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在摄食和代谢方面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种金豆  李琪  王涛 《水产学报》2019,43(4):1038-1047
为探究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优良性状的生理学基础,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的摄食和代谢差异。结果显示,在16~32 ℃范围内,温度对长牡蛎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随温度升高,两群体滤水率先增加后降低。野生群体滤水率在24 ℃达到最大值,壳黑品系在28 ℃达到最大值。两群体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并未发现显著性转折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间滤水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壳黑品系滤水率均高于野生群体,耗氧率均低于野生群体,且在32 ℃壳黑品系排氨率显著低于野生群体。在盐度15~35范围内,盐度对长牡蛎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随盐度升高,两群体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总体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间滤水率差异显著,壳黑品系滤水率均高于野生群体,且在盐度15~25条件下壳黑品系排氨率均低于野生群体。两群体O:N值均在16 ℃和盐度35组最大,温度升高或盐度降低均会致使两群体O:N值下降。温度实验中,在32 ℃时,野生群体O:N最低值为7.57,壳黑品系O:N值变化范围为10.52~29.31。盐度实验中,在盐度20时,野生群体O:N最低值为9.10,壳黑品系O:N值变化范围为11.51~22.98。研究表明,相较于野生群体,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更能适应高温和低盐环境,而较高的摄食率和较低的代谢率可为其提供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检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性能,连续比较了同等养殖条件下选育系F_3和自然对照组CG的生长情况,并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Brody 4种非线性模型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参数进行生长模型构建,以研究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在浮游期、稚贝中间培育期和塘口养殖期内的生长均显著快于对照组CG(P0.05),F_3的平均日生长率均大于CG,490日龄内F_3的壳长相对于CG平均增长率为34.05%。塘口养殖期间,6~9月是F_3生长最为快速阶段,且F_3较CG的粒重增长率在98.27%以上。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和粒重之间遵循复合曲线Y=9.028×1.499W,R2=0.977。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生长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其在575日龄时出现快速生长,这为及时疏苗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生理学角度探讨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快速生长机制,本研究以两种规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第4代壳金选育系(简称金1和金2)和两种普通养殖群体(简称对照1和对照2)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16℃、20℃、24℃、28℃、32℃)和盐度(15、20、25、30、35)条件下各实验组的滤水率(FR)和耗氧率(OCR)。结果显示:(1)摄食实验中,4个组长牡蛎的滤水率均随温度或盐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温度28℃时出现最大值;对照1的滤水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值,其他3组滤水率在盐度30时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群体,盐度、群体对长牡蛎的滤水率均有显著性影响,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滤水率均显著大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2)呼吸实验中,较大规格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耗氧率受温度或盐度变化的影响更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群体,盐度、群体均对长牡蛎耗氧率有显著性影响。实验温度范围内,金1的耗氧率显著小于对照1,但金2的耗氧率显著大于对照2(P0.05)。实验盐度范围内,壳金选育系的耗氧率均显著大于普通群体(P0.05)。(3)同一壳色群体中,个体越大,单位软体部干重滤水率和耗氧率越低。研究表明,较大规格长牡蛎壳金选育系F4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该选育系的快速生长可能是由其较高滤食行为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Cu2+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来源广、易残留、易食物链富集等特点,是海洋贝类养殖业潜在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查明江苏文蛤自然群体及红壳色选育系对重金属Cu2+耐受能力,设置不同质量浓度Cu2+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和自然群体进行胁迫试验,研究Cu2+对文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Cu/Zn-SOD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在相同质量浓度Cu2+条件下,红壳色选育系与自然群体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Cu2+质量浓度增大,两组文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共同表现出相应质量浓度—效应关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呈线性上升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呈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两种酶活性变化差异显著(P<0.05)。(3)Cu/Zn-SOD基因表达变化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一致,与Cu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4)红壳色选育系响应Cu2+抗氧化性要优于自然群体。本试验结果将对文蛤抗逆性选育及新品种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案,研究光照度、盐度、pH及三者交互作用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的影响,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探寻大竹蛏幼贝最适生长条件组合,构造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模型。试验期为30d,试验光照梯度为2000lx、1000lx、0,盐度梯度为30、25、20,pH梯度为9.00、8.00、7.00。结果显示,光照度、盐度及pH三者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通过Design-Expert 8.0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大竹蛏幼贝滤水率y对编码自变量A(光照度)、B(盐度)和C(pH)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1.62+0.084A+0.04B-0.14C-0.38A2-0.65B2-0.68C2(r2=0.9821),软件模拟最适大竹蛏幼贝生长的条件组合为光照度1109.17lx,盐度25.12,pH7.89。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pH和饵料密度对皱肋文蛤清滤率的影响,旨在为该贝养殖容量、摄食行为和能量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及为该贝在我国南方海域的健康养殖和推广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皱肋文蛤清滤率随温度(13~33℃)、盐度(13~33)、pH(7~9)和饵料密度(2.5×104~10×104cell/ml)的变化而呈现峰值变化,各种环境因子对3种规格皱肋文蛤清滤率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当温度、盐度、pH和饵料密度分别为28℃、23、8和10×104cell/ml时,大、中、小规格皱肋文蛤清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6、1.78和2.42 L/g.h,0.35、0.65和1.05 L/g.h,1.26、1.67和2.02 L/g.h,1.29、2.07和2.29 L/g.h,表明温度为28℃、盐度为23、pH为8、饵料密度为10×104cell/ml是皱肋文蛤最适宜的摄食环境条件。大、中、小规格皱肋文蛤清滤率对温度、盐度、pH和饵料密度敏感性均表现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揭示皱肋文蛤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中、小规格个体摄食活动频繁,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7.
2014年7月分别以江苏红壳色文蛤(Meretrix meretrix)原种、子一代中的红壳色文蛤和普通壳色文蛤为亲本建立子一代红壳色文蛤群繁选育系RF1、子二代红壳色群繁选育系RRF2和对照组CG(control group)。对各群繁选育系的受精卵直径、孵化率及壳长生长进行测定,并对各群繁选育系壳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各群繁选育系受精卵直径、孵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期日生长率RRF2RF1CG,RRF2、RF1壳长显著大于CG(P0.05),此阶段红壳色文蛤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附着后,日生长率RRF2RF1CG,壳长RRF2RF1CG(P0.05),表明红壳色文蛤具有生长优势,且子二代红壳色文蛤生长优于子一代。文蛤稚贝壳色清晰稳定后,对各群繁选育系、家系进行壳色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群繁选育系RRF2、RF1、CG中红壳色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91.43±4.36)%、(75.73±4.03)%、(0.67±0.42)%。子二代群繁选育系RRF2中红壳色比例显著高于子一代群繁选育系,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壳色得到纯化。  相似文献   

