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种常见鲤科养殖鱼类肌间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鲢、鳙、团头鲂和异育银鲫肌间刺的数目、形态和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鲢的肌间刺数目在117~124之间,鳙的肌间刺数目在116~133之间,团头鲂的肌间刺数目在114~129之间,异育银鲫的肌间刺数目在79~87之间。每条鱼左右两侧的肌间刺数目不完全相等,但总体上两侧肌间刺的数目接近。不同部位的肌间刺数目也有差异:躯干部轴上肌中的肌间刺数目最多,尾部轴上肌与轴下肌中的肌间刺数目基本相等。鲢、鳙、鲫和团头鲂的肌间刺形态都在10种以上。这几种鱼每条鱼的躯干部轴上肌中都有一根很细很短的“l”形刺,这根最短刺的长度在不同规格的鱼上差别并不大。  相似文献   

2.
几种常见鲤科养殖鱼类肌间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鲢、鳙、团头鲂和异育银鲫肌间刺的数目、形态和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鲢的肌间刺数目在117~124之间,鳙的肌间刺数目在116~133之间,团头鲂的肌间刺数目在114~129之间,异育银鲫的肌间刺数目在79~87之间。每条鱼左右两侧的肌间刺数目不完全相等,但总体上两侧肌间刺的数目接近。不同部位的肌间刺数目也有差异:躯干部轴上肌中的肌间刺数目最多,尾部轴上肌与轴下肌中的肌间刺数目基本相等。鲢、鳙、鲫和团头鲂的肌间刺形态都在10种以上。这几种鱼每条鱼的躯干部轴上肌中都有一根很细很短的“l”形刺,这根最短刺的长度在不同规格的鱼上差别并不大。  相似文献   

3.
肌间刺存在于有些真骨鱼类的肌间隔中。已有研究表明,作为Hox基因家族成员,MsxC(muscle segment homeobox C)基因的表达模式与唇鱼骨肌间刺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探究MsxC基因在肌间刺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斑马鱼MsxC基因纯合突变体(MsxC-/-)。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MsxC-/-斑马鱼尾部的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平均缩短15%以上,差异极显著,而躯干部的肌间刺长度则无明显差异;MsxC-/-斑马鱼大侧肌肌隔周围白肌细胞分布疏松,且排列混乱,越靠近尾部差异越明显;MsxC-/-突变体红肌面积增大,越靠近尾部,红肌面积增大越明显,尾部红肌面积增大2.22%(p<0.01),而躯干靠前部位面积增大0.97%(p<0.05)。以上结果表明,MsxC基因的缺失既影响了肌间刺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大侧肌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日本鳗鲡肌间小骨的骨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早期发育阶段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骨化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玻璃鳗阶段,日本鳗鲡的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均已骨化完全,但肌间小骨并未出现。在鳗线阶段,体长5.2 cm以上的日本鳗鲡椎体小骨、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均已出现。其肌间小骨的骨化顺序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从尾部向前依次骨化,而是从头部向尾部依次骨化。这提示鱼类肌间小骨的骨化可能与其不同的游泳方式有关,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鱼类肌间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间刺即通常所谓的细鱼刺,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为低等真骨鱼类骨骼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其数目随着鱼类的演化逐渐减少,直至进化到某一阶段完全消失.