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树炭疽病是茶树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特别是南方湿度大、高山云雾多的茶园发生尤为严重。本文介绍了茶树炭疽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发生分布情况与病原种类、病原菌鉴定技术、发病及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为炭疽病的抗性茶树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茶饼病是真菌病害,可为害茶树嫩叶、茎和果实,主要发生在嫩叶上。文章介绍了茶饼病的分布与为害、病原菌生物学特征、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该病的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茶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茶树病害容易滋生。病害侵染不仅使茶叶产量降低,还会使茶叶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如以感染了茶白星病的芽叶制成干茶,其味奇苦,且有异味。据美国对亚、非主要产茶国的调查统计,每年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失约占茶叶总产量的15%,与虫害相当。因此,科学、及时地防治茶树病害,是建设与管理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的必要措施。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用于病原检测,无需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和培养,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为茶树病害的早期快速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了可能。近年来,PCR技术在国内植物病害检测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但尚未见用于茶树病害检测的报道。本文分析了茶树病害检测的研究现状,提出运用PCR技术进行茶树病害检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该项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茶树保护工作中,人们往往注重茶树虫害的防治,而忽视茶树病害的防治,这个问题在茶叶生产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茶树病害发生情况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茶树叶部病害有30余种,枝干病害20余种,根部病病10余种,共有80余种。其中常见的病害,叶部有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芽枯病、茶心枯病、茶炭疽病、茶赤叶斑病、茶褐  相似文献   

5.
试析茶树机械抗病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旭晖 《茶叶》1998,24(2):73-75
本文结合茶树病害发生,流行的特点,阐述了茶树对病原物形成的两类机械抗性,一类是茶树固有的防御结构,另一类是病原物侵染后诱导形成的防御结构,最后强调了在茶树病害防治中充分发挥和利用机械抗病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茶园病害防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具体环节构成,笔者曾就茶树栽培与病害防治作过浅述(茶业通报1992〔3〕),现就茶树育种与病害防治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十字花科根肿病已经成为世界性病害,其发生的主要根源是病原菌的传播,防治重点在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长期存活。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蔬菜病害的防治应以生态防治为主,控制有害成分对农业造成的污染。该文从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病原菌出发,介绍了病害发生的症状以及相关环境因素,说明了根肿病的防治方法以及土壤微生物与土传病原菌间的关系,阐述了生态手段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广阔空间,以期为根肿病的生态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茶树病虫害在田间发生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茶树害虫的危害而招致了茶树病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利用综合防治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消灭虫害和病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试析茶树对病害损失的生理补偿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病害种类很多,而这些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与其它作物相比要小得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茶树自身的生理补偿能力有关,主要表现在:(1)对病菌分泌的毒素进行生长稀释;(2)对树体内的营养物质及激素进行生理调控,给予发病部位补充、修复;(3)顶芽受损、 芽补偿;(4)落去老病叶,长出新生叶,提高了光合能力,这些茶树天然属性均可在病害防治中加以协调利用。  相似文献   

10.
玉米灰斑病病原学及发生流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越冬习性、侵染循环、发生流行以及影响该病发生流行的各种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准确推导该病害的流行时期和最佳防治时间、及时进行预测预报、有效指导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华南茶区是我国极具特色的茶区,处于季风气候区,茶区高温多雨,易发病害,研究华南茶区常发茶树病害的特征及其与当地气候的相关性,对于更好地防治茶树病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纵观中国近15年来茶树病害的研究情况,在几十篇重要文献中汲取精华,从新病害的发现、主要病害的流行规律、茶树抗病性、茶病研究法及综合防治等角度展现了茶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茶树病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生产上还远远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茶叶生产迅速发展的今天,茶树病害对茶叶生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而大部分茶场(或茶农)还处于近乎视而不见的状态。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作者认为主要是有关茶树病害及其防治的科普宣传太少,基础知识研究成果还仅  相似文献   

14.
茶树镰刀菌的分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对首次分离自福建周宁金萱茶树发病叶片上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PDA培养基上菌落中央凸起,菌丝致密呈棉絮状,培养基背面为酒红色。通过镜检观察,分生孢子呈镰刀形,两端渐尖,弯曲,有3~5个隔阂,多数为3个隔阂。选用ITS、β-Tub、LSU作为候选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所得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经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鉴定分离的菌株为镰刀菌属的三线镰刀菌。据悉,该菌作为茶树叶部的病原菌在闽东地区系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今后茶叶病害鉴定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叶片渗透传导作用。该药剂已在多种蔬菜果树等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用于防治黑星病、白腐病、白粉病、褐斑病、锈病等多种病害。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008年获得了在茶树上的农药登记,防治对象为茶炭疽病。近年来逐渐在茶园推广应用,目前已成为茶树病害防治的主要用药品种之一。为探明目前该药剂对茶炭疽病的应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丝黑穗病及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生物学、抗病性鉴定与育种、防治、病原菌生理分化以及植物病原菌生理分化鉴定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陈雪芬编著的《茶树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一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皈,将于1990年4~5月发行。该书共268页,28万余字。作者收集了从1900~1988年世界茶树病害的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研究工作的实践编写而成。全书记载420种  相似文献   

18.
杨学 《中国麻业》2008,30(1):25-27
对亚麻茎褐斑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生长发育规律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建立综合防病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丽水市茶饼病发生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饼病第1次在丽水市茶区发生于2010年秋,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和接种试验证实该病害的病原菌。病害抗病性观察显示,不同茶树品种对该病害抗性明显不同,其中迎霜品种相对最感病;每年4~6月和8~10月期间雨量与病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海拔260~520 m范围内,因不同海拔高度茶园的雨日、雨量、相对湿度不同,病害发生情况各异;60%遮荫的茶园极有利于茶饼病发生。生长季节结束后,科学修剪及处理修剪枝叶、冬季清园封园等农业措施,对病害控制效果达到28.86%~49.62%。  相似文献   

20.
杨学 《中国麻业科学》2003,25(5):223-227
从亚麻苗期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菌传播途径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病害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提出了综合防病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