8.
<正>育种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5年从江苏南通文蛤野生群体中挑选的3500粒2龄枣红壳色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枣红壳色和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枣红壳色个体比例达到100%,呈鲜味氨基酸含量平均达到20.0%,DHA和EPA含量平均达到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双线紫蛤(Sanguinolaria diphos)幼贝最适生长条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温度(24℃、27℃、30℃)、盐度(20、25、30)和p H(7.3±0.03,8.3±0.03,9.3±0.03)对双线紫蛤幼贝日生长率的联合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温度对幼贝生长率影响极显著(P0.01),3种生态因子对幼贝生长率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是:温度盐度pH;2)通过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实验,得出双线紫蛤幼贝最适生长环境组合是温度为26.43℃、盐度为25、pH为8.3,理论最佳日生长率为2.90%。经模型验证实验后,得到的日生长率为2.76%。实验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较接近,响应面分析法可靠。研究结果为双线紫蛤池塘大面积养殖的推广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藻类及浓度对青蛤滤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24℃水温下,研究了饵料生物种类及浓度对不同规格青蛤滤水率(FR)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蛤的FR随着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符合幂函数回归关系:FR=0.5725WD0.705 3(R2=0.9987),单位质量的滤水率(FR/WD)随着青蛤规格的增大而减小。(2)FR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异胶藻浓度达到8×105ind/L时,开始迅速下降。(3)FR受不同饵料种类的影响,青蛤对牟氏角毛藻的平均滤水效果最好,达到0.6左右,滤水效果最差的是异胶藻,平均FR只有0.3左右。  相似文献   

