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为了探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本试验对枇杷林地、蔬菜地和荒草地3种土地类型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0 cm和10 cm~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表现为:荒草地枇杷林地菜地,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土壤有机质差异不大。(2)0~1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菜地荒地林地,全磷、有效磷含量荒草地菜地枇杷林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菜地荒草地枇杷林地。(3)10 cm~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而碱解氮、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均为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荒草地菜地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福清一都低产枇杷采取高接换优技术改造,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本文从枇杷高接换优材料选择、嫁接技术、接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枇杷是我国南方特产果树,但主要分布在山区,常有冻害发生。为拓展枇杷的栽培区域,进行了海滨地区的枇杷试验,取是了成功。笔者系统地介绍了海滨地区枇杷优质栽培技术,为海滨地区枇杷栽培推广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下岙村和富岭街道大门楼村白沙枇杷的物候期进行观察,并与福建莆田、浙江塘栖、江苏吴县3个白沙枇杷生产区的物候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丽水地区与其它地区白沙枇杷果实成熟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利于丽水白沙枇杷上市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丽水市冬天低温及春天连续降水是白沙枇杷品质及产量的主要制约因子。建议莲都区白沙枇杷的发展应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经营,尤其应注意花期、幼果期的低温和成熟期连续降雨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套袋对枇杷果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枇杷果实进行套袋试验研究 ,作者从枇杷套袋时间对果实的影响、套袋对减少鸟害的影响、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除袋时间对果实好果率及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说明了枇杷套袋技术可改善果实外观质量 ,提高商品价值 ,是枇杷栽培上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从园地选择、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枇杷生长结果的影响入手,总结并提出了蒙自大枇杷的丰产栽培技术措施,为促进蒙自大枇杷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大枇杷果大、黄艳、味美,被消费者誉为“贵族水果”。陕西省汉阴县日前对城关镇杨家坝村、龙岭村进行了枇杷建园规划设计,发动当地干群积极投入枇杷建园。在枇杷苗木发放、种苗栽植等过程中,各级干部认真负责,亲自把关,深入园地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当场纠正,群众争先恐后抢领苗木,建园积极性空前高涨,仅用20天时间,就调运大五星枇杷苗5万余株,  相似文献   

8.
枇杷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ISSR技术对41份枇杷属植物材料进行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20条引物共产生436条带,其中多态性带392条,占89.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8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3323,表明枇杷属植物中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发现特异性条带33个,但并未发现春季开花或秋冬开花的特异标记,所用ISSR标记分析枇杷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所得聚类结果表明,开花时期不能作为枇杷属植物的分类依据。相似系数0.722可将41份枇杷属植物分为野生类群和栽培类群,而栽培品种却不能按单一性状进行聚类。对枇杷属植物的分类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提高枇杷果实外观品质的技术作了研究,找出了影响枇杷果实外观品质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果实外观品质的措施,为推广枇杷种植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改变枇杷老产区的品质差、产量低的状况,于1992-1995年对枇杷进行了高接换种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优良品种进行高接换各交大幅度提高产量,并能提高进入结果期,其中采用枝杆不全中剪断而进行高接换种的产量为报高。  相似文献   

11.
以枇杷村为例,通过实地勘测、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枇杷村乡土景观元素和庭院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根据村民年龄及对庭院使用功能的不同将庭院分为了趣味型、观赏型、园艺型3种类型,基于乡土景观元素种类及特征提出了各类型庭院功能塑造的景观策略,并进行了营造实践,以期为乡村庭院景观营造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枇杷的故乡。《周礼》上说,"树之果蓏,珍异之物",珍异指枇杷和葡萄。唐代,枇杷被列为珍贵贡品,产地逐渐扩展到大江南北。"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这是诗人白居易对当时枇杷栽培盛况的描绘。枇杷是蔷薇科常绿小乔木,叶呈长椭圆形,边缘有锯步,革质而厚,表面皱缩,背面密被茸毛。春季,花开白色、黄色,花密被锈色绒毛,散发芳香。果球形或椭圆形,橙黄或淡黄色。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整湖南省的枇杷品种结构,实现枇杷良种化生产,从浙江、福建等省引进枇杷优良品种8个,进行了小面积栽培试验和多点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糯米枇杷)相比,各引进品种的产量提高了55%~85%。同时,通过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主要形态特征、物候期及果实品质,筛选出了湖南省低山丘陵地区最适宜栽培品种4个,即白梨、大房、太城四号、解放种,与对照相比,其产量分别提高了85%、83%、82%、74%;适宜栽培品种2个,即森尾早生和大红袍2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播种期和不同储藏方式对枇杷种子发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随采随播是枇杷播种最好方法;(2)北方与南方相比枇杷种子发芽晚,发芽时间跨度长,发芽率低;(3)冰箱冷藏可有效延长枇杷种子的播种时间。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陕西南部汉水流域枇杷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分布状况.及枇杷生长和结果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并提出了丰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各参试品种在湘南低山丘陵区红壤土、石灰土、钙质土立地条件下枇杷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相关资料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枇杷疏花疏果技术要点。并以红壤土上10~14年生太城四号枇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疏花疏果对枇杷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城四号枇杷疏花疏果后以每穗留果3~5个为最佳,疏果后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及收益分别比对照提高117%、32%、163%。同时可提高果实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含糖量,降低含酸量,有效改善果实品质、口感风味、色泽,大大缩短果实采摘期。  相似文献   

17.
山区枇杷冻害减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枇杷是我国亚热带常绿果树,冬季最低气温是枇杷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龙泉市地处浙西南山区,在栽培管理上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冻措施才能取得枇杷生产的丰产、稳产。龙泉市西街街道林建光、季海生等农户于2003年春栽植了1.2hm^2大红袍枇杷,种植户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采取了有效的防冻措施,2005-2008年平均每667m^2产量分别为804kg、1032kg、1140kg。  相似文献   

18.
大五星枇杷大树移栽及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钢  陈建华  李樊  韩文军 《经济林研究》2005,23(3):18-20,41
大五星枇杷大树移栽试验表明,移栽前进行诱根处理,移植园地选择地下水位较低、土壤较肥沃的旱土,地下水位较高的水田移栽时,应用客土抽沟排水或非客土抽沟排水,适当的轻度疏删和回缩修剪,有利于提高枇杷大树移栽的成活率和树势的恢复,也有利于大五星枇杷的提前投产.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大五星枇杷在湖南株洲地区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丰产稳产,适应性强,成熟期比原产地早8~12 d.在栽培管理良好的条件下,大五星枇杷大树移栽2 a后株产可达5 kg,3 a生树株产10~15 kg,在控制产量、适度疏果的前提下,大五星枇杷可保持原产地大果质优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枇杷幼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0.2,0.5,1.0 mmol·L-1的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纳(SNP)处理3年生"早钟6号"枇杷幼苗后于-3℃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低温胁迫,研究SNP处理对枇杷幼果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过氧化氢(H2O2)、AsA,DHA,GSH和GSSG的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可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探讨低温胁迫下外源NO对枇杷幼果抗寒性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SNP处理降低低温胁迫后枇杷幼果MDA和H2O2含量,不同程度上提高CAT,POD,SOD,APX活性和Pro含量.增加了AsA/DHA和GSH/GSSG比值.外源NO通过促进幼果保护酶活性的上升,降低膜质过氧化程度,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可提高枇杷幼果的抗寒性,其中0.5 mmol·L-1 SNP处理的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云南陇川农工商实业总公司"云甜"枇杷产业的现状,揭示了在"云甜"枇杷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促进"云甜"枇杷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