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读:惠州传统的山药栽培方式具有劳动强度大、费时、采收时易伤块茎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从地块选择、薯种选择和处理、放槽种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等环节介绍山药定向套管浅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王明总 《中国蔬菜》2012,1(7):44-45
淮山药浅生槽定向高产栽培克服了传统深挖洞式栽培中对土壤要求严格、易旱易涝、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及产品商品率低等不足,近年来,该项技术在广西各地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 000 hm2,每667 m2 产量3 000 ~ 5 000 kg。浅生槽可连续使用3 ~ 5 a(年),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淮山药定向结薯栽培技术通过改变传统技术栽培和采收均需挖掘的方法,解决山药收挖困难的问题,该技术将山药种植在预先斜埋好的浅生槽上,改变山药块茎垂直生长的习性,采收时只需用简单工具或直接用双手扒开表土即可,而且品相好。利用旱坡、梯地、山脚种植山药,是山区、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相似文献   

4.
从选地、整地、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浅生槽种植淮山栽培技术。在梅县区采用该技术种植淮山,每667 m~2产量为1 500~2 000 kg,产值在6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傅文华 《蔬菜》2021,(8):44-47
为了满足近年来市场对优质山药的旺盛需求,应对山药栽种面积逐年增加、高产优质品种相对不足的现状,福建武平县自2016年开始引进紫玉淮山、马铺山药系列等省内外多个山药新品种,在全县众多乡镇进行区域试验、示范,其中的马铺3号山药种植表现最为突出,根据马铺3号的生长特性及栽培特点探索出了配套的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使得规模化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效益显著提升。浅生槽定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地块、整地做畦、铺放U型槽与填充基质、种薯选择和处理、种植适期与方法、田间管理、适时采收等内容,为确保山药的丰产稳产,以及菜农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选种育苗、整地施肥、移栽、植株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紫玉淮山浅生槽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陇薯17号是以L0020-14为母本,以D153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而成的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晚熟,生育期132 d(天)左右。植株生长势较强,枝叶繁茂,结薯集中,单株平均结薯5个,商品薯率91%。薯块椭圆形,薯皮网纹,薯肉淡黄色,芽眼浅,薯形好。干物质含量25.66%,粗淀粉19.16%,粗蛋白2.84%,VC 150.9 mg·kg~(-1),还原糖0.128%。每667 m~2产量2 000 kg左右。田间对晚疫病的抗性强于对照陇薯6号。适宜在甘肃省临夏州、定西市等二阴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8.
紫山药传统栽培存在种植采收费工费时、块茎生长畸形、产量不高等问题,绵阳农科院从各地引进适合川西北种植的紫山药品种,并联合江油宝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究出长柱形紫山药栽培槽浅生栽培技术,克服了普通山药深沟栽培严重破坏土壤耕层的弊端,该技术不仅省工省力、节约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紫山药的商品性及产量。  相似文献   

9.
紫山药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市场前景广阔。传统栽培存在费时费工、块茎易畸形等问题。重庆市江津区总结了紫山药浅生槽栽培要点,主要包括选用1~5代山药作种薯,用草木灰拌种、晾晒后播于浅生槽上端10 cm处;采用跨"井"字架搭架引蔓,便于通风透光和田间操作;重施底肥,追肥2次;田间忌积水,傍晚灌水;收获前5天去秧,促进糖分转化,提高山药品质。  相似文献   

