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形成明显的湿季和旱季,阐述了季节性干旱、土壤水分特征因子和土壤物理性质退化导致的水分问题,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水分调控生物或工程技术措施。如: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降雨入渗率、以肥调水、覆盖技术、人工保水措施、节水灌溉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台地赤红壤总库容、贮水库容、通透库容的占有状况。指出不同利用方式的赤红壤,其有效水库容和无效水库容的占有量及占有比例也有异。研究结果表明,贮水库容的大小只能说明可容纳水多少,但不能说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赤红壤的常年实际贮水量。本文对赤红壤的常年贮水量及其季节动态和有效程度作了剖析,对土壤水分的管理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赤红壤芒果园的土壤特性及肥力调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财东莞市植物园芒果场土壤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赤红壤芒果园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偏下,酸度偏高,氮、磷含量不足,矿质元素有效性含量缺乏,微量元素硼有效含量严重不足,必须有针对住地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4.
采用层次递减法对那湾小流域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温度对早玉米、甘蔗产量的制约均较大;水分对晚稻产量的制约最大,其次是旱作;气候年际变化与灾害性气候因素是制约光温水生产潜力的首要限制因素。那湾小流域当前的作物产量水平与高产典型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表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作物栽培技术是挖掘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侵蚀红壤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下的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重建植被是土壤侵蚀区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择适宜的人工植被对快速恢复侵蚀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主要研究了侵蚀红壤人工栽植马尾松林、胡枝子林和樟树林近20年后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了这3种不同植被类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的侵蚀红壤养分含量都显著增加,胡枝子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从以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权重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来看,胡枝子和马尾松林土壤IFI值都显著高于樟树林地;在土壤剖面构造上,胡枝子林地表层和亚表层厚度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地。综合来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效果最好的为胡枝子,其次为马尾松,再次为樟树。  相似文献   

6.
阐明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探讨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的合理施肥模式。田间试验设CK(不施化肥)、N_1(N 60 kg/hm~2)、N_2(N 120 kg/hm~2)、N_1P_1(P_2O_530 kg/hm~2)、N_2P_1、N_2P_2(P_2O_560 kg/hm~2)、N_2P_2K_1(K_2O 45 kg/hm~2)和N_2P_2K_2(K_2O 90 kg/hm~2),各处理均施用腐熟牛粪作基肥,每季稻草按50%还田,连续10年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性稻田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的变化规律。10年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5 g/kg,年均增加0.25 g/kg左右。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35 g/kg,年均增加0.035g/kg,以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的土壤全氮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加0.052和0.048 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磷肥处理(CK和N_1、N_2),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状态。施用化学磷肥处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N_1P_1和N_2P_1处理每年土壤全磷含量增加0.008 g/kg;N_2P_2、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年均增加0.012~0.013 g/kg。N_1P_1和N_2P_1处理每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约0.8 mg/kg;N_2P_2、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约增加1.4~1.6 m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钾肥处理(CK、N_1、N_2、N_1P_1、N_2P_1和N_2P_2),其土壤全钾含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施用化学钾肥处理中N_2P_2K_2土壤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全钾年均增加0.014g/kg。在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氮磷钾化肥显著提高赤红壤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肥的施用是不断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8.
赤红壤旱地土壤有机质的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为了持续土地管理、保护大气、持续山地发展以及有效防止森林砍伐和荒漠化作用,土壤管理这一问题已显著地摆在21世纪议程之首。虽然在热带土壤的管理上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传统的土壤肥力改良的措施是通过投入肥料来克服土壤限制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针对21世纪议程提出的土壤管理问题,一个新的战略已经形成。它更多地依靠生物作用,通过使种质适应土壤不利条件,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以及优化养分循环来尽可能地减少外部肥料  相似文献   

10.
1浙江红壤区域性特征 1.1红壤资源状况 红壤是在热带、亚热带生物和湿热气候条件下经过强风化、强淋溶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据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红壤面积为388.07万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5,广泛分布于全省低山丘陵与台地类型地区,全省11个市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浙中和浙南地区,金衢盆地红壤是浙江省比较典型的红壤区域.红壤区域内光、热、降水充沛,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并适应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历来是浙江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农作物单产水平比较低,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红壤土层一般厚度为30~70cm,其中第四纪红土岗地、玄武岩台地、片麻岩丘陵的土层可达100 cm以上.红壤质地为壤质粘士,粘粒中铁铝氧化物含量较高而腐殖质含量较低,使得红壤的田间持水量小,凋萎系数大,有效水少,在旱季保水性很差,不适应于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聚垄、撩壕、盖草、覆膜4种耕作方式对湘南丘岗红壤旱地节水与培肥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垄、撩壕、盖草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其中节水效果以覆膜处理最佳,其余依次是盖草、撩壕和聚垄处理。同时,上述4种处理对培肥土壤也有一定的作用。与对照(平作)相比较,4种处理均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增加产值,各处理净产值大小顺序依次为覆膜、盖草、撩壕、聚垄和平作。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几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相似文献   

