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水源集水区中最常造成水质恶化与水量流失之因素主要是来自变更土地使用目的的开发行为。台北水源特定区系台湾第一个经由都市计划程序规划之水源、水质、水量保护区,其管制规范系以土地使用管制为主,故无论在法令配合、人力、经费编列及业务执行运作上均系首创,因此特为本文,藉由现行经营、管理、法令制度等之探讨,以祈有助于提供未来水源保育及永续利用政策制定之参考。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近年来交通建设发展大幅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复因经济产业发展、人口密度提高、周休二日、岛屿型土地资源先天限制等因素,土地价格成本较低之非都市土地开发乃成为必然之趋势。其中,山坡地因开发导致环境劣化问题,使山坡地中部分具有缓冲天然土砂灾害之区位功能逐渐丧失。以大安溪上游双崎部落为例,分析区内影响土砂灾害之环境敏感区位,透过G IS图层套叠及差异分析,建立环境开发规划合理性评估模式,进而对照检讨现行山坡地开发管理法令、保育利用法规、相关土地使用及管制计划、开发许可审议机制等。研究分析发现,相关法令及管制配套因修订迟缓,导致部分既存开发区位空间结构不合理,亟须调整;其次,早期坡地土地开发利用零散,未考量景观生态、水土保持、生态等因素,致使景观不协调、水土灾害不断、生态自净自愈功能降低;同时,分析结果亦发现,因整体资源利用之区域土地使用计划订定不周详、山坡地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评估机制与架构未确实建立,导致部分资源保育管制法规,所划设之区位有过度粗放、条件简化、或虽有划设却无因应保育复育作为、甚至错置情形,将可能导致环境生态之浩劫。最后本研究并建议,山坡地农村聚落发展应考量山坡地水土保持安全与景观资源、自然生态间之合理保育利用,建立以单元集水区中土砂环境特性考量之山坡地农村聚落规划发展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3.
水源保护林可以调节水量、控制土壤侵蚀和改善水质,达到保护水源的目的,对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深圳市水源保护林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提出了水源保护林建设必要性、总体思路及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冉渡滩水库工程主要以供水和灌溉为主,属中型水库。取用水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总取水量9 400万m3/a,在保障城镇供水、工业园区用水、农村人畜饮水、农灌用水及水力发电用水情况下,水量利用系数为78.4%。水库取用水量适当,取水可靠性高,水源水量水质均有保障。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政府管制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主要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区域内,满足生态基流量需求,保证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所依赖的水资源水量和水质服务的持续性。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通过博弈特征的分析,以及静态和演化博弈说明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进一步阐明政府管制的具体作用: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流量、分配初始水权、集中配置和公平的作用等等。最后指出了政府管制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源涵养林耗水、水文过程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和水质都提出新的需求,其数量和质量均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和生态环境。水量需求的增加和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改善水资源紧缺和水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对以涵养水源为目的水源涵养林生态技术和工程重视,水源涵养技术研究已成为现代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水源涵养林耗水规律、水文作用过程、结构与功能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水源涵养林研究方法,为从事这一领域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观测小流域水质水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其现状及变化趋势,有利于摸清小流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状况,为全面开展小流域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工作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有利于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小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摸清小流域水体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及污染途径,为防治污染提供技术支持。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的理化性质以及地表水的流量、含沙量等。介绍了北京市小流域水质水量监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我国小流域水质水量监测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即昌邑市的咸水入侵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出现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效应。随着人类对自然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外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了严重的咸水入侵,地表及地下可利用水量不断减少;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废弃物等的排放造成河流污染,与咸水入侵对水源的侵染共同导致了地下水矿化度增大,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即昌邑市的咸水入侵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出现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效应.随着人类对自然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外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了严重的咸水入侵,地表及地下可利用水量不断减少;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废弃物等的排放造成河流污染,与咸水入侵对水源的侵染共同导致了地下水矿化度增大,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10.
石城县地处赣江源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量减少、水质变差,危害赣江和鄱阳湖健康生命。1993年起该县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突出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山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增加了赣江源区的有效水源;二是降低了河川径流的泥沙含量,净化了赣江源区水质;三是改善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增强了赣江源区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1.