10.
纳添仓 《中国蔬菜》2018,1(4):71-72
青薯11号是以同薯23号为母本,以青薯16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育成的鲜食马铃薯新品种。中晚熟,出苗至收获107 d(天)左右;薯块椭圆形,粉红皮,薯肉黄色带红晕,芽眼浅;块茎淀粉含量17.96%,粗蛋白3.17%,VC240.3 mg·kg~(-1),还原糖0.279%。抗晚疫病。一般肥力条件下每667 m~2产量2 200~2 500 kg,高肥力条件下产量2 500~3 000kg。适宜在青海省各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浙菜薯726 是菜、薯兼用的早熟、高产紫薯品种。采用春、秋双季栽培,同时收获茎尖、叶柄、鲜薯。每季每667 m2 茎尖产量800 ~ 1 000 kg、叶柄产量700 ~ 900 kg、鲜薯产量1 500 ~ 2 000 kg,产值超万元。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对紫肉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肉马铃薯‘黑美人’为试验材料,探讨6种不同种植密度的鲜薯、商品薯产量、小薯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种植密度75 000株/hm~2、82 500株/hm~2与90 000株/hm~2的地上鲜重较高,显著高于97 500株/hm~2及105 000株/hm~2;商品薯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密度67 500株/hm~2、97 500株/hm~2及105 000株/hm~2,小薯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密度67 500株/hm~2、97 500株/hm~2及105 000株/hm~2,密度75 000株/hm~2、82 500株/hm~2的经济效益基本相等,分别高达68 940.2元/hm~2和68 776.5元/hm~2,均比其他处理增效4%以上。综合考虑,紫肉马铃薯‘黑美人’以75 000株/hm~2、82 500株/hm~2密度范围最适宜,此密度范围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均较高,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一、促进生长 打破休眠 用10—20ppm赤霉素,在田间喷洒芹菜、菠菜等,能使植株增高,叶数增多,叶柄增粗,可以提前一个月采收,产量增加10—40%,在莴苣植株长有10—15片叶时处理,可提早10天采收,产量增加12—48%;喷洒矮菜豆植株,可以促进开花结荚,提早采收和增加早期产量。用20—50ppm赤霉素喷洒萝卜、雪里蕻、茼蒿、番茄、黄瓜、四季豆、毛豆、马铃薯和苋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当年采收的马铃薯作秋季栽培的种薯,有一个休眠期,用0.5—1ppm赤霉素溶液,将薯块浸15—20分钟,能够打破休眠,提早发芽,延长秋薯生长期,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4.
淮山药浅生槽定向高产栽培克服了传统深挖洞式栽培中对土壤要求严格、易旱易涝、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及产品商品率低等不足,近年来,该项技术在广西各地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00hm2,每667m2产量3000-5000kg。浅生槽可连续使用3—5a(年)。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鲜食、淀粉兼用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113’是用S04-2303作母本、S02-223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块茎椭圆形,薯皮光滑,白皮白肉,芽眼浅。2020年,块茎淀粉含量18.71%,产量28 620~59 000 kg·hm-2。晚熟,生育期118 d,中抗晚疫病。该品种株形直立紧凑、长势中等、结薯集中、不易脱皮,是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适宜在云南省马铃薯春作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6.
<正>1南方中棚西瓜爬地长季节简约化栽培模式1.1技术概述11月下旬至1月上旬播种育苗,4月下旬至5月中旬始收,浙江地区共采收46批,持续采收至11月,江苏地区共采收26批,持续采收至11月,江苏地区共采收23批,持续采收至7月。该技术西瓜667 m2产量在4 0003批,持续采收至7月。该技术西瓜667 m2产量在4 0006 000 kg,667 m2产值达8 0006 000 kg,667 m2产值达8 00011 000元,在浙江宁波、台州,江苏盐城、南通,安徽沿江江南等地成为主推技术。  相似文献   

17.
将不同品种3年生芦笋蔸子移栽至有机土和普遍土日光温室,定期采收芦笋嫩茎,比较其秋冬茬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试验结果表明,3年生有机土日光温室栽培的芦笋,其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普遍高于同期移栽、同期采收的3年生普通土日光温室栽培的芦笋。而不同栽培方式芦笋嫩茎采收的经济系数的差异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8.
何文远  牟绪华  牟华 《蔬菜》2014,(9):46-47
利川山药是利川市特色蔬菜之一,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现有种植面积2 133 hm2,平均667 m2产量3 000 kg,最高可达4 000 kg,种植比较效益十分显著。利川山药一般采用种薯繁殖法和零余子繁殖法,普通小型种行距50~60 cm,株距20 cm左右;大型种行距70~80 cm,株距40~50 cm。利川山药生长期约150 d,采收后分两个阶段进行贮藏。  相似文献   

19.
桂彩薯1 号是以日本北海道岛系571 号为母本,以日本北海道岛系568 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早中熟,生育期(出苗至成熟)85~95 d(天)。块茎长椭圆形,中等大小,紫皮紫肉,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结薯集中,单薯质量100 g 左右,鲜薯产量1 000~1 500 kg· ( 667 m2-1,最高可达2 000 kg( 667 m2-1。块茎淀粉含量9.07%,粗蛋白质2.45%,还原糖0.67%,VC 137.0 mg·kg-1(FW),花色苷1 786.0 mg·kg-1(FW)。适宜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湖南等地秋冬种植。  相似文献   

20.
吉徐薯1 号中晚熟,薯皮棕黄色,薯肉橘红色,薯块长纺锤形;富含胡萝卜素,含量0.992 mg·kg-1,高抗黑斑病,平均每667 m2 产量3 000 kg 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