本研究主要对鱼类肌间刺从附着位置和形态类型上进行分类,然后从肌间刺的形态分布、形态发育以及作用等几个方面作简单介绍,为肌间刺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肌腱发育相关基因tnmd/xirp2a与团头鲂肌间骨发育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克隆获得团头鲂tnmd/xirp2a的cDNA序列,其中tnmd的cDNA全长为1 420bp,开放阅读框为906bp,共编码301个氨基酸;xirp2a的cDNA全长为11 715bp,包括开放阅读框9 522bp,编码3 174个氨基酸。系统进化研究表明,tnmd/xirp2a基因在不同脊椎动物中保守性很低,且相比哺乳类和家禽类,鱼类tnmd基因存在一段氨基酸的缺失。采用荧光定量方法比较分析tnmd/xirp2a在团头鲂成鱼不同组织及肌间骨发生发育4个关键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tnmd/xirp2a在肌肉和肌间骨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且肌肉中tnmd基因表达高于肌间骨(P0.05),而xirp2a在肌间骨中的表达高于肌肉组织(P0.05)。在肌间骨发育4个关键时期(Ⅰ:尾部尚未出现肌间骨;Ⅱ:尾部出现少量肌间骨;Ⅲ:尾部肌间骨大量出现且长度增加;Ⅳ:肌间骨从尾部到背部全部出现且形态成熟)中,tnmd在第Ⅲ时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另外3个时期;在第Ⅱ、Ⅲ、Ⅳ时期之间,xirp2a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此结果表明,tnmd基因在肌间骨的发育过程中存在潜在作用,而xirp2a基因与肌间骨的发育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解剖了15例北京鸭的眶部,左右两侧共30面。观察了眶部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以及眼球的附属构造。北京鸭的眶部由额骨、筛骨、泪骨、蝶骨及鳞颞骨共同组成骨骼支架。眶底部有眶中隔。泪骨与颧突间由下颌长韧带相连,形成完整的眶缘。眶部的肌肉有眼睑肌和眼球肌。第三睑即瞬膜由瞬膜方肌和瞬膜锥状肌牵引。眶部的神经除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分布至眼球肌外,尚有由上颌神经的分支——额后神经,下睑神经和颧神经分布至眼睑及周围的皮肤。由眼神经分出的睫状长神经入眼球,额前神经分布至眼前角的皮肤。眶部的血管有眶上动脉、筛动脉、眼颞动脉及眼内动脉的分支分布。它们间互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唇鱼骨肌间小骨的骨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唇(Hemibarbuslabeo)早期发育阶段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受精后35 d(dpf)之前,除了肌间小骨,唇所有其它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5 dpf(相应的体长为23.67 cm)开始在尾部区域骨化,髓弓小骨首先出现在尾部的第37~41肌节之间,脉弓小骨首先出现在尾部的39~40肌节之间,然后依次往前;到62 dpf(相应的体长为30.03cm)肌间小骨骨化全部完成。骨化过程中,唇肌间小骨是从简单的I型,到卜型,再到Y型,再分化为各种复杂形态。唇肌间小骨出现的时机和形态形成规律与其它鲤科鱼类相似,提示鲤科各亚科鱼类肌间小骨的骨化过程可能受同样的遗传机制控制。研究亮点:目前关于鲤科鱼类肌间小骨骨化模式的研究仅限于鲢亚科的鲢和模式动物斑马鱼,通过比较其它亚科鱼类肌间小骨的骨化模式,有助于探讨鲤科鱼类肌间小骨骨化模式的保守性。本文发现亚科唇的肌间小骨骨化模式与鲢非常相似,提示鲤科肌间小骨的骨化过程可能受同样的遗传机制控制。  相似文献   

9.
