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针叶木伪伞滑刃线虫鉴定及其与近似种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次从日本进境的针叶木包装箱中截获了伪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fraudulentusRühm,1956,该种在我国尚未记载,在形态上与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较为相似.本文对这3个近似种进行了形态学比较.  相似文献   

2.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在对本地热处理企业线虫处理效果进行监测时,从一批采自余姚四明山林场的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木包装中截获一种伞滑刃属线虫.对该线虫进行培养、形态学观察、测量以及分子研究,鉴定为程氏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chengi Li, Trinh, Waeyenberge &; Moens, 2008).该线虫属abietinus组,侧区有2条侧线,雄虫交合刺成对,强壮,长约18 ~22 μm,末端约1/3处强烈向腹面弯曲.雌虫尾端略向腹面弯曲,末端钝圆或尖,有时有不规则的尾尖突.该线虫与树皮象伞滑刃线虫(B. hylobianum)、安东尼伞滑刃线虫(B. antoniae)在形态上十分接近,但ITS-RFLP图谱以及序列分析结果有明显差异.目前仅南京口岸曾从来自我国台湾的木质包装中截获该线虫.  相似文献   

3.
4.
对宁波余姚市针叶林中的伞滑刃属线虫种类进行了调查,从采集的218份样本中,根据形态学特征共分离和鉴定出伞滑刃属线虫8种,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莱奴尔夫伞滑刃线虫(B.rainulfi)、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林伞滑刃线虫(B.1ini)、湖南伞滑刃线虫(B.hunanensis)、泰国伞滑刃线虫(B.thailandae)、中华伞滑刃线虫(B.sinensis)和程氏伞滑刃线虫(B.chengi)。其中,程氏伞滑刃仅在台湾的木质包装中报道:  相似文献   

5.
运用线虫比较形态学和rDNA-ITS-RFLP及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采自广东省的伞滑刃线虫进行鉴定.在广东番禺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的栽培介质中和东莞木包装上分别发现了食菌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fungivorus)和豆伞滑刃线虫(B.doui),其中食菌伞滑刃线虫...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贝壳杉中一种伞滑刃线虫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在对1批出境的船舶铺垫材料检测时,截获一种伞滑刃属线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测量,以及分子鉴定.该线虫属松材线虫组,交合刺较大,长约35~43 μm,明显大于松材线虫B. xylophilus、拟松材线虫B. mucronatus、锥尾伞滑刃线虫B. conicaudatus、伪伞滑刃线虫B. fraudulentus和B. luxuriosae等近似种的交合刺, 与豆伞滑刃线虫B. doui交合刺34~43 μm接近,但该线虫雌虫腹面末端有缺刻,而豆伞滑刃线虫的雌虫靠腹面末端有2~4 μm的尾尖突.该线虫ITS-RFLP图谱与新加坡伞滑刃线虫一致,但交合刺比新加坡伞滑刃线虫交合刺41~48 μm略小,且其雌虫和雄虫的尾均略长,雌虫尾末端多数有缺刻,而新加坡伞滑刃线虫尾末端钝圆,有短尾尖突.该批铺垫材料来自马来西亚,这是马来西亚除莱奴尔夫伞滑刃线虫外发现的第二种伞滑刃线虫.  相似文献   

7.
孙柯迪  郑炜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15(12):2167-2170
文章主要介绍了伞滑刃属线虫的分类研究现状,以及常见的几种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方法,并分析了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伞滑刃线虫1新种记述(线虫门:滑刃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在马尾松枯死木质部中发现的伞滑刃线虫属1新种-东莞伞滑刃线虫。线虫标本采自广东省东莞市。两性虫体均细长,a值64-134;尾部短,c值48-102;雌虫无阴门罩,阴门体后位,V值达86-92;雌雄虫尾部圆锥形具锐尖的末端,雄虫尾端直,有短的端抱片,交接刺具尖的喙突。  相似文献   

