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红三叶和白三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三叶野生品种巴东红三叶的叶片为外植体,在MB-1至MB-9的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筛选出最佳培养基是MB-9培养基;以白三叶栽培品种“路易斯安娜”和“Huca”的叶片为外植体,接种在MB-9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形成后均经MB-9固体培养基上继代3-4次,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后再转至MB+3mg/L2,4-D 0.7mg/L BA 0.2mg/L NAA 2mg/L甘氨酸 500mg/L CH 3%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经强化培养两个月后获得胚性细胞悬浮系,实验结果表明,缩短换液时间(每隔3-4d换液一次)可加快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中牧1号紫花苜蓿的胚轴、叶片、子叶和根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分化培养基、蔗糖浓度对胚状体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较大,以胚轴的愈伤诱导效果最好,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2.2%;改良SH+2,4-D2.0 mg/L+BA 0.5 mg/L为最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O1培养基适于胚状体的分化,蔗糖浓度为25~30 g/L时胚状体诱导率最大可达30.4%;MSO培养基是最佳的成苗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以桑品种育-711的叶片、芽尖、叶柄、茎段为材料,探讨不同外植体、不同培养基和激素配比等因素对桑树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培养以及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并对桑树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进行监测,初步建立桑树细胞悬浮培养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是诱导桑树愈伤组织的理想外植体,愈伤组织最佳诱导条件为MS培养基中添加1.5 mg/L 6-BA+0.5 mg/L2,4-D+0.5 mg/L NAA的激素组合,在此培养条件下的诱导率达90%以上;继代培养最优条件为MS培养基中添加1.0 mg/L6-BA+0.5 mg/L 2,4-D+0.5 mg/L NAA,在此培养条件下继代,愈伤组织生长旺盛,存活率达到100%,培养12 d进入对数生长期,愈伤组织的鲜质量在此期间增加6倍;悬浮细胞在M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5 mg/L 6-BA+0.5 mg/L 2,4-D+0.1 mg/L NAA的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较快,生长曲线呈"S"型,活细胞数量在悬浮培养第16天时达到峰值。以桑树叶片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初步建立的悬浮细胞系,有助于进一步研发桑树组织培养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
三叶草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友生  王瑛  李阳春 《草业学报》2009,18(2):212-215
以4个三叶草品种的胚轴、叶片和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外植体愈伤诱导率差异较大,杂三叶下胚轴为较适宜的外植体,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细胞胚形成率最高可达96.7%和33.4%;改良SH+2,4-D 4.0 mg/L+KT 1 mg/L为最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O培养基适宜三叶草胚状体的形成及植株再生。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紫花苜蓿无菌苗的下胚轴、子叶、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分化培养基对胚状体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胚轴外植体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最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改良SH 2.0mg/L 2,4-D 0.5 mg/L 6-BA;最佳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为MSO 2.0 mg/L 6-BA 0.5mg/L NAA;成苗培养基为1/2 MS 1% 蔗糖 0.7%琼脂.  相似文献   

6.
以披碱草×野大麦杂种F_1幼穗为外植体,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了植株再生体系,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的基本培养基、激素种类及质量浓度等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以MS为基本培养基+3mg/L 2,4-D较好;外植体在MS+3mg/L 2,4-D+30g/L蔗糖+7g/L琼脂的诱导培养基上经过20d培养,小穗愈伤组织诱导率达28.3%;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基为MS+1mg/L 6-BA+1mg/L NAA+30g/L蔗糖+7g/L琼脂,愈伤组织分化率达78%;生根培养基以1/2MS+0.5mg/L IBA+0.5mg/L NAA+蔗糖+7g/L琼脂为最佳,生根率可达86.7%,移栽后成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7.
大针茅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摸索大针茅成熟胚诱导、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以大针茅的成熟胚为外植体,采用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大针茅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过程中,2,4-D,6-BA等激素的浓度对大针茅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影响较大.大针茅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培养基+2,4-D(2.0mg/L),平均出愈率为91.67%;继代培养基:N6+CH(500mg/L)+2,4-D(2.0mg/L)+6-BA(0.5mg/L),愈伤诱导率为80%;添加0.3mg/L ABA对非胚性愈伤组织转化为胚性愈伤组织有一定帮助,诱导率为23.3%.  相似文献   