瓯江彩鲤肌间小骨的骨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瓯江彩鲤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肌间小骨出现前,其他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2 dpf(day past fertilization)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往前依次出现,到53 dpf全部出现。各种复杂形态的肌间小骨均是从I形发展而来。经比较,鲤科不同亚科鱼类肌间小骨在骨化时机和骨化形态方面具有相似的形态发生规律,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究不同地理群体野生鲫肌间骨数目与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常规测量法和解剖法,比较分析了江西3个地理群体野生鲫的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结果】结果表明:萍乡PX(赣西)、南昌NC(赣中)、瑞昌RC(赣北)3个地理群体野生鲫的平均总肌间骨数分别为(80.00±3.08),(79.83±8.06)和(83.25±4.99),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X、NC、RC 3个地理群体均有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均无椎体小骨;3个地理群体髓弓小骨的平均数目分别为(54.80±2.39),(54.80±6.85)和(54.00±3.37),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脉弓小骨平均数目为(25.20±3.90),(25.17±2.32)和(29.25±4.11),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地理群体均具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的肌间骨,NC群体还有两端多叉形肌间骨。【结论】3个地理群体髓弓小骨数量均多于脉弓小骨且形状更复杂,NC群体躯轴上、尾部上与下部")"形肌间骨少于PX群体、RC群体;而两端两分叉、两端多分叉形肌间骨均多于PX群体和RC群体,表现为更加复杂的肌间骨特征。研究结果为鲫肌间骨遗传改良提供了形态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黄河鲤肌间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的方法,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仔稚鱼肌间骨的形态发生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河鲤1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体长11.29mm)肌间骨首先在尾部出现,此时其他骨骼包括主轴骨及附肢骨均已骨化完全。伴随鱼体生长,肌间骨由尾向头依次骨化,26 dpf(体长15.60 mm)肌间骨骨化全部完成。黄河鲤肌间骨数在93~104之间,平均为98根;鱼体一侧髓弓小骨平均为34枚,脉弓小骨平均为15枚。黄河鲤肌间骨存在7种形态:"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越靠近鱼体前端肌间骨形态越复杂。研究结果为今后揭示黄河鲤肌间骨骨化的分子机制,培育少肌间骨甚至无肌间骨的黄河鲤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山楂初果期吸收根,在地温5℃时开始生长;一年中有两次生长高峰;其长度以地下40—60厘米范围最短;多分布在0—60厘米土层中,其中在20—40厘米处约三分之一,吸收根寿命短,约1周左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解剖了北京鸭头15例,两侧共30面。观察了舌骨的构造,舌骨的肌肉分布和分布至舌的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支。北京鸭的舌骨中,舌内骨分为二部;后部为骨质。前部为软骨。二部间可活动,使前部向背侧运动则舌成杓状。舌部的肌肉有角舌骨肌,领舌骨肌,舌骨领肌均为长肌,舌骨横肌,舌骨舌肌,喉基鳃骨肌和基鳃骨舌骨肌为短肌以适应舌各段的运动。舌咽神经以2—3个根发自延髓侧面。根集中至舌咽神经管出颅腔。该管长0.45厘米,比迷走神经管稍长,也稍粗。神经出颅腔后位于交感神经颈前神经节的前方。在神经干上有大的岩神经节。并自干向后有与迷走神经的交通支。神经干在下颌骨腹侧缘附近分为前后二支。前支即舌支,穿经舌骨领肌与领舌骨肌间向前沿舌骨的外侧缘,到达舌背的粘膜。后支较细分为食管支和咽支。舌下神经以一系列的根丝出于延髓后部的腹侧面。根丝集成二组,合成二干,分别穿出舌下神经孔。出颅腔后二干平行,在头大腹侧直肌的背侧与头最长肌之问。二干合并后绕至头大腹侧直肌止端腱的外侧。有分支与迷走神经和第一颈神经交通。神经干经角舌骨肌和舌骨领肌的内侧分为前后二支。前支沿角舌骨肌的内侧向前伸延,分出角舌骨肌支再向前到达舌骨的腹外侧分支入舌骨舌肌等小肌。后支...  相似文献   

14.
