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1发病症状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可危害花、果实、叶片和茎。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出现水浸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呈“V”字形,向内发展,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边缘不规则,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果实发病主要在青果期,  相似文献   

2.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吉林蔬菜》2008,(4):57-57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1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可危害花、果实、叶片和茎。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出现水浸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呈V字形,向内发展,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边缘不规则,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果实发病主要在青果期,先侵染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后向果面和果梗发展,果皮变成灰白色、水浸状、软腐,  相似文献   

3.
灰霉病是近几年保护地番茄的主要病害 ,主要为害果实 ,对生产造成的损失较大 ,严重时可导致绝产。而化学药剂防治又易产生抗药性 ,因此 ,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提倡无公害防治。1 灰霉病的症状该病可为害番茄的花、果实、叶片及  相似文献   

4.
1症状番茄、樱桃番茄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危害叶、茎、花序和果实。苗期染病,子叶先端变黄后扩展至幼茎,产生褐色至暗褐色病变,病部缢缩,折断或直立。真叶染病、产生水渍状灰白色无定形的病变,后呈灰褐色水渍状腐烂,幼茎染病亦呈水渍状缢缩,变褐变细,造成幼苗折倒,高湿时亦生灰霉状物。成株叶片染病多自叶尖向内呈"V"字形扩展,初水渍状,  相似文献   

5.
随着冬季温室蔬菜生产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番茄栽培面积逐步的扩大,成为主栽蔬菜品种之一,一般的667平方米产量过万斤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由于是反季节栽培,给番茄灰霉病发生创造了低温、高湿、弱光的条件,加上多年的重茬连作,病菌大量的积累侵染危害,灰霉病已成为温室栽培番茄的一大病害,发病率达30%~50%,严重的影响产品质量。田间实践,利用综合防治措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番茄灰霉病近年来为害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是:保护地轮作困难,灰霉病菌寄主多,加上灰霉病对常用的速克灵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农民防治又偏晚,所以效果不好。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研究,现将灰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 症状识别番茄叶子被害,先从叶尖开始,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开始呈水渍状浅褐色的大型不规则枯斑,可见到深浅相间的轮纹,以后枯斑表面生有灰霉,最后叶片枯死。果实被害,多从残留的花瓣、花托和残存的柱头侵染,然后向果实蔓延,起初果皮呈灰白色水渍状软腐,后来病部出现大量的灰绿色霉层,以第一穗果被害最重。嫩茎被害…  相似文献   

7.
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美仙 《蔬菜》2004,(11):40-41
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果实造成烂果,对保护地番茄生产构成极大威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蔓延以来,目前国内各地均有发生,已经成为番茄设施栽培的限制性障碍。由于目前尚未发现灰霉病的抗源,抗病育种难以进行。国外以栽培防治(主要调控温室的温、湿度)为主的策略在  相似文献   

8.
灰霉病是番茄苗期的主事病害之一 ,在大棚育苗期发生比较普通 ,多数在分苗后发病 ,使其幼苗生长不良 ,直接影响茄苗素质和定植后提前发病 ,并将该病菌带入大田传播为害 ,导致番茄产量和品质降低 ,甚至失去食用价值 ,严重的导致绝收。现将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简介如下。1症状  幼苗在子叶期最容易感染灰霉病 ,首先在叶缘开始发病 ,表现为褪绿变黄 ,然后变褐坏死或腐烂 ,湿度高时表面可以密生灰色霉层。幼茎多从茎基部开始发病 ,开头为水渍状病斑 ,后产生褐色或暗褐色的病斑 ,造成幼茎腐烂。真叶发病则由叶缘向内作“V”字形扩展 ,发病初…  相似文献   

9.
番茄灰霉病发生及防治丁继江番茄灰霉病是近10多年来,随着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蔬菜病害,由于我市保护地蔬菜的发展,为灰霉病的越冬及流行创造了有力的场所。当低温、高湿、通风不良时,发病率较高,造成严重减产,影响了农民经济效益。我们通过多年的调...  相似文献   

10.
番茄灰霉病是危害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主要为害果实,发病后一般减产20%~30%,流行年份大量烂果,严重地块可减产50%以上,给番茄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田间观察与具体试验,明确了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采取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6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6种药剂的抗性背景,发现它们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水平的抗性。同时结合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具有低等抗性的2株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49%和53.04%,对3株高等抗性的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0.16%、51.67%和32.24%。说明灰葡萄孢的抗性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啶酰菌胺的杀菌活性。2013年和2014年的田间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施药量为375g·(667m2)-1时,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和90.39%。在施药量为300g·(667m2)-1时,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与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综上所述,现阶段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仍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广西番茄灰霉病菌的多重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行259个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株对多菌灵(carbendazim)、腐霉利(procymidone)和乙霉威(diethofencarb)的抗性检测,结果分为6种抗性类型:单抗多菌灵的类型(B~RN~SD~S)占36.3%,单抗乙霉威的类型(B~SN~RD~S)占24.7%,抗多菌灵和腐霉利的类型(B~RN~SD~R)占20.1%,抗多菌灵和乙霉威的类型(B~RN~RD~S)占6.9%,抗腐霉利和乙霉威的类型(B~SN~RD~R)占5.8%,同时抗3种药剂的类型(B~RN~RD~R)占6.2%。各地双抗或多抗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田阳73.9%,田东61.9%,武鸣30.1%,南宁8.7%,柳州2.6%。大多数多菌灵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很高(EC_(50)>1000 mg·L~(-1)),大多数腐霉利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较低(EC_(50)<10 mg·L~(-1)),而乙霉威抗性菌株中,双抗或多抗菌株的抗性水平较低(EC_(50)<5 mg·L~(-1));单抗菌株的抗性水平较高(25.1884 mg·L~(-1)相似文献   

