水稻产量的现实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两系稻在江西不同地区的生育特性及其育性转换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不同地区的分期播种试验,观察了W6154S、5460S的生育特性和育性转换特性,指出了两个核雄性不育系的播种至始穗历期随纬度和海拔升高而增加,随栽培季节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温度是诱导两个核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主导因素。同时提出了其制种与繁殖的适宜季节。  相似文献   

3.
1982~1987年,在湘中的长沙。湘北的常德和湘南的郴州3地区,对威优35,威优49。威优64和威优6号等杂交水稻组合物质生产特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杂交稻的干物质产量有2个高峰播种时段,即4月上旬和7月上旬;生育后明干物质积累受播种期影响大;湘北地区杂交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多;群体净同化率在生育前、中期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在后期则表现相反;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净同化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干物质积累、净同化率与温度、日照的相关性显著。湘北地区杂交水稻产量较低与其生育前期于物质积累较多,中,后期积累较少。且物质运转率(经济系数)低相关。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中浙优1号在不同海拔山区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中浙优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籼型杂交稻组合.2004年在龙泉市海拔240~700m山区种植,表现随海拔高度每上升100m,生育天数推迟5.4d,株高下降6.09cm.在海拔700m山区种植,穗数和粒重均有较明显的下降.总结出不同海拔山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86优 8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 86 3A与宁恢 8号配制的杂交晚粳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生长清秀、米质优等特点 ,2 0 0 0年 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亲本特性86 3A全生育期主茎总叶片数 1 7叶 ,播种至齐穗 1 0 6d ,需总积温 2 5 99 6℃ ,对温光敏感。两年来 ,生育期较稳定 ,属早熟晚粳类型。分蘖中等 ,株型紧凑 ,生长较繁茂 ,叶色深绿 ,抽穗开花较集中。株高 1 0 5cm ,穗长2 0cm左右 ,每穗总粒数 1 1 0~ 1 2 0粒。宁恢 8号全生育期主茎总叶片数 1 7叶 ,播种至齐穗 1 0 1d ,需总积温 …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对杂交粳稻“苏粳优3号”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苏州市农科所试验农场内进行了杂交粳稻“苏粳优3号”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苏粳优3号”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播种,其生育期变化幅度大,主要是由于出穗期前生育天数变化大,而出穗到成熟的生育天数差异不大;由于迟播种的后期温光条件差,使穗粒数和结实率降低.从而导致减产;随播期推迟,外观米质和碾米品质均变差,对化学品质的影Ⅱ向较小。因此应适当提早播种,建议在5月30日前播种,从而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采用手栽、机插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在苏南太湖稻区常熟(31.4°N)、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32.3°N)与兴化(32.6°N)和苏北淮北稻区东海(34.5°N)3个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直播最低;与手栽相比,机插和直播每667 m2分别减产20—50 kg和80—180 kg,且表现出随纬度升高,减产幅度加大的规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减产20—30 kg和80—100 kg、30—40 kg和90—110 kg、40—50 kg和160—180 kg;同一地区,减产幅度晚熟品种大于早熟品种,常规稻大于杂交稻。机插和直播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机插缩短11—14 d,直播缩短25—30 d,并呈纬度越高缩短天数越多的趋势;各生育阶段均有缩短,播种至拔节缩短最多,占总缩短天数的60%以上;同一类型品种,随纬度升高,拔节、抽穗、成熟依次延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多;同一地区,缩短天数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多。机插和直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尤其是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在苏北只有81.8%和77.4%;不同地区,机插和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因品种类型而异,苏南以早熟晚粳较高,苏中为迟熟中粳,苏北为中熟中粳。【结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有较大影响,据此按照江苏大面积水稻单产600 kg的目标,对不同栽培方式的适宜范围与配套的适宜品种类型做了初步区划,即手栽、机插在苏南、苏中、苏北都是适宜的,而直播在苏南适宜、苏中次适宜、苏北不适宜,并且各栽培方式在各地分别有其配套的适宜品种类型,以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县历年水稻种植面积都在1.9 万hm2左右,其中双季晚稻占48.4%,晚稻中大多数为杂交水稻,所以晚杂生产在我县粮食生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晚杂优产量仅徘徊在6000 kg/hm2,部分地方产量甚至出现下降。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播种期太迟,影响安全齐穗。我县地处闽中沿海丘陵地区,根据气象部门统计,23℃型秋寒平均出现时间在9月27日,在这一时间之前齐穗,安全系数达50%以上,并以此作为我县晚稻安全齐穗的终止期,晚杂特优63、特优70、特优898(占我县晚杂播种面积80%以上)在我县种植,一般播种至齐穗需要97 d左右,据此推算,这些特优组合系统播种期应在6月22日之前。而我县沿海不少地方群众仍习惯在6月下旬末播种,有的甚至到7月初才开始播种,抽穗多在10月初,积温稍低或稍有低温寒害,抽穗期即延至10月中旬(所谓“小阳春”),严重影响安全齐穗,造成包茎、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有的乡镇播种期尚能提早一些,但因多数为短龄旱育秧,抽穗期较湿润秧迟,也会威胁安全齐穗。二是秧田播种量太大,插秧密度跟不上。由于舍不得早稻田空置留作晚季秧地用,晚季秧地往往预留不足,  相似文献   