1980年4月水利部在山西省吉县召开的13省、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座谈会上,明确了小流域的概念和标准,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要求。从此,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很快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促成了规模治理,显示了整体效益,加快了治理速度,在小流域治理内涵上也得到了不断地深化。1984年以来,水利部有关领导同志又先后提出:把小流域建设成为发展商品生产的基地,寓经济效益于治理措施之中;措施配置和发展方向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突出经济效益;小流域治理要向“高、深、细”发展;并制定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办法”,使小流域治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小流域治理如何向“高、深、细”发展,这是当前小流域治理深化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根据这几年小流域治理经验和10年试点实践,提出了“高、深、细”的应有内容。供同志们深入探讨,以把小流域治理水平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水土保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波市的水土保持区划工作始于2000年.当时主要依据宁波市地形地貌特点的水土保持区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为科学指导宁波市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市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有必要重新进行水土保持分区.作者采用叠图分析法,将全市划分为北部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东南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和西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等4个不同的水土保持分区.北部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重点加强耕地、园地和林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土地的保护,改善平原河网水质;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重点加强城市开发建设中土石弃渣和泥浆处置的管理,构建生态走廊,改善人居环境和河湖水质;东南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重点改造治理低质林地,完善沿海防护林建设,对经济林园地实施保土耕作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西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重点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充分发挥植被拦截泥沙、调蓄径流、涵养水源和治理面源污染的能力.通过合理的区划,以期科学指导宁波市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资源与土地利用的耦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延安燕沟流域一条支沟的26个定位监测点4~10月的土壤水分连续监测资料,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土壤容重、坡度、坡位等因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给出了流域内的农坡地、梯田、坝地、乔木、灌木、草地、鱼鳞坑、水平阶等8类土地利用下0~4 m的逐月土壤水分、土壤储水量。在Arcview环境下统计了流域0~1 m,1~2 m,2~3m,3~4 m及0~4 m不同层次土壤水资源量的月动态变化。同时,通过对土地利用演变的情景模拟,探索了农林草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后土壤水资源量随之变化的响应程度,进而提出了该区合理利用土地与生态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罗玉沟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流域25年(1986—2010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以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罗玉沟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和水沙关系变化。结果表明:在1986—2010年罗玉沟流域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基本保持平稳,无明显的增减趋势,而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整体呈波动递减的变化趋势,降水与径流相关分析得出,汛期产流产沙对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影响最显著。对不同时期流域水沙变化分析,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主要是梯田、林草等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流域减水减沙作用有限,梯田和林草面积的增加并未明显改变流域水沙关系,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减水减沙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景观格局调控与减水减沙效益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景观格局的调控,是探索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分布格局及评价治理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以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实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与土地利用格局图叠置运算,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利用“水保法”,计算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调整后,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比未调整前分别提高了20.36%和21.55%。  相似文献   

16.
四川紫色土地区典型小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定量分析紫色土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在蓄满产流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紫色土地区小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该模型以地块为计算单元,在每个地块上输入参数,然后依据流域产汇流机制计算每个地块的产汇流量,并用递归算法将计算结果推算到流域出口,得到流域径流总量。该模型能评价流域下垫面各因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模拟每个地块次降雨产汇流过程。在鹤鸣观小流域进行了模型的检验与应用,模拟过程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该研究为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米脂县黄土滑塌分布及其对流域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壤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流域产沙中占有很大比重。黄土重力侵蚀主要有滑坡、滑塌、泻溜和崩塌四种方式,其中以滑坡发生规模最大,分布也比较普遍。但是,滑坡并不是经常发生的,而且,由于滑坡产生后土体地貌条件由不稳定变得相对稳定,反而对流域产沙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如果将重力侵蚀看作影响黄土高原流域产沙的重要因素,那么主要指的应该是黄土滑塌、泻溜和崩塌。本文利用遥感方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和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采用模糊聚类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方法划分为4个亚区。并对各亚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模式,对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水土流失严重的杨家洞山谷,充分利用小流域内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做好治理与开发的总体长远规划,合理有序的组织实施,建立发展滚动资金,修建拦沙蓄水库,开发梯级电站、兴办硅铁厂,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广泛开展养殖业等多种经营,集水、电、林于一体的水土保持产业化集团企业,走出了一条小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