8.
日本矮生沿阶草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孙吉雄  梁慧敏 《草业科学》2009,26(4):150-153
选用不同外植体和不同培养基,对日本矮生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嫩叶片的基部是最适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G3(MS+KT 0.2 mg/L +2,4-D 0.1 mg/L)培养基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89%以上,将诱导的愈伤组织置于J1(MS+BA 2.0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的分化率最高,达到59%.因此,选用幼嫩的叶片基部置于G3培养基进行诱导,继代一次后置于J1培养基进行分化是最有利于再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两个高羊茅品种成熟种子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高羊茅品种(“Plantation”和“沪坪1号”)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探索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和分化的最佳激素配比及其相互间的影响,以建立简便高效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完整高羊茅种子最佳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4-D 3 mg/L,诱导率为71%;而把成熟种子进行纵切后得到的半粒种子的较优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4-D 2.5 mg/L,诱导率占半粒种子外植体的60%,占完整种子(2个半粒种子)外植体的90%以上;在最优诱导培养基上产生的愈伤组织的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2,4-D 3 mg/L,其胚性愈伤诱导率为70%,而添加6-BA则抑制2,4-D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同品种的最优的分化培养基不同——“Plantation”的最优分化培养基为MS+2,4-D 1 mg/L+6-BA 1 mg/L,而“沪坪1号”的最佳组合是MS+2,4-D 2 mg/L+6-BA 1 mg/L,分化率分别达到50%和56%。生根培养基采用已报道的组合1/2MS+NAA 0.5 mg/L,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0.
以MS为基本培养基,以柱花草无菌苗的幼根、下胚轴、子叶、茎和真叶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不同外植体和激素对柱花草愈伤组织诱导和体细胞胚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类型及2,4-D、KT、NAA、6-BA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2,4-D浓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外植体类型。下胚轴和真叶为柱花草愈伤组织诱导的理想外植体,愈伤诱导培养基的最优配方为MS+1.0mg/L 2,4-D+0.5mg/L KT+0.01mg/L NAA+0.1mg/L 6-BA。NAA、6-BA浓度对柱花草体细胞胚产生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NAA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体细胞胚产生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1.0mg/L NAA+1.0mg/L 6-BA+2.0g/L CH。  相似文献   

11.
用2个红三叶品种和3个白三叶品种检测了春季茎叶中主要植物雌激素的种类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春季红三叶茎叶植物雌激素总含量为3.35×103~7.99×103μg/g,远高于白三叶的0.57×102~3.81×102μg/g。红三叶茎叶主要含有芒柄花素、美皂异黄酮、染料木素和大豆黄酮等植物雌激素,而白三叶茎叶则主要含有芒柄花素和染料木素,时有少量美皂异黄酮,未检测到大豆黄酮。两种三叶草春季植物雌激素总含量的变化均取决于芒柄花素的变化,与生育进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设置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园清耕与间作白三叶(Tri folium repens L.)2个处理,分析其对果园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及团聚体稳定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白三叶增加了果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PAD),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稳定性(P<0.05),但未对果园土壤中>0.25 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产生明显影响;间作白三叶改变了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分布,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其中0.5~0.25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1~0.5 mm粒级增加幅度较小.间作白三叶可显著提高果园0~2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且对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白三叶种子田杂草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定点调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种羊场白三叶种子生产试验基地的杂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基地计有28个科、66种杂草,其中以菊科和禾本科最多;多年生杂草比一年生杂草多;杂草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均从1月开始逐渐上升,9月达到最大,然后开始呈下降趋势;12月的各指数值与1月相近.  相似文献   

