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高产角度出发,探讨2—5月不同播期处理对甘蔗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3月播期处理的新植蔗出苗慢、苗数多;2月播期处理的新植蔗株高、茎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新植蔗单茎重、蔗茎产量、蔗糖含量及蔗糖产量随播期推迟而下降;3月播期处理的宿根蔗茎高、单茎重、蔗茎产量及蔗糖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两季总蔗茎产量、总蔗糖产量分别为159.15~217.07、20.91~30.81 t/hm2,均以3月播期处理最高,其次是2月播期处理,而5月播期处理最低。可见,3月播种的总甘蔗产量、产糖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试验设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横直深松,不覆盖蔗叶;单向深松,蔗叶覆盖;单向深松,不覆盖蔗叶;常规耕犁,蔗叶覆盖;常规犁耕,不覆盖蔗叶(CK)6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春植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栽培处理的甘蔗产量优于单向深松,蔗叶覆盖栽培方式和常规犁耕,蔗叶覆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酸性赤红壤春植糖料蔗产量、糖分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纵横深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优于单向深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和常规犁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苗期间种黄豆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8个甘蔗品种栽种后不同时间播种黄豆对甘蔗田间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种时间对甘蔗分蘖、有效茎数和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且8个种表现趋势一致。苗期间种黄豆不影响甘蔗的株高、茎径和后期锤度。栽后即间种黄豆,甘蔗分蘖和后期有效茎显著降低,造成甘蔗大幅度减产;出苗初期间种,甘蔗无效分蘖教显著降低,成茎率高,有效茎多,甘蔗的产量高。  相似文献   

5.
6.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状况、甘蔗苗期生长的影响。耕作方式包括横直深松、深松浅耕、常规深耕。结果表明,采用横直深松或深松浅耕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而且甘蔗苗期长势较好。  相似文献   

7.
粉垄栽培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粉垄栽培甘蔗的增产机制,为粉垄甘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桂糖4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粉垄耕作栽培和传统耕作栽培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粉垄栽培有利于提高甘蔗的出苗率和分蘖率,粉垄甘蔗的出苗率比对照增加20.7%,分蘖率比对照增多25.4%;粉垄甘蔗的月生长速度比对照快6.4%~53.7%;蔗茎增粗7.7%~23.8%;粉垄蔗茎产量为191.25 t/hm~2,比对照增产18.2%。相关分析显示,有效茎数、茎长和茎径3个性状对蔗茎产量影响由大到小为茎长、茎径、有效茎数。[结论]粉垄栽培是一项适宜甘蔗优质高产生产的新技术,可加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8.
耕作方式对大棚青菜生长和产量与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深耕(40~45 cm)与浅耕(10~15 cm)2种不同耕作方式在大棚青菜生产上的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深耕有利于大棚直播青菜出苗、 成株,促进植株生长和根系生长,改善青菜农艺性状,提高青菜产量,比浅耕提高青菜产量37.3%;深耕还可以降低大棚蔬菜耕层土壤盐分含量,一定程度上缓和土壤酸化状况.  相似文献   

9.
10.
土壤耕作深度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冬小麦播种前对土壤进行不同耕作处理的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深度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的小麦冬前基本苗增加0.2万株,春季群体增加2.9万株,单株次生根增加6.32条。从而对小麦成产因素和产量产生影响,平均亩穗数增加1.83万穗,穗粒数增加0.32粒,千粒重提高0.27 g,小麦增产7.44%。由此可见,深耕处理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沟播,垄作、平作3种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其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垄作和沟播较平作处理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使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沟垄栽培具有一定的集水作用,千粒重增加,单株地上部总干重增加,穗部性状较好,垄作和沟播产量比平作分别增产4.01%和2.27%。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丹参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丹参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变化的关系符合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单株根产量、根直径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单株根条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垄作栽培、165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为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山东农业科学》2019,(6):49-54
以登海605和花育36为材料,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4∶4间作、玉米//花生2∶6间作4种种植模式和2个播期,研究播期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2∶6间作模式较4∶4间作和单作更有利于玉米果穗、叶片和茎秆的生长;早播处理不利于花生叶片、茎枝和根系干物质重的积累,但可促进花生荚果的发育,且以2∶6间作模式最有利于花生荚果干物质重的积累。晚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玉米获得较高的百粒重和单产,而早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花生荚果和果仁产量的提高。综合分析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混合产量可见,无论是花生荚果和玉米混合产量还是花生果仁和玉米混合产量,均以晚播2∶6间作模式为最高,666.7m~2产量分别为1 069.65 kg和1 002.25 kg,分别较单作提高3.68%和17.04%。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宽窄行组穴均错栽培方式水稻栽培密度为27万穴·hm~(-2),大幅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延长了功能叶寿命,提高了各生育时期最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较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有效增加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可获得11 192.75kg·hm~(-2)的产量,比宽窄行、宽行窄株2种栽培方式分别增产5.75%和15.03%,能发挥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16.
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常规耕地、旋耕、免耕3种耕地方式和有/无秸秆还田2种秸秆处理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前期常规耕地的叶面积指数较高,而后期免耕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旋耕、免耕都降低小麦的株高;旋耕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耕地低7.2%,免耕的比常规耕地低17.7%;旋耕与常规耕地的小麦产量相当,而免耕减产10.8%。秸秆还田能提高小麦产量,尤其是旋耕处理,秸秆还田的增产达9.8%。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在玉米高产创建中常采用的种植方式有单穴单株、一穴双株和“121”(单双株交替)等方式。为了研究玉米产量性状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选用当地推广面积较大的6个品种,于2015-2016年在山西省襄汾县永固乡开展田间试验。玉米收获前田间取样,调查果穗穗部性状,分析不同种植方式间的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单穴单株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在玉米生产中,推荐采用单穴单株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洞庭湖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大区试验,研究人工直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三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机械插秧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较人工抛秧处理和人工直播处理的稻谷产量分别增加7.84%和24.19%。机械插秧和人工抛秧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小于人工直播处理,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均大于人工直播处理。机械插秧处理的水稻净收益最高,达11779.16元/hm2,分别较人工抛秧和人工直播处理增加1697.72和3631.84元/hm2。[结论]机械插秧可以促进洞庭湖区水稻的生产效率,并能增加水稻产量和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鸿油88’和‘秦油558’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青杂5号’为对照,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生长发育、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鸿油88’ 和‘秦油558’的成熟期提前,株高、单株角果数降低,而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降,‘鸿油8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105万株·hm-2(D4)密度下,实收产量达3 333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111~755 kg·hm-2;‘秦油55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 密度下,实收产量分别达3 222 kg·hm-2和3 211.11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0~100 kg·hm-2,因此,认为‘鸿油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65万~105万株·hm-2,‘秦油558’ 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5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