1结果枝组的类型结果枝组是苹果树体中的基本结果单位,它生长在各级骨干枝和辅养枝上,由2个以上的结果枝和营养枝组成。根据其分枝数量生长在骨干枝上的一段枝轴长短,常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小型结果枝组具有2 ̄4个分枝,枝轴长度15厘米左右;中型结果枝组具有8个左右的分枝,枝轴长度约30厘米;大型结果枝组有12个以上的分枝,枝轴长度50厘米左右。在苹果树体中,小型结果枝组数量多,占据空间小,能够起到填补树冠内小空间和保持通风透光的作用,但由于其有效结果枝少,有间歇结果和不易更新等特点;中型结果枝组的分枝较多,有效结果枝数量也多,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杏麦间作模式下,采用隔断杏树根系的方法,研究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长度、表面积、干重)分布、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水平方向上,扬花期和灌浆期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均表现为距杏树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垂直方向上,隔根处理扬花期和灌浆期三个冠区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不隔根处理;扬花期近冠区和远冠区20~40 cm,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隔根处理低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高于不隔根处理;灌浆期三个冠区20~100 cm土层,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隔根处理0 ~40 cm根系占总根系88.7; ~ 91.4;,不隔根处理占95.7;~97.1;.隔根处理小麦根冠比低于不隔根处理,产量高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达到显著差异.[结论]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影响了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从而对根冠间的物质分配和产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冠下区影响较大.间作小麦(不隔根处理)根系分布较隔根处理在土层中分布更浅.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cilp基因在斑马鱼椎骨和肌间骨发育中的作用,利用CRISPR/Cas9建立了斑马鱼cilp基因敲除纯合突变系(cilp-/-),对其进行了骨骼表型的观察,并进一步采用qRT-PCR分析了14个骨骼发育相关基因在突变体胚胎发育阶段和成鱼骨骼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90 dph(days post hatched)cilp-/-斑马鱼的肌间骨数量显著减少了10.27%(P<0.05),而肌间骨的长度无明显变化;同时突变体斑马鱼中椎骨发生异常融合及髓棘缺失。qRT-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col1a1a、sp7、smad4a和smad5基因在胚胎发育的整个时期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在突变体成鱼尾部骨骼组织中bmp2a、bmp2b、smad5、sp7、runx2a、runx2b和bglap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表明cilp基因敲除导致了BMPs和SMADs家族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并下调了下游的成骨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推测cilp功能缺失可能通过抑制BMPs信号通路,影响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从而导致了肌间骨数量的减少和脊椎骨异常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scxa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团头鲂肌间骨数量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以期进一步获得团头鲂肌间骨数目显著相关的SNP标记,通过克隆获得团头鲂scxa基因的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609 bp,共编码20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团头鲂scxa基因与斑马鱼、鲤、鲫、金线鲃具有较高保守性。荧光定量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团头鲂肌肉和肌间骨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且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肌间骨(P0.05)。通过比较肌间骨数量极端群体scxa基因外显子序列,共获得与肌间骨数目显著相关的2个SNP位点及1个插入/缺失位点。以上结果表明,scxa基因在肌间骨发育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其序列多态性与肌间骨数目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一、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操作方法 1、挖沟 在蔬菜上应用,宜采用畦作栽培形式,每畦栽培蔬菜2行,栽培行距小于步道间的行距,形成宽窄行的栽培方式。槽沟深度25~30厘米,前底角适当深一些,便于灌水;畦下内置式槽沟宽度等于定植行宽,畦间内置式槽沟宽度略窄于畦间距离;槽沟长度与行长相同。在果树上应用,槽沟深度20~30厘米,宽度以不伤果树主根为宜,一般不超过40厘米。  相似文献   

19.
海狸鼠尾部肌腱的解剖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海狸鼠尾部肌腱的潜在应用价值,对10只成年海狸鼠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海狸鼠的尾部肌腱非常发达,共有108根肌腱,它们分为4束,分别分布在尾部的背面和腹面两侧。肌腱的长度不一,最长者可达40cm;肌腱的细度均匀,横径在0.2-0.69mm。肌腱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占纤维总量的43.45%,其化学成分95%以上是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20.
一、流行情况草鱼出血病发病率高,流行时间长,发病范围广,往往造成大批草鱼死亡。从2厘米至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有时2龄以上的草鱼也患病,特别是水温在20—33℃时,极易发生流行。当水中溶氧降低,透明度下降,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