15.
田间水分状况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种子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云南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白三叶种子发育和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种子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处理间比较,水分亏缺越大,含水量下降越快.两年种子干鲜重不灌水处理均最早达到最大值,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次之.白三叶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水分亏缺越大,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越快.水分亏缺增加白三叶收获种子的硬实率,对白三叶种子的发芽和活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添加剂对红三叶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莲  玉柱  陈燕  云鹏 《草地学报》2008,16(5):522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添加剂对红三叶(Trifolium pretense L.)青贮饲料发酵品质与化学成分的影响。实验处理分别是对照组、青宝Ⅱ号添加组、青宝Ⅱ号+纤维素酶添加组、甲酸添加组和糖蜜添加组。青贮45 d后打开取样,测定其发酵品质与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剂处理可显著降低红三叶青贮饲料的pH值和非蛋白氮含量;青宝Ⅱ号、青宝Ⅱ号+纤维素酶处理可显著提高青贮饲料乳酸含量,青宝Ⅱ号+纤维素辅酶处理青贮饲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甲酸处理青贮饲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乳酸含量和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利用添加剂可以改善红三叶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7.
对草木樨籽实中香豆素、双香豆素的脱毒方法及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本定量分析方法系采用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完成的,实验结果认为草木樨脱毒后可以作为品质较优的蛋白质饲料.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刈割处理对白三叶及杂草盖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秋季在白三叶种子田用5cm、8cm、10cm三种留茬高度与15d、30d、45d三个间隔时间组合为9个刈割试验处理,对白三叶及杂草盖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能有效控制杂草,提高白三叶盖度;间隔时间是促进白三叶生长、控制杂草的主效因子;留茬8cm、间隔时间30d处理的白三叶盖度由43.25%升至73.00%,杂草盖度由83.75%降至17.25%。  相似文献   

19.
红三叶新品系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新品系无菌苗不同部位,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途径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子叶、下胚轴、叶柄、叶片及根段在MS+0.5mg·L-1 6-BA+1~2mg·L-1 2,4-D培养基上都极易诱导出愈伤组织。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0.5mg·L-1 6-BA+1.0mg·L-1 2,4-D,添加2,4-D比NAA更利于愈伤的增长和保存;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75mg·L-1 6-BA+0.5mg·L-1 NAA,最高分化率为16.67%,且分裂素6-BA优于KT,6-BA与NAA组合比与IBA组合更有利于红三叶愈伤组织的分化;茎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1 6-BA+1.0mg·L-1 IBA,再生苗的增殖效果IBA>NAA,2,4-D不利于茎芽生长;最佳生根条件为50mg·L-1浓度的IBA中浸泡1h后植入含0.5mg·L-1 IBA的MS中,生根率达80%,红三叶新品系IBA生根最大极限浓度为0.75mg·L-1,浓度过高表现出对根系生长的毒害。  相似文献   

20.
红三叶、鸭茅生物量和叶面积时空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樊江文  杜占池  钟华平 《草地学报》2004,12(3):204-208,213
研究红三叶、鸭茅各生育期生物量和叶面积时空结构。结果表明:鸭茅下半部生物量较大,红三叶各层分布较均匀,其上半部所占比例明显大于鸭茅;随着生育期的后移,生物量的差异愈加明显,鸭茅呈现下繁草特性,红三叶则呈现上繁草特性;鸭茅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显著高于红三叶,随着生长期的后移,红三叶根量的变化不大,而鸭茅增加较明显;留茬高度<8cm,对鸭茅收获量的影响比红三叶大,而>8cm则相反;除苗期外鸭茅叶量的比例高于红三叶;在现蕾期或孕穗期以后,两种牧草的叶量下降极为明显;在现蕾期或孕穗期前刈割,可获得最大的光合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