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湖南株洲市大京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组成成分、形成历史、发展趋势、物种多样性等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演替有3大特点:①马尾松林附近保存有小面积常绿阔叶林和零星常绿阔叶树,马尾松林演替有充足的种源,而且演替速度较快;②其演替规律为由马尾松纯林演替为马尾松、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再演替到常绿阔叶林,一般不经过马尾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阶段;③首先侵入林地的常绿树为茹豆、石栎、黄瑞木、青冈栎等。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马尾松纯林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低于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在立地条件较好、树种组成较丰富的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接近甚至高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年生马尾松幼苗进行不同浓度IAA喷施处理,结合生理生化、形态解剖结构及转录组水平变化等综合分析,揭示外源IAA对马尾松苗期茎干次生生长的影响机制,为阐明马尾松苗期茎干次生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可以为培育速生高产的马尾松新品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对2年生马尾松幼苗进行不同浓度IAA(0、1、50、100 mg·L-1)喷施处理,处理160天后进行生长指标、解剖结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结果】IAA处理对2年生马尾松的地径、细胞生长(木质部、韧皮部厚度以及木质部细胞层数)、木材主要成分(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含量)及内源激素含量(生长素、赤霉素及油菜素内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通过Illumina测序技术对对照组和IAA处理的6个cDNA文库进行测序,最终得到IAA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778个(包括482个上调表达基因和296个下调表达基因),GO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成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中共计22个类别,KEGG分析表明它们参与了64种不同的途径,并筛选出与马尾松次生生长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BRL1、GASA6、CAD和CESA2等)。【结论】IAA处理能够改变内源激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积累,从而促进马尾松茎干的次生生长。  相似文献   

3.
韦仲福 《绿色科技》2019,(3):230-231
指出了马尾松为常绿大乔木,是我国特有乡土树种,适应性比较强、耐旱、生长速度快、易繁殖、材质优良以及丰产,无论对于我国森林资源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还是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马尾松适宜性比较广泛,发生病虫害也很严重。基于此,分析和研究了马尾松常见的病虫害,并提出了防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浙江淳安天然次生林演替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余树全 《林业科学》2003,39(1):17-22
利用种间联结测定,主成份分析,最优分割法和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定量研究了浙江淳安山区以马尾松林为代表的次生林演替过程。结果表明,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马尾松、黄檀、山核桃、板栗为衰退种;化香、麻栎、白栎、枫香等9个树种为过渡种;苦槠、木荷、青冈、杉木为进展种。其演替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马尾松林阶段,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以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次生林演替的马尔可夫模型预测表明,该地区次生演替过程的每个阶段需25a左右,常绿阔叶林恢复需要80-100a。  相似文献   

5.
以中亚热带湖南省会同县处于演替早期的马尾松次生林、中期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后期的常绿阔叶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系统随不同演替阶段进行的乔木层生物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为292.51 t/hm~2,其次为针阔混交林,为206.87 t/hm~2,最小是马尾松林,为171.76 t/hm~2。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于树干,其占乔木层生物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降低,而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增加。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20 cm以上径级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6.
对信丰县金鸡林场次生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和天然马尾松林3森林类型进行了研究。表明,3种森林类型下木层组成结构次生常绿阔叶林最复杂、杉木人工林次之、天然马尾松林最简单、下木层植物种类分别为78种、46种和28种;Shannon-Wiener物种多亲性指数分别为4.1-4.9,1.4-4.1和0.7-1.9;林分蓄积量杉木人工林最高、次生常绿阔叶林次之、天然马尾松林最一次生绿阔叶要高于杉木人林;枯落  相似文献   

7.