13.
华南典型赤红壤地区近5 年内的新垦旱地和普通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对称T 检验及主成分分析 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熟化程度下旱地理化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院新垦旱地土壤pH 显著低于普通旱地0.61 个单位(P=0.02);与普通旱地相比,新垦旱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1.05%、 44.13%、55.97%、49.68%和74.94%;新垦旱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显著低于普通旱地,而蔗糖酶和磷酸酶则差 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院普通旱地和新垦旱地土壤理化及酶活性综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显 示院土壤酶活性与主要肥力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施用含饲料添加剂洛克沙胂(ROX)代谢物的鸡粪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遥结果表明:土壤中相对含量较高的As(Ⅴ)与细菌Shannon-Weiner指数存在较低的负相关关系,低含量DMA与细菌Shannon-Weiner指数存在较低的正相关性关系,低含量As(Ⅲ)与细菌Shannon-Weiner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在相同培养时间段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相近性较高,且未表现出对土壤砷形态含量差异的响应。在60d培养期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随着土壤中各种砷化物含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主要受含量较高的As(Ⅴ)与毒性较强的As(Ⅴ)的影响,但全程细菌Shannon-Weiner指数的变化并未表现出明显的ROX添加量的浓度差异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杉木马尾松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Pinus massoniana,CLPM)、杉木樟树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innamomum camphora,CLCC)、天然次生林(Natural secondary forest,NF)与纯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P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取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5种人工林地中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cm)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与微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结果】(1)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钾(AK)、碱解氮(AN)含量在NF土壤中最高,CLCC土壤次之,CLPM、CL和PM土壤较低;0~20cm土层SOC、TN、AN、TP、TK和AK含量显著高于20~40和40~60cm土层,20~40和40~60cm土层间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2)脲酶(URE)、蔗糖酶(INV)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NF土壤最高,CLPM和CLCC土壤次之,CL和PM土壤最低;0~20cm土层URE、INV和PPO活性显著高于20~40和40~60cm土层,20~40和40~60cm土层间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显著;(3)NF和CLCC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基础呼吸(SBR)、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微生物对基质的利用效率高于其他树种的林下土壤。【结论】CLCC较CL、PM和CLPM可明显改善土壤性质,是该地区理想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从作物轮作角度分析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针对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构建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分类体系,基于空间分析、文献支持、野外实地调查、农户访谈与专家知识,建立不同作物轮作系统与耕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利用决策树制图方法,开展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制图,并在不同空间尺度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差异与规律。结果表明,作物轮作系统与耕地质量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总体而言,水田轮作系统由于化肥投入较低、对土壤干扰较小、长时间被水面覆盖,不易引起土壤酸化等耕地质量问题,耕地质量等级较高;蔬菜、果园系统由于化肥投入较高,耕地质量一般较低,具体表现为土壤酸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研究区蔬菜轮作系统比例最高,其次为果园系统。研究区耕地质量总体一般,主要为三等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本研究初步探明作物轮作与耕地质量的关联关系,并将作物轮作遥感制图结果应用于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研究,由于耕地质量特征较难直接通过遥感反演获取,通过监测地表作物种植情况进而反演耕地质量具有理论可行性,未来有必要深入解析作物轮作、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要素与耕地质量的关联关系,构建大数据驱动的耕地质量时空差异评估技术体系,支撑跨尺度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不同林地植被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1)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人工林对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等营养元素含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但不同林型提高程度不同,除全钾、速效磷以外,各项指标均以阔叶林高于针叶林;阔叶林下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也高于针叶林;总体来看,阔叶林下土壤肥力的提高较针叶林显著。(2)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人工林可改善土壤发育条件,减弱土壤侵蚀作用,降低土壤的碳酸钙含量,在此方面针叶林的作用比阔叶林明显。  相似文献   

18.
李英 《广西农学报》2012,27(2):34-39
为研究大新县甘蔗种植区域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和甘蔗的低产原因,对甘蔗种植区土壤的基本情况、施肥状况等进行调查并采集耕层土样进行分析测定。结果为:蔗区土壤成土母质以石灰岩和第四纪红土为主;耕层浅薄;土壤pH值在3.8-8.9之间,土壤过酸或过碱面积大;水利设施不完善,土壤干旱;土壤养分不协调,氮、磷、钾肥料施用比例失衡;长期连作,病虫害多,土壤板结;中低产田面积大。改良对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轮作和间套种、增施有机肥和推广蔗叶还田、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技术、加强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江西省大岗山区选取杉木林、马褂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 桤木混交林4种人工林及对照次生林,通过对林下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天然次生林采伐更新为不同人工林类型后,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4种人工林的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Vmax和Vmax/Km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②与对照次生林相比,杉木林0~0.2 m土层的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5%、4%、58%;脲酶的Vmax和Vmax/Km降低了46%和47%,其他土壤酶的动力学参数也有降低的趋势.③马褂木林的土壤酶活性及各项动力学参数均出现下降现象.④马尾松林0~0.2 m和0.2~0.4 m土层的脲酶活性分别降低了54%和62%,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了23%,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8%和42%;过氧化物酶Km值分别降低了44%和48%,Vmax/Km增加了58%和92%,脲酶各项动力学参数明显降低,而多酚氧化酶各项动力学参数均增加.⑤混交林0~0.2 m土层的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8%和9%,但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的Vmax/Km分别下降了7%、38%、54%.   相似文献   

20.
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该文通过对江西大岗山地区马尾松纯林、马褂木纯林、杉木纯林及马褂木 桤木混交林与对照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了不同人工林更新方式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马褂木纯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外,其他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土壤孔隙状况恶化的变化趋势;各人工林林下土壤养分指标均显著降低,4种人工林类型中,马褂木纯林土壤养分状况恶化程度最强烈;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含量明显降低,但各层土壤有效铁含量仍高于土壤有效铁临界值,而土壤有效锌含量的降低导致土壤缺锌状态的加剧;杉木纯林有利于土壤有效铜积累,而其他3种人工林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增加,下层降低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