9.
特优3301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自选的强优恢复系闽恢3301与龙特浦A配组而成的杂交稻组合,具有生育期适宜、株型适中、穗大粒大、抗稻瘟病、耐肥抗倒伏、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2011年11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海南省作早、晚稻种植。高产栽培应注意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及时防治病虫害等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源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源库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齐穗后水稻群体的高效叶面积指数(LAI),矫正光合势(APP)等源特征指标值及总库容量,籽粒充实度,势容比,群体干物质生产量,产量在组合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系和三系中各有指标值高低的组合;其主要差别在组合间,而不在两系和三系两种类型之间,两系杂交末有明显的优势。两系籼型杂交稻的发展应充分两系法的优势,不仅要选配总库容量大,千粒重高的组合,更要选配齐穗后高效LAI,APP,CGR等源特征值高的组合,齐穗后有较强的干物质生产能力。在栽培措施上可针对籼型两系杂交稻不同组合的源库特点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1.
四个两系杂交水稻穗增重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法杂交籼稻的穗增重特性.4个组合的起始质量W0和终极质量A均明显大于三系杂交稻汕优63,表明这4个组合的穗型均较大,为重穗型杂交稻;起始增重势GR0/W0和最高增重速率GRpoi均明显小于汕优63;穗重活跃增重期为16~24 d,长于汕优63,完成穗增重需要35~53 d,而汕优63仅需27 d.为使两系杂交稻较早出现较高的穗增重高峰,并使活跃增重期延长,而完成整个穗增重的天数缩短,栽培上尤其要注意孕穗期增加茎秆中物质的积累,出穗后保证有充足的光合产物,并预防叶片光合功能早衰.  相似文献   

12.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1—2018年渠江流域及周边20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基于水稻生理界限温度指标,建立界限温度、积温和初终日期等热量因子的数理模型,计算分析各热量因子的垂直变化特征,各海拔高度的旬气温,水稻潜在生育期、播种、齐穗等界限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高温和低温情况。结果表明:渠江流域水稻生长期各旬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有较大差异,在0.45~0.81℃/100 m之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9月下旬,最小值出现在6月中旬。随着海拔由低到高变化,通过各界限气温的时间依次后延,终期提前,潜在安全生育期缩短。海拔1 100 m左右山区的12~23℃潜在安全生育期不足100 d,只适合种植耐寒性较强的早熟粳稻。海拔1 200 m以上山区热量条件明显不足,不适合种植水稻。渠江流域日最高气温≥35℃平均日数的垂直递减率约为4 d/100 m,海拔800 m以上无高温影响;日最高气温30~35℃之间的日数,海拔800 m以下为58~59 d。高温强度较适宜的水稻种植海拔高度范围为500~700 m,生产上海拔400 m以下平坝浅丘区的水稻安全齐穗期应安排在7月中旬。  相似文献   

14.
双杂吨粮生理生态指标及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通过3年的调查与试验,阐明了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在不同栽培季节,不同栽培水平下的产量形成特点及氮钾吸收特性,明确了杂交稻的穗型与生育期有一定的关系,对杂交稻需钾量是否近似常规稻这一理论问题也给予了肯定的证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亩产吨粮的产量结构指标,氮钾吸收量指标及相应的生理生态指标,制订的“双季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实用性强,增产节支,为吨粮田的建设与推广提供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各海拔试验点不同播期水稻插秧后,随播期推迟,前、中期株高的增长速度加快;出叶速度也有加快的趋势,但主茎总叶数逐渐减少;水稻分蘖速度加快,有效分蘖数增多。从生育进程看,播期推后使幼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渐次推后;同一海拔高度,全生育期的天数和≥10℃活动积温随播期后移而减少。在生殖生长期内,长穗期日数和活动积温随播期推后而增加,结实期日数和活动积温随播期推迟而减少。综合分析认为,低、中海拔以4月上旬、高海拔以4月中旬播种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4个早条组合早季在凤凰县3个海拔高度的位点种植,初步研究了武陵山区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升,杂交水稻的生育期延长,特别是灌浆成熟期延长,冠层叶片缩短、变宽、加厚,叶数增加,群体叶面积系数增加,植株变矮,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增加,植株变矮,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增加,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增加,农艺性状优化,产量提高。高海拔地区不宜选用生育期太长的组合。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机插秧制种繁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杂交稻种子的机械化生产技术,2008年在清溪种业繁育基地,安排两个粳稻杂交组合进行单季晚稻盘式育秧、不同秧龄机械化插秧和收割试验。经过产前产后的田间调查和不同处理的测产比较,认为“粳粳交”类型生育期差异较小的杂交稻组合,采用机械化制种繁种是可行的,提出适合粳稻杂交种子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安排e型杂交稻播栽期以及防御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通过e型杂交稻的分期播种资料找出对其影响的关键气象要素及阶段,对e型杂交稻新组合不同播种期的主要性状进行分析,并与其对应的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型杂交早稻对气象条件要求最敏感的时期是始穗前后0~10d,而e型杂交晚稻对气象条件最敏感的时期则是始穗前0~10 d;e型杂交早稻最适播种期为3月下旬,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其产量优势呈下降趋势;e型杂交晚稻e优21在赣南作一季稻栽培具有较好的高产潜力,且最适播种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的组合间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探明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两系法杂交稻及其再生稻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以5个两系法杂交稻组合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对照)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栽培,6个杂交组合平均产量比常规栽培增产5.38%,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是强化栽培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与常规栽培比较,强化栽培再生季产量下降9.62%,有效穗的大幅度减少是强化栽培再生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杂交稻组合对强化栽培的适应性程度不同,并表现出与具体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进行籼粳杂交新品种甬优2638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甬优2638生育期短,仅138d,远较一般的杂交晚稻短,对后作播期基本无影响。该品种分蘖能力超强,一定范围内随播种密度降低,分蘖成穗率提高,有效穗数基本与栽插密度成正比。6月初播种宜采用30.0cm×26.7cm的密植规格,水稻穗型最大,结实率最高,产量最高达9900.0kg/hm2,较最低的30.0cm×13.3cm处理增产27.9%,增产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