择伐经营后马尾松次生林阔叶树的生长与群落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几种类型的马尾松次生林,实施"砍松留阔"择伐实验,以促使林下阔叶树种的恢复性生长,快速改善其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弱化松材线虫病的威胁。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经40%~50%强度的择伐利用6a后,林下的苦槠、石栎、青冈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快速的恢复性生长,林相结构得到快速恢复而形成新的森林景观。经过封禁,马尾松纯林恢复成为具有较多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苦槠和石栎的重要值超过20%,林分密度达250株·hm-2;而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则快速向常绿阔叶林演替,乔木层中苦槠的重要值和林分密度提高了近1倍。分析表明,对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择伐经营,不仅显著增强了松林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增加了中间收入,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的林相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未采取任何措施的马尾松林分为对照,分析间伐保留上层马尾松450~600株/hm^(2)、林下套种米槠后的米槠和马尾松林木的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米槠平均成活率91.1%~92.4%,平均保存率达到88.66%~88.72%。8年生米槠平均树高5.02~5.24m,平均胸径4.9~5.1cm,蓄积8.1332~8.3111m^(3)/hm^(2),造林效果良好。间伐后马尾松保留木的胸径、树高与单株材积生长均极显著地高于未间伐的林分。间伐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且林下套种的米槠生长良好。间伐改善了马尾松林分结构,为林分向常绿阔叶林顺向演替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马尾松、云杉是新疆自治区天山西部、中部林区分布较广的常绿乔木,具有干形端直、树型美观等优点。随着城市园林绿化步伐的加快,樟子松、马尾松、云杉大树在城市园林绿化移栽亦越来越多。由于樟子松、马尾松、云杉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阴坡和半阴坡地带,给樟子松、马尾松、云杉大树移栽后的成活带来较大的困难,造成财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我们从2000年开始,向伊宁市、奎屯市及伊宁县等北疆几个城市销售移栽1000余株樟子松、马尾松、云杉大树,当年成活率达90%,三年保存率达到80%以上,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在大树移栽上作了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叶型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苗木选择及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出圃时呈现为全初生条形叶、全次生针形叶和中间型的马尾松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初生叶和次生叶叶绿素荧光特征差异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全次生叶幼苗出圃时苗木质量指数(QI)、干物质积累量及造林1年后净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全初生叶幼苗;次生叶的叶长、体积和表面积等指标均显著大于初生叶;初生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次生叶,两者间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初生叶的F_m、F_v/F_m、F_v/F_o均显著高于次生叶,F_o在2种叶型间无显著差异;初生叶的PSⅡ反应中心参数Y(Ⅱ)和F_v’/F_m’、淬灭参数q_P和NPQ、能量耗散参数Y(NPQ)和Y(NO)及光响应参数ETRmax、α、β和I_k也均高于次生叶,在高光强条件下,初生叶的非光化学淬灭和调节性能量耗散能力增强。由于次生针叶叶长、体积和表面积等形态指标均显著大于初生叶,因而具有次生针叶的幼苗的光合作用面积更大,干物质量积累较多,出圃时的苗木质量以及造林后的生长表现均高于全初生叶的幼苗。【结论】与次生叶相比,初生叶拥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耐光抑制,有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但高光强条件下会通过热耗散的形式来减少多余光能对光合系统的损害;拥有次生叶的幼苗表现出较好的苗木质量及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1.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1:1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的林木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促进马尾松和红锥的生长,特别对马尾松胸径生长的影响尤为明显,促进了马尾松胸径的生长。混交林分种问关系协调,马尾松生长尚未受到处于林冠上层...  相似文献   

12.