12.
文蛤养殖环境底质硫化物和水体COD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蛤密度为主要生态因子进行室内实验,研究硫化物和COD的变化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文蛤密度梯度设置为:0粒/m2、50粒/m2、100粒/m2、200粒/m2、400粒/m2、800粒/m2,分别设定为:对照组、1组、2组、3组、4组、5组。结果表明:随文蛤密度加大,硫化物量值和COD量值产生幅度加大,溶解氧的消耗急剧增加,水质的恶化愈提前,这表明文蛤密度是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硫化物量值和COD量值变化的波动性亦随文蛤密度的加大而加大。各实验组中,硫化物量值和COD量值具显著正相关,硫化物量值变化与COD量值变化相匹配,并且硫化物高值与COD高值的出现基本吻合,并稍微滞后。  相似文献   

13.
文蛤具有迁移习性,滩涂围栏养殖管理不便。为此,进行了筏式吊养初步试验。5月开始投放壳长2.5—3.0cm文蛤苗种2500kg,至10月10日收获壳长4cm以上文蛤7200kg,平均每笼纯收人17.6元,文蛤长势良好。对影响存活率的因素以及放养密度、苗种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单细胞藻类饲养青蛤稚贝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试验以几种单细胞藻类为饵料,研究青蛤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经21天饲养证明,小球藻、扁藻、三角褐指藻、底栖硅藻都是青蛤稚贝的适宜饵料,其成活率均达90%以上,其中又以投喂底栖硅藻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钝缀锦蛤的摄食生理,以北海近海人工中间培育和养殖的钝缀锦蛤为试验材料,室内条件下采用试验生态法研究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钝缀锦蛤滤食率与同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7~33℃条件下,滤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滤食率(y)与水温(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4.338×10-3 x^3+0.311x2-6.915x+49(r2=0.999),同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在盐度18~33条件下,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盐度27~30时保持较高的滤食率,滤食率(y)与盐度(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27x^2+1.638x-19.52(r^2=0.994),同化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盐度为30时同化率最高,盐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滤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降低,体质量对同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钝缀锦蛤属典型热带和亚热带种群品种,适宜生活在温度和盐度较稳定的潮下带区域,非广温广盐性贝类。  相似文献   

16.
The growth of hard clam Meretrix lusoria in Taiwan was observed as it was grown at six different stocking rates (55, 109, 172, 244, 344 and 455 clams/m2), from November 1979 to September 1980.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ocking rate had more effect on the increase of the total weight of the clam than on the shell length. Under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the study site, the optimum stocking rate was 244 clams/m2. When the net production of the clam was lower than 1103 g/m2, the growth of the individual clam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stocking rate. But when the net production was higher than 1589 g/m2, the growth of the individual clam seemed to be retarded. The average pH of the sea water in the clam culture area was between 7.9 and 8.4. The average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was between 4.2 and 11.2 mg/l. And the average water salinity was between 30‰ and 35‰. All these three factors did not seem to have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growth of the clams. Sea water temperature, however, showed great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the clams. It is shown that the growth of the hard clam was slow at a water temperature of 15–18°C, increased at 20–22°C, and accelerated at 25–32°C.  相似文献   

17.
密度梯度设置为50粒/m2、100粒/m2、200粒/m2、400粒/m2、800粒/m2、0粒/m2的文蛤的养殖密度对养殖体系中底质硫化物和水体COD、溶解氧等因子的影响实验表明:文蛤密度加大,硫化物产生的幅度加大,并与COD呈显著线性关系,溶解氧消耗加剧,水质恶化提前,文蛤密度加大是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期间,密度在100粒/m2以上时,文蛤发生规模死亡,密度在100粒/m2以下时,文蛤没有发生死亡,但密度在100粒/m2时,有害物质硫化物的量值在实验后期有上升趋势,表明文蛤生存胁迫加大,密度在50粒/m2时,文蛤生长良好,水质变化不大,适于规模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