9.
伞滑刃线虫属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伞滑刃属线虫是重要的寄生线虫。该属松材线虫是中国林业上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性有害生物。随着松材线虫及其近缘种拟松材线虫对森林资源危害性的加重,该属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迄今报道已有63个种,其中3个种有待查考(species inquirendae)、1个种有待确认(species indeterminatae)、1个种发现地不详(species incertae sedis)、5个裸名(nomen nuda)。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区分至关重要。为了弥补形态鉴定的不足,还辅以PCR技术鉴别。已开发出的PCR鉴别技术有RAPD,PCR直接鉴别法、RFLP和SSCP等。  相似文献   

10.
福建枯死松材中的莱奴尔夫伞滑刃线虫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福州城郊湿地松和马尾松的枯死树上分离到一种在伞滑刃线虫,经鉴定确认为莱奴尔夫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rainulfiBrassch,2002).该线虫发现于马来西亚的加勒比松上,在我国湿地松和马尾松上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1.
12.
松木包装板材的伞滑刃线虫种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记述了输入福建省的松木包装板材中分离到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和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讨论了松材线虫对福建省林业构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陕西省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的种类,为有效防治奠定基础。采用传统的会阴花纹形态鉴定结合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陕西省7个市县的71份根结线虫样本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危害陕西省温室蔬菜的根结线虫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其中南方根结线虫是危害陕西大棚蔬菜的优势种群。同时,研究发现大多数地区为单一种群,但个别地区存在混合侵染现象。因此在防治时,应当以南文根线虫为对象,同时也应考虑到混合浸染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松材线虫rDNA内转录区(ITS)特异性引物,对泉州口岸入境木片携带的线虫基因组DNA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线虫检测鉴定方法。将该检测方法应用于泉州口岸现场检疫鉴定,结果未检测到松材线虫,与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进境黑麦草种子中黑麦草腥黑粉菌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广州(1997)和天津(1999)进境的美国黑麦草种子中均发现一种类似中国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小麦印度腥黑粉菌(Tilletia indica Mitra)的冬孢子。其大小分别为28.9-43.7μm和29.2-40.2μm,淡黄色至暗褐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球形至亚球形,疣状突起常呈钝圆状,表面有脊状突起。检疫中常因其与印腥冬孢子极为相似而引起误诊。经形态学特征观察、PCR分析和PCR扩增产物测序分析,鉴定为黑麦草腥黑粉菌(Tilletia walkeri)。  相似文献   

16.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PCR—RFLP鉴定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R-RFLP法对大豆根腐病的4种致病菌和3种非致病菌代表菌株进行分子判别研究。结果显示,7个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片段长度为600900bp,除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和毛霉菌代表菌株DNA扩增出的rDNA-ITS片段长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菌株DNA扩增出的rDNA-ITS片段长度差异显著。因此各菌株通过PCR-RFLP法扩增出的rDNA—ITS序列片段之间的大小差异可将侵染大豆的各根腐病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初步区分开。而利用A/uI内切酶对各菌株的PCR产物进行酶切,依据酶切片段之间的大小差异,可进一步将7种菌株区分开,因此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大豆根腐病这种复合侵染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子判别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是建立作物根部复合侵染病害病原种类的分子检测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利用非互补的PCR-RFLP技术检测了12个鸡群体378个样本在Mx基因编码序列第1892位的等位基因.结果表明:鸡Mx基因经PCR-RFLP扩增,获得长度约为100 bp的基因片段,在1892位发生A→G的突变;鸡Mx的抗病性(A)和易感性(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和62%,且分布于西南亚的BAN、PKD、PMA和Pal 4个鸡群体中的抗病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相似文献   

18.
从新疆某铀矿厂土样中分离出1株芽孢杆菌,初步确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t),命名为BRC-ZYR3.该菌株含有3种cry1类基因(cry1Ba、cry1Bb、cry1Be/1Bf)和2种cry9类基因(cry9Ca和cry9Da).Bt BRC-ZYR3可产生5种杀虫晶体蛋白,分别为130、70、50、30和25 ku.此外,该菌株能耐受25 mg·L-1Cr(VI),并在72 h内将其还原至3.8 mg·L-1.  相似文献   

19.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于印度尼西亚和多哥进境的姜上各截获一种伞滑刃属线虫,经形态学观察、测量,为变尾滑刃线虫和古德伊滑刃线虫。在姜上首次发现该两种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