以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南岭地区不同纬度(26°33′N,北部;25°47′N,中部;24°42′N,南部)分别设立样地,用生长锥法在树高1.3 m处钻取木芯,经晾干、打磨后,使用Lin Tab5型年轮测量分析系统进行轮宽测量,利用COFECHA程序对年轮宽度序列进行交叉定年,运用ARSTAN程序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利用相关分析统计方法,对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冬季和夏季温度的影响,冬季和夏季温度的升高均促进了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中部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冬季和夏季温度的影响,冬季温度的升高促进了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但夏季温度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马尾松的径向生长;南部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夏季温度的影响,夏季温度的升高抑制了马尾松的生长。降水对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只与南部地区显著相关,中部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与上年10月的降水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2000~2005年,每年春季分别在闽北7个国有林场用广西马尾松种子园和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马尾松种子园的种子育苗、造林,通过2005年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马尾松良种在同一地点,树高、地径生长好于漳平马尾松良种,冠幅生长性状基本相等;广西马尾松良种在南平樟湖国有林场栽培效果最佳,漳平马尾松良种在浦城大庄国有林场栽培效果最佳,本地马尾松以建瓯水西国有林场生长最佳,广西马尾松良种更适合于纬度较低、积温较高的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京紫金山风景区人工促进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常绿马尾松林病虫危害严重,松林资源逐步减少的现状,采取人工抚育措施,可促进其天然更新。就调查结果表明,在景区内马尾松纯林林下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树有4500株/hm^2,松阔混交林林下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树有2700株/hm^2。当林分上层郁闭度0.7左右时,马尾松天然更新幼树年龄为4-9a,平均树高4.0m,平均胸径4.75cm,平均冠幅为1.35m;当林分上层郁闭度达0.9时,马尾松天然更新幼树平均树高仅2.0m,平均胸径1.5cm,平均冠幅0.85m,年龄多为2-5a,一般超过6年以上则出现自然枯死。而通过人工抚育措施(上层透光、修枝、间苗、除草等)对马尾松可明显促进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其不同林分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平均生长量分别增加22.4%-152.0%,25.0%-476.9%和60.9%-375.0%。且在林分郁闭度越大(0.85以上)、林下马尾松幼树生长较弱的林地,采取抚育措施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马尾松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要点,笔者首先阐述马尾松生长习性,之后分别从种苗培育技术、整地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管理等多方面,分析马尾松栽培要点,发现:切根育苗、施加基肥、按照马尾松生长所需补水补肥、多元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可以提升马尾松产量和质量。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工作中,营林技术人员应该采用精细化栽培方式,根据其生长特性,科学育种育苗,提升马尾松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4种珍贵阔叶树与马尾松进行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4种针阔混交林中,不同珍贵阔叶树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高径比及林分蓄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林分生长表现为枫香香樟闽楠红楠。不同珍贵阔叶树对马尾松生长有不同影响,马尾松林分蓄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的马尾松林分蓄积量最大,其余依次为马尾松×红楠、马尾松×香樟、马尾松×枫香。不同混交模式的林分总蓄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马尾松×闽楠马尾松×枫香马尾松×红楠马尾松×香樟,但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森林健康项目信丰示范区主要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永久样地,采用群落调查与测度方法,对江西信丰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区主要森林类型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次生常绿阅叶林、灌木林等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较高,而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针叶林物种多样性较低,但从乔木层来看,只有次生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物种组成较复杂,其他类型都比较简单或为纯林,而且各类型间灌木组成相似性系数都比较小.这些结果说明天然阔叶林转变成其他林型后,不但乔木树种发生变化,而且灌木层组成也发生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为森林健康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长期监测提供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生长规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2株马尾松解析木资料建立了太湖县马尾松的生长方程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方程均可采用理查兹方程或逻辑斯蒂方程进行模拟;太湖县马尾松的主伐年龄可确定为40年;现行的马尾松一元材积表不适宜于太湖县马尾松林分;研究结果可以为马尾松经营数表的修订或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2株马尾松解析木资料建立了太湖县马尾松的生长方程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方程均可采用理查兹方程或逻辑斯蒂方程进行模拟;太湖县马尾松的主伐年龄可确定为40年;现行的马尾松一元材积表不适宜于太湖县马尾松林分;研究结果可以为马尾松经营数表的修订或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P.sinensis Lamb.),松科松属常绿高大乔木,强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宜酸性土,忌水涝和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强,生长快,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和造林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