13.
黄皮灰霉病是被葡萄孢属(Botrytis)的真菌侵染所造成的一类病害的总称,在夏季雨水过多的情况下易于流行,主要危害花、果实和叶片,造成重大损失,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和适当的药剂防治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温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霉病是近年来我市保护地蔬菜发生较重的病害之一,除为害番茄外,还可侵染黄瓜、韭菜、茄子、甜椒、莴苣、菜豆、西葫芦等多种蔬菜。该病发生早,传播快,为害重。据调查,番茄一般减产20-40%,黄瓜30-50%,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控制灰霉病为害是温室大棚蔬菜成败的关键措施之一。对此,笔者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室大棚番茄灰霉病发生为害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Fr.)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从辽宁省番茄产区采集、分离纯化获得206株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结果表明,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EC50值在 0.001 3~0.073 1 μg·mL-1之间,平均值为(0.022 7±0.014 5)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EC50平均值(0.022 7±0.014 5) μg·mL-1作为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从206 株菌株中选取对氟啶胺敏感性不同的39株菌株,测定其对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啶酰菌胺及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依次为氟啶胺>咯菌腈>啶酰菌胺>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氟啶胺与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啶酰菌胺和咯菌腈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番茄灰霉菌的抑菌效果,选用3%氨基寡糖素水剂、0.5%几丁聚糖水剂和1%香菇多糖水剂3种常规植物免疫诱抗剂,分别配制高、中、低3个浓度,采用含药培养基的方法开展室内抑菌试验,明确3种植物免疫诱抗剂相应最佳抑菌浓度后,在番茄生育期开展田间诱导抗灰霉病试验。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均可抑制番茄灰霉菌的生长,其中,1%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香菇多糖水剂20倍液接菌1d后的抑菌率为36.1%,4d后抑菌率为67.43%;3%氨基寡糖素水剂抑菌效果次之,3%氨基寡糖素水剂100倍液接菌1d后抑菌率为22.1%;0.5%几丁聚糖水剂抑菌效果相对较低,抑菌率维持在0.0%~14.3%。田间诱导抗病试验结果表明:0.5%几丁聚糖水剂2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诱抗效果,连续施用4次后,番茄灰霉病防效达61.83%。  相似文献   

17.
钙素对SA诱导番茄幼苗抗灰霉病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钙对水杨酸(SA)诱导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幼苗抗灰霉病的作用,采用‘L402’番茄品种,通过分别喷施8 mmol • L-1 CaCl2和5 mmol • L-1 EGTA后再喷施2 mmol • L-1 SA,3 d后接种灰霉病菌孢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番茄幼苗灰霉病病情指数、活性氧积累、主要防御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灰霉病菌孢子5 d后,SA处理的番茄幼苗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37.27%,Ca + SA处理较SA处理进一步降低18%;接种1 d和2 d后,叶片中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分别出现应激高峰,且处理间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Ca + SA处理分别提高33.05%和29.31%,EGTA + SA处理分别降低32.62%和46.34%;叶片中抗病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在接种病菌后也出现应激高峰,其中Ca + SA处理显著提高了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EGTA处理及EGTA + SA处理显著降低了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上述结果表明,Ca2+在SA诱导番茄抗灰霉病中具有正调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与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黄芩灰霉病在承德地区的发病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黄芩灰霉病有2种危害型,即普通型和茎基腐型,病害的发病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枯枝率增加,田间降雨量与枯枝率呈正相关。采用地上喷雾法进行初步药剂防治,70%灰霉速克WP 60g/667m2防治效果达到76.43%、50%灭霉灵WP 100 g/667m2的防效达76.21%。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株拮抗细菌B9、R26和1株拮抗真菌TR-8(木霉)对番茄灰霉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3株桔抗茵单独作用时发酵液原液的防治效果最好,随着发酵液浓度的降低,防效减弱,其中B9菌株的抑制效果最好,相对防效高达80.19%,细菌R26和木霉TR-8的防效分别为77.92%和76.13%.采用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2种方法测定拮抗茵混合后对番茄灰霉病的联合防效,结果显示桔抗茵间有增效作用,其中三者联合的作用最好,在离体叶片和番茄苗上的防效分别为86.95%和78.17%.  相似文献   

20.
常见的农药剂型主要有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尘剂、烟雾剂等,施药方法主要有喷雾法、粉尘法和烟雾法等。笔者于 2003 ~2004年比较了不同施药方法对温室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并检测了不同施药方法的农药残留量,以期为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提供依据。1 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